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本论述了AGWSP在净化污水中的作用,着重阐述了它去除有机物、氨氮及重金属的性能,并指出AGWSP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低耗、节能、效果较佳的污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前酵母废水主要采用两阶段(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利用紫外扫描(UV)、渗透凝胶色谱(GPC)、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方法对一典型酵母企业生产废水生物处理系统各阶段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紫外吸收、分子量分布及化学组成等特性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酵母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能在厌、好氧两阶段被降解去除,有些厌氧阶段不能去除的有机物可以在好氧阶段去除,同时,在生物处理过程中还产生了微生物代谢产物-新的化合物。生物系统中难以去除的有机物主要是酵母废水中难以降解的有机物以及生物系统中产生的微生物代谢产物等。难以降解的有机物主要有4类:烃类、邻苯二甲酸酯类、多环芳烃类、杂环类。微生物代谢产物或生物系统降解中间产物主要有:卤代产物、杂环醇类、硅代产物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三种有机磷杀虫剂(杀螟松、甲基1605、乐果)废水生物处理模拟试验和微生物呼吸耗氧特性试验,表明三者均可被微生物降解;三者对未驯化活性污泥微生物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驯化培养后的微生物菌群的生长、代谢有促进作用。有机磷杀虫剂的浓度,pH值,菌种培养条件等因素对微生物菌群的生态演替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都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工湿地植物对高盐废水中COD的去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经生化处理的石油和精细化工工业区的工业废水盐含量较高、氮磷营养盐含量较低和COD含量较高的特点,构建了高盐度进水条件下表面流人工湿地的中试试验装置,考察了水葱、芦苇和香蒲在此类高盐废水中的生长状况,比较了三种植物混合试验单元与无植物试验单元对此类高盐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研究了高含盐量工业废水湿地系统内植物生长对微生物量的影响,以及植物在微生物去除COD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高含盐量的工业废水对水葱、芦苇和香蒲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植物单元对工业废水中有机物的净化效果明显好于无植物单元,且植物生长越好,人工湿地内水体中的COD净化效果越好。混合植物单元对高含盐量工业废水中COD的总去除量约为无植物单元的4倍,证明植物的存在可以增强湿地单元内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双泥系统的废水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要介绍废水生物脱氮除磷研究领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生物脱氮除磷工艺难以达到N、P同时高效去除的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微生物的混合培养.并指出设置双泥系统对微生物进行分相培养能有效地解决现有工艺中的有机物去除、脱氮与除磷之间的矛盾,能够实现有机物、氮、磷的稳定、高效去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此进行了众多研究,本文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双泥工艺(Dephanox、A2NSBR、A2N、PASF、BICT等)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俞汉青 《环境工程》1991,9(5):15-19
本文介绍了以豆制品废水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的缺氧生物转盘同时去除废水中硝酸氮(NO_3—N)和含碳有机物(EOD_5)的试验研究,探讨了驯化和挂膜条件,取得了在确定EOD_5/NO_3—N比值条件下,去除NO_3—N和BOD_5的最小水力停留时间和最大盘面积负荷等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7.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具有能保持高效菌种,稳定性强,反应易于控制,污泥产生量少,能够去除高浓度有机物及难降解物质等优点。对载体的选择及常用的固定化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各种方法与载体在应用中的优缺点。重点叙述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含难降解有机物废水、含重金属离子废水、含高浓度有机废水、含氮含磷废水中的应用现状。但要实现其工业化,仍然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包括:固定化参数的建立、载体的选择、运行成本的削减等。  相似文献   

8.
氧化塘法治理啤酒工业废水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氧化塘法治理啤酒工业废水的工艺技术、在企业加强内部用水管理、减少排污的基础上。利用氧化塘污水处理技术治理啤酒工业废水,废水出格栅去除较大飘浮物及其它机械性杂质,进入兼酸氧化池进行酸化水解,使固体及大分子物质降解。进入氧化塘内经过稀释沉淀、微生物降解和藻类的光合作用而获净化,最后在蓄水地问澄清并上除细胞后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9.
水产品加工行业庞大的耗水量和高浓度废水备受瞩目,同时随着废水排放标准日益严格,其处理势在必行,生物法是处理该类废水的最佳选择。诸如生物滤池(AF)、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和厌氧流化床(AFB)的厌氧工艺能达到80%~90%的有机物去除率并产生沼气;类似活性污泥、接触氧化、生物转盘、滴滤池以及氧化塘的好氧工艺也适合于有机物的去除,若将各种工艺相结合将提升工艺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某胶片厂采用“水解-好氧生化工艺为主、物化预处理及深度处理为辅”的工艺处理该厂生产废水。工程运行以来,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处理效果稳定,处理后的外排废水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二级标准的要求。提出由于对原始数据的掌握不准确,致使Ag 的去除效率虽达到设计指标,但浓度值仍超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1要求,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1.
优势复合菌群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净化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利用有效微生物 (EM )对广西南宁某污水塘进行了水体净化试验 ,在考察污染水体pH、水温等环境因素对EM影响的基础上 ,较系统地研究了EM技术对池塘水体各项主要污染指标的去除性能。试验结果表明 ,各项污染指标已达到GB1 2 94 1 -91景观娱乐用于C类水质标准。EM技术容易操作 ,处理费用低廉 ,是废水稳定塘治理的一种新方法、新技术。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技术。MFC用于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既可提高废水处理效果,又能产生电能,该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从MFC的反应器构型、产电性能和有机物去除效果几个方面讨论了MFC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刘小博  袁林江  陈希  薛欢婷 《环境科学》2019,40(7):3186-3194
研究了不同进水混合型有机物组成下AAO系统中活性污泥菌群结构演替规律以及微生物胞内、胞外聚合物的变化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中有机物全部为溶解态时,污泥沉降性能最佳,污泥体积指数(sludge volume index,SVI)为70 m L·g-1,且优于进水有机物以溶解态为主(SVI=120 m L·g-1)和以颗粒态为主(SVI=280 m L·g-1)的系统.根据菌群结构分析可知Thiothrix、Chryseolinea和Trichococcus这3种菌属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其中颗粒态有机物可促进Trichococcus的生长,而溶解态有机物可促进Thiothrix和Chryseolinea的生长.此外,菌群结构的改变也对胞内及胞外聚合物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从而加剧污泥沉降性能改善或恶化的进程.较高的溶解态有机物含量可提高胞内聚合物贮存能力,并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同时,污泥沉降性能也与松散附着胞外聚合物(loosely bou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LB-EPS)中多糖、蛋白质和Zeta电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了人工接种的快速排泥法进行生物挂膜及污泥驯化试验研究,探讨了挂膜期间系统污染物的去除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挂膜很成功且驯化效果良好.挂膜结束时,填料周围生长了一层厚厚的附着层污泥,底部悬浮相污泥絮体大且蓬松,出水澄清透明.驯化结束时,对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中生物相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了悬浮微生物和附着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15.
MBR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日益严苛的废水排放标准,必须提高废水处理工艺脱氮除磷和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性能。膜生物反应器(MBR)作为膜分离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系统处理效果好、容积负荷高、占地面积小,节省空间等优点。文章梳理了MBR在废水脱氮除磷及难降解有机物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介绍了MBR各种生物强化技术研究现状,为新型MBR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6.
采用SBR反应器,考察了温度对好氧颗粒污泥处理纤维素乙醇废水脱氮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为纤维素乙醇废水原水时,稳定阶段不同温度(10、20、30℃)条件下体系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10.2%、12.7%、13.7%;总无机氮的去除率分别为42.8%、53.6%、70.5%,温度的升高明显地提高了硝化菌的活性和生长速率,进而促进了脱氮效果.当进水为纤维素乙醇废水经IC工艺处理后的厌氧出水时,3个温度条件下系统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无较大差异,去除率均低于15%,主要因为纤维素乙醇废水的厌氧处理出水中的有机物很难被微生物利用;而温度对脱氮效果影响较大,30℃下NH_4~+-N去除率达到60.9%,分别是10℃和20℃时的2.0和1.3倍,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总无机氮的去除率增强,NO_3~--N的去除量增加.由于体系COD去除率低说明反硝化可利用的碳源不足,因此,系统内可能存在内碳源反硝化作用,而且内碳源反硝化作用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通过氮平衡计算可知,3个温度条件下氮损失分别为37.6%、45.0%、53.6%,说明温度的升高不仅提高了硝化菌活性,还促进了内碳源反硝化,进而提高了对氮素的去除.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浓度对SFBR工艺去除营养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序半连续式反应器(SequentialFed-batchReactor,简称SFBR,下同。)就不同微生物初始浓度对人工配置废水营养物去除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微生物初始浓度对COD、氮化合物(NH4-N和NO3-N)除去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微生物初始浓度为140.4g/L时,COD有最高除去率(69.5%)。当微生物初始浓度≥46.8g/L,总氮除去率可达100%。菌体初始浓度对废水中营养物的去除有利。过高浓度的微生物生长,受营养物和供氧的限制。用一组涉及多个微生物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微生物初始浓度对同时去除碳、氮化合物效率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保障白酒包装洗瓶废水的安全高效再生利用,分析了废水水质特征,识别出不同再生利用途径的风险类型和主要风险因子,提出了管控措施建议。结果表明,洗瓶废水污染水平较低,污染物浓度略高于相应水质标准,悬浮物(SS)、有机物和微生物等是主要风险因子,其引发的再生利用主要风险包括食品安全危害、由微生物生长导致的健康风险危害、磨损、堵塞和损坏设备等方面。不同再生利用途径的保护对象不同、关注的特征污染物不同,是导致风险差异的主要原因。去除悬浮物是洗瓶废水再生利用风险管控必要措施,去除有机物和营养物质、控制细菌数是不同途径的风险管控要点。洗瓶废水宜用于农业利用,其次用于工业冷却、洗涤及生产、城市杂用、景观环境和洗瓶工艺。结合泸州案例提出了洗瓶废水再生利用策略和管控措施。未来应着眼于洗瓶废水再生利用风险全过程控制,拓宽废水再生利用途径,并将其融于城市水生态循环梯级利用模式中。研究的相关信息可为洗瓶废水的安全再生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效藻类塘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高效藻类塘在国外研究和应用较多。文章着重介绍了高效藻类塘中藻类和细菌的作用,污染物、氮磷的去除机理,塘内藻类的去除及不同季节塘内的优势藻种。与传统的稳定塘比较,高效藻类具有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小,费用低等优点,为处理小城镇及农村的污水提供了一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稳定塘中氧传递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稳定塘污水处理过程中,氧是有机物好氧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塘中氧的来源有藻类光合放氧和大气复氧。本研究通过有光无光对比试验、大气复氧试验及对实际稳定塘中运行数据进行总结研究,定量分析藻类光合产氧和大气复氧量,计算在稳定塘中有机物的总去除量中各部分所占的比例,确定出大气复氧是稳定塘中氧传递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