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评价系统发展协调性的"协调判别法"是这样一种方法:先为系统的各子系统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又可用一定指标度量的要素,按一定标准将要素分作满意与不满意两类,统计加总各类要素的数量,以之作为度量用的综合指标,并经归一化处理得各子系统的"状态数";再将这些子系统与一定的"状态空间一对应,在此空间中利用"状态数"确定子系统所属系统的"状态点"及"完全协调线",然后分别计算状态点与协调线的距离(偏离度)、状态点与原点的距离(优化度),借助它们便可评价各子系统发展的同步性及相应系统的协调性.以此方法对通州市由土地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进行的协调性评价表明,"协调判别法"具有含义明确、简单、较客观、易操作、可比性强的特点,适用于评价复杂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的空间测度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整合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城乡文化整合已经成为学界与政界的关注焦点。围绕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的空间测度,遵循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从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城乡文化要素整合、城乡文化产业整合与城乡文化发展整合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48个县域单元的城乡文化整合度进行测算,据之将其分为4个等级。阐述了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空间分异整体上呈以武汉市为圆心,随距离的递增向周边地区递减的网络化格局,其中沿“京-广”铁路与“长江经济带”分布的县级单元的城乡文化整合度强于同等距离的其他区域。论证了城乡文化资源差异是城乡文化空间结构分异的根本,城乡文化系统改善是城乡文化整合度提升的关键,城乡文化产业协调是促进城乡文化整合的基础,城乡文化科学发展是城乡文化整合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流域生态用水分配的协调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生态用水分配的合理性来源于生态需水的自身满意度和流域子系统生态用水的协调性,因而评价流域生态用水分配的协调性非常必要。本文应用整体分析法,基于最大概率乘积定理和“木桶法则”,构造了流域生态用水分配系统的协调性评价模型,分析了各子系统生态用水分配的合理度,完善了流域生态用水分配合理性的评价内容和方法。以黄淮海流域为例,得到黄淮海流域生态用水分配协调度分别为O.9307.0.9603.0.8099.均小于协调度为0.996的一般标准,故其协调度都比较低,而流域之间的差异源于子系统生态需水自身满意度的差异程度不同。考虑这种用水协调性。流域生态用水系统的合理性程度在生态需水自身满意度的基础上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利用该模型还可以对未来生态用水分配合理性进行评价.获得最佳分配方案,以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基于两阶段降维的中国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2000 - 2008年间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方面的协调程度,本文建立了包括4个子系统、9个子项目、112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与投影寻踪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两阶段降维分析,将高维数据转化为直观的评价值.根据最终投影函数值对2000 - 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协调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协调性发展趋势良好,且各子系统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对各子系统的发展情况迸一步分析后指出:对于环境、资源、生活子系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子项目分别是污染排放与治理、矿物能源和农村生活水平.为了衡量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系统间协调度的方法,在现有系统协调度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经济—环境、经济—资源、经济—生活三组子系统的协调度计算结果显示:各组子系统间的协调度都在经历迅速提高后,逐渐回落波动至平稳,而环境、资源和生活子系统的发展目前仍滞后于经济子系统.  相似文献   

5.
灰色协调度模型在产业用水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产业用水系统的时空动态发展规律,探讨其内部的协调关系,是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然而,目前对产业用水系统的协调性分析还缺乏较为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以往在利用协调度模型进行用水系统有序度研究时,通常采用两段叙述的线性分段函数表示,较不适用于描述产业用水系统内部要素的非线性结构。因此,针对产业用水系统的特性,利用灰关联原理建立有序度函数,以建立更适于用水系统分析的灰色协调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上海市1997~2005年产业用水系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产业用水系统基本有序,发展比较协调,其用水综合效益较大,但距离最优状态尚有潜力可挖;其中,农业用水子系统的发展较为欠缺,在未来用水规划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城市群生态承载力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之上,通过数据的收集,利用灰色加权关联理论,计算了2006~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安全指数,并对各年份生态承载力安全警度进行了判定。计算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2006~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安全指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安全警度由“高警”下降为“轻警”;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子系统来看,安全指数同样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安全警度则由“高警”或“中警”下降为“轻警”。分析表明:近些年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相关资源与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是明显的。但我们也发现,试验区统计年份安全指数数值都在 0.700 0 之下,与 “无警”(0.850 0)状态距之甚远,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编制成果是指导城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两者的协调对于“两规”的协调编制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两规”的内在联系,基于“两规”编制成果,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两规”编制成果的协调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先计算了“两规”规划目标年和基期年的指标计算增长率,再采用协调度模型计算各个指标增长率的协调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最后采用指标加权求和法进行综合计算;并进一步通过ArcGIS软件空间叠加分析确定“两规”空间布局的差异。以南京市为例,计算了该市“两规”编制成果协调程度分值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差异。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市“两规”编制成果协调分值为9158,协调类型为中级协调;指标准则层中经济与资源相关因子的协调程度较好,但社会与环境相关因子协调程度有待提高,其主要原因是“两规”土地利用数据率与规划率及基期年存在差异;因此南京市“两规”编制成果在实施和修编中应进一步加强基础数据库与规划年限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省区初始水权和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是流域初始水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省区初始水权配置子系统和政府预留水量配置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性是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面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建立基于“三条红线”的耦合协调性判别准则,针对省区初始水权和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的配置方案,分别从水量、水质和用水效率视角判别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针对未能通过耦合协调性判别的情形,提出调整两个子系统配置方案的方法,并重新进行判别,直至配置方案通过耦合协调性判别,从而获得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推荐方案;最后,针对太湖流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和算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为其它流域开展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力学平衡模型的乡村转型均衡发展判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 生物自然 土地管理三维驱动因素通过“农村人口 耕地 农村居民点”3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驱动着乡村转型发展。以该3要素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力学平衡模型乡村转型发展偏离度的评价方法,并综合应用 2000 年和 2010 年两期 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及2006~2020年规划修编数据,分析了江苏省乡村地区转型变化的特征规律。研究表明:江苏省各县(市区)乡村地区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偏离发展情况;偏离度空间上呈现极角苏南<苏中<苏北,极径苏南>苏中>苏北的规律;农村居民点扩张成为乡村转型均衡发展的最重要阻碍因素,这根源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三元”结构社会体制,目前“生产空间较好的实现了转型,生活空间和身份空间依然滞留在乡村地区”,现阶段的乡村转型发展是一种不均衡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向“以人为本”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张家界市旅游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旅游生态安全研究对旅游地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4年张家界市旅游生态安全的相关数据,从威胁、质量、调控3方面构建了张家界市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的“TQR”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投影法及障碍度模型对其旅游生态安全状况及主要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2001~2014年,张家界市的旅游生态安全灰色关联投影值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幅度有限,旅游生态安全水平未得到根本提升,除2003年外,安全状况均处于“一般”水平;就各子系统而言,2001~2014年,张家界市旅游生态安全威胁系统的安全状况由“一般”下降到“较不安全”,质量系统除2003年外均处于“较安全”水平,调控系统的安全状况由“较不安全”提升到“较安全”;2001~2014年,影响张家界市旅游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有一定变化,早期的威胁主要为生态用地被占用、污水处理水平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近期则在游客密度控制、旅游资源利用强度调控、生态用地保护及污染减排等方面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1.
基于集对分析的江苏省土地利用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协调性的研究现状来看,现有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缺失,且受到“均衡发展”思想束缚、不能很好地描述不确定性问题,而基于集对分析方法的协调性研究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以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子系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验证;其次,引入集对分析思想,对土地利用的效益协调性和消耗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土地利用变化子系统同土地利用各效益子系统之间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土地利用的效益协调度大多处于较为协调状态.其内部结构表明,虽然当前政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消耗协调度变动幅度相对较小,土地利用变化同土地利用效益之间基本呈现“均衡”发展态势.政府逐渐认识到用地规模的过度扩张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追逐用地效益的提升成为发展的主线.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的是,效益协调度和消耗协调度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持续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对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格局进行分析,能够为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提供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实证,选择2005、2010、2015年3个时间节点,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协调指数等方法,分析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和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1)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变异系数较大,公路交通变异系数较小,二者区域内部差异明显;(2)安徽省公路交通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在空间上呈现由“Z”型向“V”型转变继而转向“Z”型的分布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局部波动,在空间上表征出典型的以合芜马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分布特征;(3)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程度整体由协调向失调转变,在不同的时间序列上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发展主导类型,以协同型和交通滞后型为主。 关键词: 公路交通;经济发展;时空格局;协调性;安徽省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下乡介入农地流转可以实现农村地区人、地、资本的协调发展,但同时也可能引发复杂多样的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两难选择。为此,运用归纳演绎法和风险系统分析法,系统剖析了资本下乡过程中农地流转风险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资本下乡过程中农户农地流转风险可以分为土地权益风险、社会保障风险和土地利用风险3个方面;风险受体为农户、社会经济子系统和土地生态子系统;风险源存在流转阶段差异,约定阶段风险源包括产权边界不清、制度规则模糊、信息不对称、激励政策不合理、政策执行主体能力偏低和准入机制缺失,执行阶段风险源为监管机制缺失和配套措施不完善;各类风险源通过“聚合反应”释放“产权公共领域”、“行为空间”、“合谋”、“选择行为”及“负外部性”等逆境胁迫因子作用于风险受体,引发各类流转风险。因此,通过一系列措施避免产权处于“公共领域”、缩小强势集团“行为空间”、防止权力与资本走向“合谋”、防范利益集团“选择行为”、降低流转“负外部性”可以有效管控资本下乡介入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各类风险。研究成果可以为引导农地有序流转、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 资本下乡;农地流转风险;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的动态模式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武汉城市群3个阶段(1980~1990、1990~2000、2000~2010年)的城镇用地信息,采用景观扩张指数、间隙度指数和相关分形维数分析了该地区城镇用地扩展的基本模式、空间形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主要结论:(1)城镇用地扩展基本模式呈现差异,第一阶段以边缘式和飞地式扩展为主,第二、第三阶段以边缘式扩展为主;(2)城镇用地空间形态处于演化变动中,第一阶段城镇用地扩展遵循“小集聚、大分散”的特点,城镇用地分布呈现“均一化”,第二阶段城镇用地扩展显著趋缓,增长空间相互分离,以中心城市的孤立扩展为主,第三阶段城镇用地扩展呈现“首位式”“集中化”趋势,武汉市中心性显著增强,核心-外围差别显著,局部范围的空间融合初露端倪;(3)城镇用地扩展经历了多点“开花式”均匀扩展期、散点“离心式”缓慢扩展期和集聚“首位式”快速扩展期,这种差别化的城镇用地扩展模式与空间形态演化主要受国内外发展环境、国家发展战略、城市建设方针以及土地管理政策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5.
功能评价是保护区改善管理以实现保护区最佳功能的有效手段。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和问卷调查方法,建立3层2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的功能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和贴近度分析。结果显示,保护区自然保护和社会发展功能评价为“好”,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功能评价为“一般”,因而整体功能状况评价为“好”。贴近度分析表明,改善保护区功能要从资源与景观的保护、宣传教育设施、宣传教育手段、科研基础条件、科研合作与影响、对外交流、人口素质和保护区经济效益等方面着手。提出了从加强资源与景观的保护、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和改善科学研究、提高保护区周边人口的素质和提高保护区的经济效益等方面改善管理的一系列具体建议,以实现保护区的最佳功能。  相似文献   

16.
湖南资阳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以区域农业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了系统评价的协调度函数、协调等级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三个层次及系统层次上分析了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1995-2002年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资阳区从1995-2002年区域农业系统处于低度失调与弱度失调状态,协调等级为4-5,协调度变化处于缓慢上升趋势。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表现较快增长趋势,协调等级从3上升到7;社会子系统协调度表现U型变化趋势,协调等级为4-3-4;生态子系统协调度表现较大的下滑趋势。协调等级从7级下降到4级。经济子系统在系统的协调度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资阳区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环境建设和重视社会建设。以推动区域农业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嘉陵江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认识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特征是科学决策、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嘉陵江流经的主要县市为研究单元,选取度量嘉陵江流域经济发展的10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揭示流域经济差异,并用Geoda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流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并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性;流域内基本形成了“点 轴”式空间结构,且存在两个明显的经济热点区--绵 渝“双核区”,以及一个较大的经济盲区,即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处的边缘区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流域空间经济分异的主要原因,提出盲点区与热点区的发展策略,防止流域内“极化”效应加剧,为缩小流域经济差距,促进流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城市化发展效率、环境发展质量、居民生活条件和城乡差距等5方面,遴选了19个影响城市化质量的关键表征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海西区城市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海西区城市化质量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力。研究表明:2005~2014年海西区城市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质量增长幅度正向加速,但城市间发展速度差距逐渐拉大;2009~2014年各城市间空间相互影响作用较大,呈现较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分化现象,极化中心带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城市化发展效率”、“环境发展质量”是影响推动城市化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大部分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与“城市化发展效率”呈相似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与“环境发展质量”的发展呈相反趋势,较为发达城市受各因子影响弹性较小,中小城市对因子影响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9.
“红三角”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分形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形维数是刻画城镇体系结构的有效参数。将“红三角”地区分成韶关、郴州、赣州三个城镇体系,分别测算各个城镇体系的Hausdorff维数、空间关联维数及牛鸦维数比、随机集聚维数。测算结果表明:①赣州、郴州两市的中等位序城市较多,人口分布比较均衡,而韶关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差异明显,人口分布差异程度较大,韶关市区人口规模大,具有较强的垄断性;②各城镇体系中的城镇有集中到某一地理线上的趋势,具有轴线特征,同时整个地区的交通网络比较完善,整体通达性好,但城镇体系空间关联程度不够紧密;③各城镇体系空间分布呈现集聚性特征。最后对“红三角”地区城镇体系建设提出了发展次级中心城镇、加强区域空间结构轴建设、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和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嘉陵江流域植被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遥感影像基础上利用景观指数从斑块特征、景观异质性、多样性与均匀性以及空间相互关系4个方面比较和分析了嘉陵江流域植被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一年一熟作物田及耐寒经济作物田、落叶果树园” 在流域中的分布面积最大,是整个流域的基质,其它景观要素镶嵌其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面积最小,分化程度最弱,异质性最低。 “裸地/城镇”的斑块间距最大,相似性程度低,聚合性弱,异质性最高。 “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斑块间隔小,分布紧密,相似性程度高,聚合性强,但自然连接性较低。整个植被景观体现出要素众多、间隔紧密、自然连接性好、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的分布特征,同时也反映出类型丰富、比例协调、均匀性和多样性程度较高的总体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