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定量测定了苯胺类、苯甲酸类、卤代苯类、苯腈类、硝基苯类、苯酚类等6类化合物对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毒性,结果表明化合物的最小产生清晰抑菌圈浓度Cmiz与辛醇-水分配系数及一阶分子连接性价指数有如下关系:log(1/Cmiz)=0.38logKow+0.331Xv-0.38r=0.92s=0.22n=77.在上述6类取代苯类化合物中,它们与酵母菌的反应性大小有如下顺序:卤代苯类≈苯甲酸类-Cl(0.54)>-CH3(0.39)>-NO2(0.35)>-COOH(0.19)≈-OH(0.17)≈-CHO(0.17)≈-CN(0.14)>-F(-0.03)>-NH2(-0.08).苯胺类、苯腈类、苯酚类、硝基苯类化合物对酵母菌的毒性与化合物的分子连接性指数3Xv、4Xcv、3Xcv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取代芳烃对酵母菌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量测定了苯胺类、苯甲酸类、卤代苯类、苯腈类、硝基苯类、苯酚类等6类化合物对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毒性,结果表明化合物的最小产生清晰抑菌圈浓度C_(miz)与辛醇-水分配系数及一阶分子连接性价指数有如下关系:log(1/C_(miz))=0.38logK_(ow)+0.33 ̄1X ̄v-0.38r=0.92s=0.22n=77.在上述6类取代苯类化合物中,它们与酵母菌的反应性大小有如下顺序:卤代苯类≈苯甲酸类<苯胺类<苯腈类<苯酚类<硝基苯类化合物;用Free-Wilson法研究各基团对酵母菌毒性的贡献大小,其顺序为:—Br(0.84)>—Cl(0.54)>—CH_3(0.39)>—NO_2(0.35)>—COOH(0.19)≈—OH(0.17)≈—CHO(0.17)≈—CN(0.14)>—F(—0.03)>—NH_2(—0.08).苯胺类、苯腈类、苯酚类、硝基苯类化合物对酵母菌的毒性与化合物的分子连接性指数3Xv、4X、3X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预测非反应性麻醉型化合物对发光菌的发光半抑制浓度,评价该类化合物的毒性效应,采用独特的二维HQSAR分析方法,根据分子碎片的类型,将分子结构转变成具有特征的分子指纹,并用数字进行标记。这些标记出的数字作为QSAR的描述符,经过偏最小二乘法计算,建立起化合物结构与生物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由此所获得的HQSAR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即-1g_(pre)EC_(50)=0.311 0.929(-1g_(exp)EC_(50))(n=13,r=0.964)。这一模型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二维QSAR模型,其结果可以为定量评估同类化合物的生物毒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18种取代联苯对大型蚤(Daphnia magna)24h的单一毒性(24h-EC50)及其混合物联合毒性.对单一毒性进行了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分析,建立了辛醇-水分配系数(lgKow)模型,理论线性溶剂化能相关(TLSER)模型及量子化学参数模型,表明量子化学参数模型能很好地预测取代联苯的单一毒性.混合物联合毒性研究表明,取代联苯的联合毒性机制为浓度相加效应,并且根据浓度相加预测了混合物半数抑制浓度(EC50mix),预测值与实验值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5.
6.
7.
用电性拓扑态预测苯砜基乙酸酯对发光菌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电性拓扑态(Electrotopological State, E-state)指数模拟分析了a-取代苯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15min-EC50, mmol/L),构建了一个4变量QSAR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R2adj)和标准偏差(SD)分别为0.944和0.062,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和可靠性.模型分析表明,砜基和酯基是该类化合物的活性中心;化合物的疏水能力以及化合物与受体分子间的偶极/极化作用和氢键效应对化合物毒性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苯甲酸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及定量构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9种苯甲酸类化合物在pH=7时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15min-EC50)。应用两种理化参数TSA和ELUMO对毒性数据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QSARs)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苯甲酸类化合物的毒性机制。结果表明,苯甲酸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随取代基团的种类及取代位置不同而不同;苯甲酸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致毒机制中可能有亲电作用发生,毒性可用TSA和ELUMO来联合描述。 相似文献
9.
取代芳烃对三种生物急性毒性的QSAR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根据成键原子的结构特征定义其生物活性点价为δiA,并在分子拓扑理论基础上由δiA 建构新的连接性指数nH =∑ (δiA·δAj·δAk… ) 0 .5,其中 ,0价指数0 H =∑ (δiA) 0 .5,1价指数1 H =∑ (δiA·δAj) 0 .5。以0 H、1 H及指示变量I为结构描述符 ,籍助多元线性回归技术 ,分别建立了取代芳烃 (含Cl、Br、CH3、OH、NH2 、NO2 等 )对发光菌、大型蚤、呆鲦鱼的QSAR模型 :以模型的估算结果均优于文献结果 ,而且计算简单 ,应用方便 ,为定量评估和预测同类型其它化合物的生物毒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发光细菌法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详细叙述了发光细菌的生理特性及其应用原理,与其它生物监测方法相比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等特点,重点评述了发光细菌法在工业废水以及水域水质毒性监测中的应用情况,其测试结果与传统的鱼类毒性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实际应用方便可行。同时,结合现代电子技术和化学分析技术对发光细菌法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QSARs)were developed for 43 aromatic compounds toxicity to 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and Daphnia magna based on four methods: 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linear solvation energy relationship, molecular connectivity index and group contribution.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four QSAR methods, LSER was proved to be the best. And it applied to the widest range of chemicals with the greatest accuracy. 相似文献
13.
不同pH值下有机酸碱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33种有机酸碱化合物在不同pHT(5.0、7.0、9.0)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半数发光抑制浓度,15min-EC50。)。结果表明,胺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随pH的升高而增大;酚类和苯甲酸类的毒性随pH的升高而减小,这与不同pH下有机酸碱的电离程度有关。有机酸碱的生物毒性主要是由分子态引起,但离子态作用不可忽略。相同pH下,有机酸碱的生物毒性随取代基团的种类、个数及取代位置而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有机酸碱的毒性机制。 相似文献
14.
发光细菌法监测河流水质状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发光细菌法对淮阴市河流水样的毒性进行监测,并以毒性较为稳定的HgCl2作参比毒物,使此法所测得的毒性 定量化。据水质毒性分级标准,对水样毒性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同时参照水质的理化因子,可以看出,该方法测出的水质毒性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水质的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