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SBR 高效菌种处理采油废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使油田采油废水达到排放要求,本实验选定并研究了在投加高效菌种状态下的SBR处理技术。实验证明高效菌种与活性污泥系统结合能够取得更好的处理效果,减少了反应所需时间,提高处理效率。通过对不同周期的考察,取得投菌状态下SBR法最佳实验周期为6h。  相似文献   

2.
分别研究了SBR法,水解酸化预处理及工艺组合对餐饮油脂废水的处理效果,确定了最佳处理工艺.同时,实验考察了曝气时间、污泥沉降比、溶解氧等因素与处理效果的关系,从而确定最佳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曝气时间为2 h、SV为30%、DO为3 mg.L-1的条件下,SBR工艺处理餐饮油脂废水中COD、动植物油脂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1.2%、82.5%;经水解酸化预处理,出水COD、动植物油脂平均浓度分别为1062.90 mg.L-1、50.66 mg.L-1,去除率均值分别为36.9%、83.5%;经水解酸化+SBR组合工艺处理后,废水出水COD平均浓度为93.66 mg.L-1,去除率高达94.8%,出水动植物油脂浓度为4.9 mg.L-1,去除率为98.25%.  相似文献   

3.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新技术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提出了一种新的污水处理技术,即用优势菌强化的SBR法对生活污水和洗澡废水进行处理。同时,与传统的SBR法、SBR+厌氧法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不同处理方法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和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优势菌强化的SBR法化传统SBR法所需处理时间缩短的近20h,比SBR+厌氧法处理时间缩短了10h左右,显示了其在处理校园生活污水方面的显著效果,为校园生活污水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不同pH值条件下悬浮载体SBR反应器处理污染河水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悬浮载体SBR反应器处理污染河水的脱氮性能和微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初始pH为7.0时,悬浮载体SBR反应器处理污染河水的脱氮性能最好,NH4^+-N和TN去除率分别为100%和36.6%。在初始pH 7.0时,悬浮相和附着相污泥亚硝化活性均达到最高,分别为6.81 mgNH4+/(gMLVSS.h)和5.42 mgNH4^+/(gMLVSS.h) 悬浮相污泥在pH 9.0时硝化性能最好,达到2.31 mgNO2^-/(gMLVSS.h),而附着相污泥在pH 8.0时硝化性能达到最佳状态,为1.03 mgNO2^-/(gMLVSS.h) 在pH 8.0时,悬浮相和附着相污泥反硝化活性最强,分别到达13.98mg NO3^-/(gMLVSS.h)和12.72 mgNO3^-/(gMLVSS.h)。  相似文献   

5.
将无机混凝剂直接投加到SBR反应器中,组成SBR/混凝协同工艺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研究.考察了混凝剂的投加量、混凝剂的种类、投药时间等因素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探讨了新型复合混凝剂(PISC)对污泥膨胀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与普通的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相比,当采用新型复合混凝剂与SBR组成的协同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时,在适宜的条件下,不仅污水中的CODCr、TP和sS的去除率可分别提高13.5%、47.6%和11.5%,水力停留时间缩短1/3左右,而且该协同工艺可明显抑制污泥膨胀,并改善高膨胀活性污泥的沉降浓缩性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垃圾渗滤液的特点,提出了脱氨氮→SBR生化处理→加氯消毒的处理工艺,并观察研究了SBR反应器中原生动物的种群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经上述处理工艺,各种年限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的氨氮、CODCr等指标均能达到排放标准;SBR反应器中原生动物种类丰富,它们与其它微生物相互协同,提高生化处理效率;通过对SBR反应器中原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变化的显微观察,可及时地了解处理系统的运行状态.图11表2参14  相似文献   

7.
污泥转移序批式间歇活性污泥法(SBR)工艺除磷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泥转移序批式间歇活性污泥法(SBR)工艺是由连续运行的生物选择器和数个并联的SBR主反应器构成的,通过污泥回流的方式提高了SBR反应阶段的活性污泥量并削减了沉淀阶段的污泥总量,从而强化其除污能力,并提高其容积利用率.新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试验结果表明,污泥转移量对系统除磷影响显著;当污泥转移量为0、15%和30%时系统出水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6.5%、74%和93%;生物选择器中厌氧释磷量与污泥中PHB(聚-β-羟基丁酸)含量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在适宜的运行模式下,SBR充水比45%、污泥龄10 d、污泥转移量30%,系统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能达到93%以上,出水总磷浓度可控制在0.30 mg.L-1以下,且其它出水各项水质指标均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投加具有反硝化聚磷能力的恶臭假单胞菌(B8)强化序批式反应器(SBR)除污特性和微生物种属,将B8菌液和干粉菌剂分别引入SBR,构成液态型DNPAOs-SBR污水处理系统A和干粉型DNPAOs-SBR污水处理系统B,以不接菌的SBR污水处理系统C为对照,分别考察了在厌氧-缺氧条件下运行的各反应器除污效果.结果表明,各SBR(A、B、C)对COD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第49—77天时A系统、B系统和C系统NO-3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1.62%、68.58%和26.72%;第62—77天时A系统、B系统和C系统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3.66%、55.45%和46.61%;投菌强化系统在缺氧段对TP降解过程符合一阶指数衰减动力学模式,在第71天时,A号吸磷动力学系数KP为1.2584,B号吸磷动力学系数KP为2.0379;对SBR内活性污泥菌种16S r DNA测序及Gen Bank BLAST,A系统和B系统中占优势菌种依次是溶血不动杆菌、恶臭假单胞菌和粪产碱菌,而未投菌C系统占优势菌类依次是溶血不动杆菌、粪产碱菌和产碱假单胞菌,表明投加的B8菌在液态型DNPAOs-SBR污水处理系统和干粉型DNPAOs-SBR污水处理系统内得到生长富集,从而成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9.
缺氧—SBR工艺处理焦化废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焦化废水进行曝气吹脱,10h氨氮去除率达73.7%,用缺氧-SBR工艺处理焦化废水,进水浓度为COD1474mg/L,NH3-N826.8mg/L时,缺氧SRT10h,SBR曝气10h,沉降2h,出水COD186mg/L,NH3-N290.5mg/L,去除率分别达到87.83%,64.9%。  相似文献   

10.
通过选择培养,选育到1株能快速降解高浓度甲醛的菌株BZ-001H,经鉴定为Bacillus cereus,其最适降解条件是30℃和pH 7.0,最适浓度为8 000 mg L-1,最佳接种量为0.3‰,甲醛浓度越高时对pH的变化越敏感.用BZ-001H作为功能菌株对活性污泥系统强化后应急处理含2 035.67 mg L-1、4 155.63 mg L-1、8 099.27 mg L-1浓度甲醛的模拟废液,2.5h、6 h、14 h后去除率都能达到99%以上.模拟甲醛突发污染事故场景与应用条件,用BZ-001H强化常规SBR工艺应急处理4 073.65 mg L-1甲醛废液,经过8 h降解,可使出水甲醛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同时,考察了应急处理过程对应急系统和常规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应急处理结束后,应急SBR系统运行2周期后COD达标排放,6周期后氨氮达标排放;而对照系统受冲击明显,运行10周期后氨氮仍未达标,去处率仅为18.81%.  相似文献   

11.
废水生物脱氮中N2O和NOx来源于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化学反硝化等过程.电子受体和供体浓度、pH、缓冲剂类型、有机负荷、微生物种类及其相互作用等都会影响这些气态中间产物的产生.NO2能够氧化氨和强化好氧和厌氧氨氧化,NO能够阻止C2H2对好氧氨氧化活性的抑制,两者对好氧氨氧化活性的恢复至关重要.所有这些表明,废水生物脱氮的气态中间产物N2O和NOx在氮的生物转化中具有重要的正面作用,甚至必不可少.基于NO2曝气技术和Brocadiaanammoxidans与Nitrosomonas协同作用的废水生物脱氮新技术开发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研究方向.图4参35  相似文献   

12.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以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U A S B) 作为厌氧氨氧化(anam mox) 反应器,用无机盐培养液完成了反应器的启动,并稳态运行anam mox 反应器.采用生物膜反应器作为生物硝化反应器,以无机盐培养液完成反应器的启动.将硝化反应器和anammox 反应器组合在一起构成新型生物脱氮系统,以硝化反应器的出水作为anammox反应器的进水,同时补充相应数量的 N H4 + N.整个系统的总氮容积去除率可达1 577 mg L- 1 d - 1 .该新型生物脱氮系统能同时去除 N H4 + N 和 N O X- N,并且对高浓度的 N H4 + N 去除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低溶解氧条件下生物脱氮研究中的新现象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活性污泥法中 ,曝气主要起供氧和扰动混合的作用 ,曝气提供的氧被微生物用来氧化有机物并合成细胞 .反应器中的溶解氧 (DO)浓度是重要的运行参数 ,曝气池中DO偏低 ,好氧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和代谢 ;DO过高 ,不仅能耗增加 ,而且细菌的活力也会降低 .一般要求曝气池中DO不低于 2mgL-1的水平 ,但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曝气强度过高的情况 .因而有必要通过有效手段将DO控制在适当的水平 ,既不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有机物的去除 ,同时又避免过多能耗 .传统观点认为 ,低DO条件会促进丝状菌生长 ,破坏污泥絮体的沉降性能 ;使胞外多聚物的产生量…  相似文献   

14.
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氮磷的去除机理   总被引:67,自引:5,他引:67  
张军  周琪  何蓉 《生态环境》2004,13(1):98-101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高效、低耗的污水处理新工艺已被广泛接受,特别是其在脱氮、除磷方面的应用逐步为人们所重视。本文深入地讨论了表面流人工湿地中各种生物、物理、化学过程对污水中各种形态含氮、含磷化合物的去除机理,及其具体途径、相关反应和反应类型,总结了国内外对各个过程影响因素、控制条件、反应速度、去除能力及相互之间协调拮抗作用的研究结果。虽然硝化/反硝化作用和土壤吸附沉淀作用已被公认为是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主要途径,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仍存在着明显差异,鲜有多介质环境条件下各种脱氮、除磷过程中多种氮、磷形态的质量平衡研究,而以此为基础的人工湿地生态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则是深入了解人工湿地运行机理、设计和预测其处理效率,以及推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广泛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新型废水生物脱氮的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生物脱氮是含氮废水处理公认的最佳处理方式,随着对生物脱氮微生物学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生物脱氮特殊菌株或菌群及微生物转化机制不断被发现.本文在传统生物脱氮过程机理上,结合最近国内外生物脱氮的新发现,就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时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的微生物学原理进行了阐述.图1表2参23  相似文献   

16.
城市污水二级硝化出水的离子交换脱氮除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污水二级硝化出水为原水,对比研究了3种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201×4、D296、D301T)动态脱氮除磷情况,并以201×4树脂为模式树脂考察了树脂活化方式(常规酸碱交替活化与NaCl再生液活化)、腐殖酸(HA)浓度(1.1,2.8和9.4 mg·l~(-1))对树脂动态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树脂都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达到TP穿透点(0.1 mg·l~(-1),去除率92%)时,201×4树脂具有最大的穿透体积(418 BV),但其对NO_3~--N的去除率(69%)明显低于其它树脂(97%-98%);3种树脂对SO_4~(2-)和HA的去除率分别为97%-99%,71%-80%;常规酸碱活化使树脂穿透体积较再生液活化仅提高了12%;超滤膜法和臭氧氧化法预处理对原水HA的去除率分别为27%和68%;原水HA浓度增加使树脂穿透体积从28lBV降至239BV,同时NO_3~-去除率从80%上升至92%.  相似文献   

17.
长江水系河水氮污染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陈静生  高学民 《环境化学》1999,18(4):289-294
对1990年长江流域570个水文站约8000测次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长江干流氮污染水平自上游向下游有明显增强的趋势;相当一部分站点八十年代中期河水总氮含量比1960年前后增加5-10倍;河水氮含量的年内变化不同区域有各自的特点;河水氮污染的差异与区域人口的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关。氮污染促进了河水的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氮磷去除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太平  陈韦丽 《生态环境》2005,14(4):580-584
介绍了人工湿地及其去除污水中氮磷的机理,并从湿地植物、基质和微生物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目前人工湿地系统提高氮磷去除率的研究进展情况;提出了可以通过改良湿地系统设计提高氮磷净化效果、利用培养优化菌种与调节环境条件促进湿地系统氮磷的转化及通过在基质中添加合适的附料、提高人工湿地系统植物多样性从而增加氮磷的吸附吸收的建议,为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技术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 Sludge fermentation liquid addition resulted in a high NAR of 97.4%. • Extra NH4+-N from SFL was removed by anammox in anoxic phase. •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of 92.51% was achieved in municipal wastewater. • The novel system could efficiently treat low COD/N municipal wastewater.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of wastewater with low COD/N ratio could be enhanced by the addition of wasted sludge fermentation liquid (SFL), but the performance is usually limited by the introducing ammonium. In this study, the process of using SFL was successfully improved by involving anammox process. Real municipal wastewater with a low C/N ratio of 2.8–3.4 was treated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The SBR was operated under anaerobic-aerobic-anoxic (AOA) mode and excess SFL was added into the anoxic phase. Stable short-cut nitrification was achieved after 46d and then anammox sludge was inoculated. In the stable period, effluent total inorganic nitrogen (TIN) was less than 4.3 mg/L with removal efficiency of 92.3%. Furthe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anammox bacteria, mainly affiliated with Candidatus_Kuenenia, successfully reduced the external ammonia from the SFL and contributed approximately 28%–43% to TIN removal. Overall, this study suggests anammox could be combined with SFL addition, resulting in a stable enhanced nitrogen biological removal.  相似文献   

20.
复合塘-湿地系统水生植物时空分布对氮磷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复合生态塘-湿地处理系统水生植物时空格局异质性,研究了水生植物分布对氮、磷去除影响.结果表明,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分布差异导致各单元氮、磷去除呈现不同的周期变化;水生植物主要通过改变硝化/反硝化进程、自身代谢和化学沉降速率影响NH3、NOx-、有机氮和总磷的去除.系统不同单元中氮、磷去除机制差异决定了NH3和总磷主要在曝气养鱼塘(去除率分别为29.5%、30.1%)、鱼塘(16.9%、17.8%)和水生植物塘(24.5%、19.4%)去除;NOx-主要在芦苇湿地(出水<0.4 mg/L)去除;而有机氮则主要在复合兼性塘(32.3%)和鱼塘(28.1%)去除.此外,生态塘出水中水生植物绝大部分被芦苇湿地所截滤,它们的腐败/释放导致湿地中NH3和总磷的表观去除率偏低(分别小于8.5%和1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