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工业动态     
对北美洲渔业的研究发现灭绝的威胁 由美国渔业协会(AFS)进行的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得出结论,由于捕捞过度和生活环境的破坏,北美洲水域的82种海洋物种可能会遭到灭绝.由科学家和渔场专业管理人员组成的AFS调查了它们的稀有程度、生活环境要求和种群恢复力.受到威胁的生物包括商业鱼类,如鲟鱼、鳕鱼、鲶科鱼、大西洋鲑和大西洋大比目鱼,还有海马和一些鲨鱼种类.22个物种可能正面临着全球性灭绝. 他们确定了五个地理“危险区”,那里的一些物种正处于危险中:印度河(佛罗里达)泻湖、佛罗里达珊瑚礁、佛罗里达湾、皮吉特…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卵期受短时高温暴露对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Q-biotype)存活、繁殖和后代适合度的影响,以适温(26℃)处理为对照,研究Q型烟粉虱卵在不同高温(37、39、41℃)条件下分别暴露1 h、2 h和4 h后转至适温饲养,其F0代的存活率、羽化率、雌成虫比例、寿命和产卵量及F1代的发育历期和雌成虫比例.结果表明:1)随着暴露温度升高和暴露时间延长,F0代Q型烟粉虱由卵发育至成虫的存活率和蛹羽化率均显著降低,41℃暴露2 h后的存活率和蛹羽化率最低,分别为49.1%和76.2%,显著低于未经高温暴露的对照(分别为83.4%和96.6%);2)卵期于41℃暴露1 h后其F0代雌成虫比例(61.0%)显著高于对照(52.0%),其他各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3)卵期高温暴露对F0代雌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但单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对照(117.9粒),并随暴露温度升高呈降低趋势;4)F0代卵期在39℃暴露2 h、4 h和41℃暴露1~4 h后,F1代卵到成虫历期均较对照显著延长;5)与对照相比,F0代卵期分别在37℃暴露1~4 h、39℃暴露1~2 h或41℃暴露4 h,还可显著提高F1代雌成虫比例.可见,短时高温暴露可降低Q型烟粉虱的发育适合度,导致F0代存活率降低、产卵量下降和F1代发育历期延长,但一定程度上提高F1代雌成虫比例,从而对种群发展产生一定的代偿作用.表5参20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在较高温度和饵料密度下实验室小批量培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休眠卵产生的时间及变动规律.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该轮虫高温较低温时休眠卵产生得早;未见饵料密度对休眼卵的产生时间有影响;前期培养于适宜温度和饵料密度条件下的轮虫种群,产生休眠卵的数时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海洋底栖纤毛虫的种群动力学,揭示不同温度和食物条件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以一种潮间带常见且占优势的大型底栖纤毛虫——叶状突口虫(Condylostoma spatiosum)为对象,通过在室内15℃、20℃及25℃下分别投饲等边金藻、牟氏角毛藻、杜氏盐藻和三角褐指藻,进行种群增长研究.结果显示,叶状突口虫的增长率总体上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15℃下的增长率远低于20℃和25℃下.同时,不同食物也对增长率产生了明显影响:杜氏盐藻投喂组的纤毛虫在3种温度下均获得较高的增长率(25℃下达0.692d-1)和最大的种群数量,等边金藻投喂组则在增长率和最大种群数量上均较小,而15℃下牟氏角毛藻投喂组的种群增长率最低(仅0.103d-1).统计分析显示,食物和温度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叶状突口虫种群增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0.001).本研究表明,底栖纤毛虫在较高温度和较佳食物条件下可获得更高的种群增长率.由于底栖纤毛虫的多样性(大小、食性等)及食物因子(类型及品质)的复杂性,以及食物与温度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经由不同温度和食物条件测得的种群增长率进而估算的纤毛虫生产力可能产生较大差异.因此,在底栖微食物网模型构建时应同时考虑温度和食物的交互影响.图1表3参20  相似文献   

5.
球藻为两种枝角类的食物,在25℃下设置5个食物浓度梯度(以C计),即0.3、0.5、1.0、1.5、2.0 mg/L.中华溞的首次怀卵体长、首次产后代数目、累积产后代数目、平均寿命、世代时间和净生殖率在5个食物浓度下均显著高于盔形溞,繁殖前历时在5个食物浓度下均显著短于盔形溞.盔形溞的内禀增长率在食物浓度为1.5 mg/L时高于中华溞,个体增长率在食物浓度为0.5和2.0 mg/L时高于中华溞.盔形溞的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均随着食物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逐步增加;中华溞在食物浓度由1.0 mg/L增加到1.5 mg/L时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没有显著性增加,但是其个体增长率极显著增加.中华溞的食物浓度阈值为0.214 mg/L,小于盔形溞的食物浓度阈值0.262 mg/L.在所设置实验条件中,无论在生殖发育还是在食物浓度阈值上中华溞均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个结果与野外调查不相符;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与它们对生境适应的繁殖策略不同以及热带鱼类的强捕食压力有关,但需要进一步的野外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6.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3):443-443
现代渔业生产产生大量废弃物(如鱼身上无用的部分等),每年要扔掉约[(3)(\241\301)-26.3(10)]7 t尺寸不够大的鱼。这种现象无意中却为某些种类的海鸟提供了食物来源。过去30年间从北海渔业生产部门获得的资料表明,海洋上的主要捕食者大贼鸥是根据渔业生产中扔掉的鱼类的多少来按比例食用这些鱼类的:当扔掉的鱼减少时,大贼鸥会增加对其他海鸟的捕食量。尽管为了海鸟着想而维持目前的丢弃量似乎不合情理,但像最近几乎完全禁止在北海捕捞鳕鱼这样的突然的政策变化,很有可能对一些具有国际意义的海鸟群落构成严重威胁。北海海鸟种群有可能回到其…  相似文献   

7.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1):91-91
现代渔业生产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鱼身上没被利用的部分等),每年都要扔掉约3107 t不够大的鱼。这种现象无意中却为某些种类的海鸟提供了食物来源。过去30年间从北海渔业生产部门获得的资料表明,海洋上的主要捕食者大贼鸥是根据渔业生产中扔掉的鱼类的多少来按比例食用这些鱼类的:当扔掉的鱼减少时,大贼鸥会增加对其他海鸟的捕食量。尽管为了海鸟着想而维持目前的丢弃量似乎不合情理,但像最近几乎完全禁止在北海捕捞鳕鱼这样的突然的政策变化,很有可能对一些具有国际意义的海鸟群落构成严重威胁。北海海鸟种群有可能回到其以前的更“自然”的…  相似文献   

8.
尽管我国有机氯农药已禁用多年,但环境和食物中仍有有机氯农药残留.以太原市为研究区域,采集了代表性的6类24种食物,测定了林丹残留量,分析了太原人群对林丹的口摄暴露风险.研究结果表明,24种食物中林丹残留量在未检出到1.5ng·g-(1湿重)范围内.残留量较高的为鱼、水果、蔬菜和肉类.多数食物残留浓度高于2005~2007年北京和沈阳类似调查的结果.与历史数据(1992、2000年)相比,食物中林丹残留浓度大幅度下降,动物类食物下降1~2个量级,蔬菜和水果降幅较小.目前各类食物中林丹残留量均低于国家和欧盟的相应标准.平均而言,各年龄段人群日均口摄暴露量也低于美国环保局的标准,但由于食物残留浓度、个体体重及膳食结构变异较大,导致个体暴露水平差别很大,各年龄段,特别是成年人中有少数人日均口摄暴露浓度超过美国环保局制定的0.3g·kg-1·d-1的允许标准.  相似文献   

9.
尽管继续有科学不确定性 ,但表明当前捕捞实践不可持续的证据与日俱增 .在国家层次和国际层次上 ,人们越来越认真地对待关于过度捕捞及其对穷国食品保障的潜在威胁的告诫 .近年来已经看到了一波改善渔业管理的协议 .然而 ,无论在当地社区和传统可能处于危急之中的富国 ,还是在鱼类对于食品供应也具有根本重要性而且捕捞是沿海地区少数几种生活来源之一的穷国 ,对减少世界捕捞船队的规模都有强大阻力 .  相似文献   

10.
尽管继续有科学不确定性,但表明当前捕捞实践不可持续的证据与日俱增.在国家层次和国际层次上,人们越来越认真地对待关于过度捕捞及其对穷国食品保障的潜在威胁的告诫.近年来已经看到了一波改善渔业管理的协议.然而,无论在当地社区和传统可能处于危急之中的富国,还是在鱼类对于食品供应也具有根本重要性而且捕捞是沿海地区少数几种生活来源之一的穷国,对减少世界捕捞船队的规模都有强大阻力.  相似文献   

11.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入分析地表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和下垫面改变的关系,对探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热环境影响有重要意义。基于1985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地表温度转移矩阵计算以及增强回归树的处理,探讨示范区地表温度变化敏感性与下垫面改变的关系。结果表明:1)示范区地表最高、最低温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高温地区普遍出现在城乡用地,主要集中在徐泾镇、松陵镇、罗星街道、魏塘街道、盛泽镇等城镇,而低温区域主要分布在水域区域。2)1985—2020年,耕地、林地、水域的总面积大量减少,城乡用地面积逐年增加。3)地表温度敏感性由高到低分别为转变为城乡用地、耕地、林地和水域的下垫面区域。4)2010—2020年,青浦区地表温度敏感性相对较低,嘉善县地表温度敏感性变化相对平稳,而吴江区地表温度敏感性变化波动性较大。减少用地类型转化为城乡用地和耕地,合理安排城乡用地类型的分布,增加示范区内绿化面积,继续对水域及林地进行保护和治理将会对示范区热环境改善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尽管继续有科学不确定性,但表明当前捕捞实践不可持续的证据与日俱增.在国家层次和国际层次上,人们越来越认真地对待关于过度捕捞及其对穷国食品保障的潜在威胁的告诫.近年来已经看到了一波改善渔业管理的协议.然而,无论在当地社区和传统可能处于危急之中的富国,还是在鱼类对于食品供应也具有根本重要性而且捕捞是沿海地区少数几种生活来源之一的穷国,对减少世界捕捞船队的规模都有强大阻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系列研究的第二部分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就温度及盐度等因素对海洋纤毛虫———巨大拟阿脑虫 (纤毛门 ,盾纤目 )种群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温度对繁殖速度和种群生长影响极为显著 ,在 8~ 33℃范围内温度系数Q10 =2 .37;而盐度 (‰ )在 10~ 6 0范围内对其种群增长及形态未有明显影响 .本文还结合系列报道I中所给的结果就纤毛虫对环境胁迫 (食物丰度、温度、盐度等 )的应答和相应机制做了综合探讨 .图 5表 3参 11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有机磷阻燃剂(OPFRs)在各种环境介质中被广泛检出,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新型污染物。以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为受试生物,研究了磷酸三苯酯(TPh P)、磷酸三正丁酯(Tn BP)、磷酸(1,3-二氯-2-丙基)酯(TDCPP)和磷酸三(2-氯丙基)酯(TCPP)4种典型有机磷阻燃剂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测定了斑马鱼胚胎孵化率、存活率、心率、体长、异常率、死亡率等终点指标。在此基础上,依据我国一些水域OPFRs检出情况,开展了初步的风险评价。结果显示,TPh P、TnBP、TDCPP和TCPP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96 h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90、2.27、2.32和14.1 mg·L-1,32 d慢性毒性无可见效应浓度(NOEC)值分别为0.03、0.05、0.05和1.00 mg·L-1,4种有机磷阻燃剂浓度与斑马鱼胚胎的孵化率、存活率、心率、体长呈负相关关系,与异常率呈正相关关系。TPh P、Tn BP、TDCPP和TCPP在我国一些重要水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环境风险,部分水域风险熵RQ值大于0.1甚至1,环境风险为中到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谢桥采煤塌陷水域氮、磷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谢桥塌陷水域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1年8月和10月进行现场采样,分析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磷空间分布特点及不同季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靠近农田的塌陷水域水体中氮、磷的含量高.从季节变化上,塌陷水域各监测点的总氮(TN)含量秋季高,夏季低,季节性差异较为明显;氨氮(NH4+-N)秋季含量明显高于夏季,且整体波动性大;塌陷水域中总磷(TP)的含量差异性及波动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于2017年7-11月和2018年7-11月在嘉陵江中游开展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根据渔获物信息确定水域主要经济鱼类种类,运用FiSATⅡ软件分析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蒙古鲌(Chanodichthys mongolicu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蛇鮈(Saurogobio dabryi)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参数和生长特性;通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尾/(船×天)]计算每种鱼的年捕捞量,利用FiSATⅡ软件初步估算其资源量,并以此推算嘉陵江中游鱼类的总资源量.结果显示,7种鱼的生长指数b在2.86-3.03之间,均为匀速生长;7种鱼的生长系数K皆大于0.2,为快速生长型;生长性能指数φ′在4.40-5.30之间;仅蛇鮈的E值小于E_(max),资源利用不足,其余鱼种E值皆大于E_(max),资源过度开发;黄颡鱼的拐点年龄ti最大(4.26龄),蛇鮈最小(1.58龄),其余大多在3龄以内;鲤、鲫、黄尾鲴、翘嘴鲌、蒙古鲌、黄颡鱼和蛇鮈的年资源质量依次为3 883 t、9246 t、2 469 t、1 259 t、862 t、376 t、1 391 t,嘉陵江中游鱼类的年总资源质量为37 400 t.本研究表明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因遭到过度捕捞而同时存在群落结构和种群结构层面的小型化;结果可为长江禁渔成效评估提供数据参考,为制定嘉陵江中游合理的渔业管理措施、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图7表4参51附表4)  相似文献   

17.
砷(As)可在水生食物链中积累转化,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是一种生活在淡水底层的杂食性动物,能够从水和食物中吸收和转化无机砷.本研究探究了砷酸盐As(Ⅴ)在3种不同的暴露条件下(水相、食物相、水相与食物相),克氏原螯虾不同组织中As(Ⅴ)的生物积累和转化.结果表明,其在水-食物两相体系中的砷积累浓度较高,而且水相暴露体系对总砷积累速率的贡献大于食物相暴露体系.砷在克氏原螯虾不同组织中的积累和转化具有显著的特异性,其富集浓度和积累速率如下:鳃>外壳>肌肉.克氏原螯虾对无机砷的生物转化途径是将部分As(Ⅴ)还原为As(Ⅲ),部分转化为一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和砷甜菜碱(AsB).本文对了解底栖生物链中砷的积累和转化以及小龙虾的食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煤矸石是采煤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Cd,煤矸石的无序排放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而且也对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研究商丘永城采煤塌陷区煤矸石污染水域Cd在鱼体中的沉积规律,可为进一步研究Cd污染对鱼类的危害和对煤矸石污染水域鱼肉食品安全的评估奠定基础。本试验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煤矸石污染水域和天然无污染水域鲫鱼各个组织中Cd的含量。结果表明,(1)塌陷区煤矸石污染水域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鳃、心脏、肌肉中Cd含量分别为1.063 0±0.278 4、8.638 9±3.230 1、1.146 1±0.204 6μg·g-1均高于无污染天然水域鲫鱼相应组织的含量,其中鳃、肌肉中Cd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天然水域中,Cd在鲫鱼体内的含量规律为:肝脏心脏肌肉鳃,但是各组织间的含量差异不显著;而煤矸石污染水域中,Cd在鲫鱼体内沉积规律是:心脏肌肉肝脏鳃,心脏中的含量远远高于其他组织。(3)一个成人每周可安全食用这两个水域的鱼肉量分别为823、365 g;若超过此含量,将存在着潜在健康威胁。结论:煤矿石污染水域鳃、肌肉组织中Cd含量远远高于天然水域,Cd更易沉积在鲫鱼的心脏组织中,每周食用煤矸石污染水域鱼肉365 g以上就存在着健康威胁。  相似文献   

19.
为初步探讨内分泌干扰物多环芳烃对海洋桡足类生物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研究了萘对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的急性毒性作用及其在1.6μg·L-1、16μg·L-1、160μg·L-1浓度下对火腿许水蚤变态率、存活率、繁殖力、性别比和体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萘对火腿许水蚤48hLC50和96hLC50分别为4589.34μg·L-1和1559.55μg·L-1;各浓度萘均引起火腿许水蚤幼体的变态率显著降低;160μg·L-1萘条件下,火腿许水蚤的存活率、产卵率和抱卵雌体比率均显著降低;各浓度的萘对火腿许水蚤的性别比和体长均未造成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在目前的环境浓度下,多环芳烃(萘)对海洋桡足类生物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20.
白洋淀由于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区域内源污染严重.针对该类区域,"十三五"水专项开展了生态清淤试点工程以实现内源治理.在清淤过程中底栖生物容易遭到严重破坏,与之密切联系的食物网受到影响.在沉水植物补种成功后,如何科学地恢复底栖动物群落并维持长效稳定,急需寻求解决方案.本研究于2018年对白洋淀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根据调研结果、习性特征和食物网模型,提出了受损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恢复方案.研究发现,春季优势种为螺类软体动物和虾类甲壳类动物,夏季和秋季为螺类软体动物和昆虫类摇蚊幼虫.全年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羽摇蚊和大红德永摇蚊.通过食物网模型计算,确定了软体动物是2010年和2018年的关键功能组.因此,综合优势种和关键种,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物种主要选择虾类、螺类和摇蚊幼虫.根据底栖动物的习性,确定甲壳动物和摇蚊幼虫以自然恢复为主,螺类以人工恢复为主的恢复方式.针对螺类关键物种,根据2018年调研生物量、工程经验值和生态容量综合确定其恢复投加量合理范围.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了基于食物网成熟度和稳定性的底栖动物群落恢复优化调控方案,为受损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