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可持续设计超越了传统设计和生态设计,要求平衡经济、环境、社会3方面的发展需要,在可持续设计的基本工具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尚需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建立适当的设计准则是当前发展可持续设计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作者在2001年9月6日全国政协主办的“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上发言的节选。本文从森要认证的概念出发,分析了认证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关系、认证对森林经营的潜在影响、认证的环境、经济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越来越受到国际重视。揿样性保护,以及其研究范畴和内容,是当今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在进入21世纪之前,我们以编制密山市“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建设项目”为例,探讨了具有黑龙江本地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建设内容和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90年代立陶宛经济危机期间,农业产量下降伴随着少环境的污的减少。如果不努力进行面的可持续生物农业的发展改革,那现行的经济复苏很可能导致污染程度的增加。为此,制定了一项重要的国家试点规划,并建立了实施该规划的Tatula基金会。该规划和基金会旨在支持和鼓励从传统农业向可持续生物农业的过渡。Tatula基金会在竞争基础上,为其成员产分配无息贷款和拨款,以及调拨废物处理设施建造费,教育活动费、  相似文献   

5.
本报告介绍并讨论了可持续消费的概念和实践方法、可持续消费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城镇化和由此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报告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介绍了可持续消费与绿色发展的原则和定义,以及中国面临的消费挑战。二是论述了中国可持续消费政策现状,现有差距、挑战和机遇。三是总结了可持续消费领域最具相关性的国际经验,包括政策工具和最佳实践案例。四是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以促进中国政府在国内新兴消费者锁定不可持续消费模式前成功地实施可持续消费战略。  相似文献   

6.
右江流域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系余承惠一、前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产业,是我国21世纪林业的发展之路。它以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为目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把林业的环境效益和产业性紧密地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  相似文献   

7.
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   总被引:60,自引:8,他引:60  
21世纪前期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走向国际贸易一体化和进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人口持续增长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贸易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国内体制和制度的转型,使中国人地矛盾更趋尖锐、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这无疑对中国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和农产品的供需平衡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食物安全。论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水土资源态势及其对可持续食物安全的影响,指出水土资源总量短缺及其空间上的不匹配状况将直接影响着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到2030年中国粮食缺口可能在760×108kg左右;实现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应立足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点选择产业化、生态化、国际化和地区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并须在优化制度环境、完善保障体系和突破结构制约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吴立金 《环境》2007,(9):53-53
随着2007年“阿什登可持续能源奖”海外项目奖的公布,受到获奖项目传达出来的可持续理念的感召,更多的人放下了身段,以脚踏大地的心态,重新理解和反思“可持续”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循环经济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推行,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股潮流和趋势,是21世纪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论述内蒙古自治区21世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农业用水量增加趋势,特别随着西部大开发,现有淡水资源有限,水资源利用将变的越来越复杂和昂贵,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必须考虑节水和改善环境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桂凤  陈正发 《环境工程》2012,30(3):109-1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数量增多,现代居住小区环境质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户外和室内两个方面探讨了城市居住小区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利用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淄博市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居民对现阶段淄博市居住小区人居环境质量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2.
共青生态小区雨水资源化系统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共青数字生态城中生态小区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设计规划过程。以B小区为例,对该小区的雨水截污措施、屋面雨水收集、道路雨水收集、绿地收集及雨水处理、雨水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说明。将雨水作为一种资源再生后加以利用,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城市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分类控制对策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郭青海  马克明  杨柳 《环境科学》2006,27(11):2170-2175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流域水质的主要因素,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是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利用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流域湖泊水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农村居民地、城市居民地、商业用地和滩地等用地类型是城市湖泊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流域中的17个汇水单元可聚为3类,分别以农村居民用地,城市居民用地和商业用地,滩地为主.依照各类汇水单元的景观结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非点源污染的分类控制措施,简化了控制措施和提高了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铁路噪声对沿线住宅小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考虑铁路噪声的直达声和一次反射声对住宅小区的影响,建立了铁路沿线城市住宅区列车噪声衰减的理论模型,计算分析了铁路噪声对建筑群纵深的影响,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山东半岛北部海岸带城乡聚落扩展变化特征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半岛北部海岸带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乡聚落扩展明显,快速城镇化过程对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及时掌握城乡聚落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RS技术为主要手段,目视解译获取了研究区1986、1992和2004年3个典型时期的城乡聚落空间分布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借助城镇扩展指数、重心、分形维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了城乡聚落的扩展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扩展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城乡聚落扩展明显,其重心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转移的态势,并且扩展随意性非常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地区GDP、人口城市化率和固定资产投资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乡聚落扩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城市环境规划设计动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中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渴望着能有一个安静、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对城市环境规划设计在城市老区、居住区、城市园林、城市商业环境、城市灯光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动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Many cities worldwide seek to understand local policy priorities among their general populations.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differences in local conditions and among citizens within and across Mumbai, India shape local infrastructure (e.g. energy, water,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al (e.g. managing pollution, climate-related extreme weather events) policy priorities for change that may or may not be aligned with local government action 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concerns such as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this rapidly urbanizing city, multiple issues compete for prominence, ranging from improved management of pollution and extreme weather to energy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services. To inform a broader perspective of policy priorities for urban development and risk mitigation, a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over 1200 citizens. The survey explored the state of local conditions, the challenges citizens face, and the ways in which differences in local conditions (socio-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 and health-related) demonstrate inequities and influence how citizens perceive risks and rank priorities for the futur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planning, policy, and community-based efforts. With growing discussion and tensions surrounding the new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announced by the UN in late September 2015, and a new global urban agenda document to be agreed upon at ‘Habitat III’, issues on whether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riorities should be set at the international, national or local level remain controversial. As such, this study aims to first understand determinants of and variations in local priorities across one city, with implications discussed for local-to-global urban sustainability. Findings from survey results indicate the determinants and variation in conditions such as age, assets,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in residential action groups, the health outcome of chronic asthma, and the infrastructure service of piped water provision to homes are significant in shaping the top infra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priorities that include water supply and sanitation, air pollution, waste, and extreme heat.  相似文献   

18.
住宅小区景观水体水质保持设计实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水体可以改善住宅小区的自然环境,迎合了人们亲近自然和对健康的追求。如何维持小区内景观水体处于健康状态,成为景观水体设计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文章以嘉兴某公寓为例,对住宅小区景观水体工程构建和水质保持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开展了应用设计研究,以期为景观水体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一种相对完善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NOx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种简易可靠的大气NOx测量方法,大范围地调查了上海市区的NOx浓度状况。结果表明,上海市NOx浓度分面状况,在不同性质的街区,不同地段,不同道路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居民区大气中NOx的浓度可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要求,但市区各道路网超标严重,平均是一级标准的1.7倍,道路网NOx的分布总体呈东南低,北和西北高的梯次。影响城市NOx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交通、风力、地形、绿化等,在城市建设规划时,应充  相似文献   

20.
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骏 《上海环境科学》2000,19(5):197-200
以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上海市徐汇区为对象,探讨了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途径,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注重塑造特色品牌,以科技产业化、城市环境建设、社区管理等方面的优先项目为载体,加以切实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