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铜、锌和锰抑制月形藻生长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评价化学品毒性藻类测试的标准实验方法,得到铜、锌和锰对月形藻生长的最小无显著差异浓度(LNOEC)分别为31.8μg/L、16.4μg/L和2.7mg/L,抑制月形藻生长的96h半效应浓度(96h-EC50)分别为199.5μg/L、38.0μg/L和12.6mg/L。实验结果表明无论从LNOEC还是从96h-EC50考虑,都证明抑制月形藻生长的毒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锌>铜>锰。此结果对铜抑制藻类生长的毒性远远大于锌的毒性这一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构成挑战。月形藻细胞壁表面可能含有较少的硫代基团但包含较多与锌有很强结合能力的官能团可能是导致月形藻对铜的敏感性弱而对锌敏感性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商陆对镉锌铜胁迫的生理响应与金属积累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培方法研究了商陆(Phytolacca acinosa)在不同浓度镉、锌和铜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生物量和组织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浓度增加,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和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组织重金属含量在镉、锌、铜为最高浓度处理时达到最高值。根重金属含量高于茎和叶。叶片中重金属含量的最大值分别为镉100.6mg/kg、锌2753mg/kg、铜36.9mg/kg。商陆对锌的蓄积能力接近于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是一种在锰锌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锦州湾水体中锌,铅,镉存在形式及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从废旧锌锰电池中回收锌和锰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废旧锌锰干电池经过剖开、焙烧处理,去除汞和碳粉,再用硫酸浸取,滤液采用沉淀法分离锌和锰。锌和锰的回收率分别为94.5%和93.6%。  相似文献   

5.
锌锰废干电池经过剖开、焙烧处理,去除汞和碳粉,再用硫酸浸取,滤液采用沉淀法分离锌和锰。锌和锰回收率分别达到94.5%和93.6%。  相似文献   

6.
7.
从铜镉渣中回收镉工艺流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析了铜镉渣处理现行工艺流程应用的局限性,探讨了投资低,效益高,适于小型湿法炼锌厂铜镉渣处理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8.
9.
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中铜锌铅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潘海燕  张鑫 《环境工程》2005,23(1):68-69
通过对几种消解体系的对比 ,选择出铅、镉最佳的消解方法为硝酸 氢氟酸 双氧水体系 ;铜锌最佳的消解方法为硝酸 氢氟酸 高氯酸体系。不同方法既能达到全量分析的要求 ,又能使基体干扰降到最小。通过对标准样品的多次测定 ,测定值均在其保证值范围内 ,铅镉相对标准偏差为 2 2 %~ 7 2 % ,加标回收率在 83%~ 116 %之间 ;铜锌相对标准偏差为 2 6 %~ 4 5 % ,加标回收率在 92 %~ 10 3%之间。  相似文献   

10.
水和土壤中铜,锌,铁,锰的原子吸收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序铜、锌、铁、锰是人、动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微量元素c但是,如果水土中的铜、锌、铁、锰含量过高,对作物也会产生毒害作用。因此,测定水、土壤中的上述元素对防止作物微量元素营养缺乏及污染均具有重要意义,原子吸收法可快速准确地测定出这些元素在水、土中的含量,克服干扰的能力强,不需要大量的预处理。测定土壤中有效态银、锌、铁、锰等时常用的浸出剂有0.05InEUTA、0.IMHG。0.02InH。SO。+0.05InHG、25%酷酸等c考虑到通用性及日前应用广泛程度,我们选0.05InEUTAT和0.IMHG,水土比按5:l浸出c二者的工作曲…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水及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调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1992年5月16日-6月20日,1993年1月7日-2月5日的平,枯水期时鄱阳湖水及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调查,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信江东支河口,乐安河口,波阳河口等,以及湖区中的龙口,棠荫,湖口等区域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为全湖较大区域,鄱阳湖枯水期水中的重金属含量高于平水期,部分区域枯水期Cu,Zn含量超过渔业用水标准,河口,湖区沉积物中的Cu,Zn,Pb等含量均较高,是湖水相应背景值  相似文献   

12.
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探讨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依据沉积学原理和水体沉积物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特性,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改进的多变量Chernoff脸谱图,对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不同重金属的地积累程度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结果表明:(1)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可划分为3个区域:湖心相对清洁区、湖岸轻度污染区和内湖综合污染区。(2)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存在轻度污染。其中铜污染极别高于其它金属,且集中的太湖北部地区。铬污染属于轻度污染,具有分布空间广且均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采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固定,对人工污水进行静态模拟净化试验,研究了在pH为4,5,6,7和8的条件下,无重金属及ρ(Cu2+),ρ(Zn2+)和ρ(Cd2+)分别为0.05,0.5和5 mg/L时,固定态和悬浮态蛋白核小球藻对污水中磷的净化效率.结果表明:①相对于悬浮态,固定态小球藻由于海藻酸钠的包埋稳定性较强,磷的去除率较高;②小球藻磷的去除率受ρ(重金属)影响,随着ρ(重金属)的升高,磷的去除率降低,重金属产生的胁迫作用增强;③Cu2+对固定态和悬浮态小球藻的胁迫作用较Zn2+和Cd2+大,而Zn2+和Cd2+对固定态和悬浮态小球藻的胁迫作用随着ρ(重金属)的变化而有所差异;④pH对小球藻磷的去除率的影响随重金属种类、质量浓度及时间的变化而不同,Zn2+和Cd2+存在时,小球藻磷的去除率最高一般出现在pH为8的弱碱条件下,而Cu2+存在时小球藻磷的去除率受pH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锌冶炼厂周围重金属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的迁移特征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郑娜  王起超  郑冬梅 《环境科学》2007,28(6):1349-1354
采用对应采样方法研究了葫芦岛锌冶炼厂周围土壤、蔬菜中Hg、Pb、Cd、Zn、Cu的含量及其在土壤-蔬菜中的传递,分析了土壤、蔬菜中重金属的来源.结果发现锌厂周围土壤、蔬菜受到重金属的严重污染.蔬菜可食用部分Hg、Pb、Cd、Zn、Cu的含量(以鲜重计)最高可分别达到0.013、5.476、2.852、41.16和1.515 mg/kg.通过转移因子的比较分析,锌厂周围重金属在土壤-蔬菜中的转移能力为Cd>Zn>Cu>Pb>Hg,重金属从土壤向蔬菜叶片中的转移能力高于蔬菜的其它器官.土壤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锌厂周围的大气.蔬菜叶片中的Pb可能部分来源于大气,而汞则主要来源于大气.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四平市区生活饮用水源地,二龙湖正遭受水量减少、水质恶化、水库淤积、底泥污染等问题,不仅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还加剧了区域水资源短缺。二龙湖水环境问题的解决应以水源保护区划为切入点,水资源保障与污染防治相结合,同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源头区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镉在鲫鱼体内积累行为,结果表明,溶解态镉在鱼鳃和肌肉的积累,可分别用模拟方程:Y=0.9214ln(x)-0.1173(鱼鳃)、Y=0.3641ln(x)-0.1091(肌肉)来表示。鱼对镉有很强的蓄积能力,刚接触时蓄积速度比较快,之后逐渐减慢,以至达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从吸附动力学过程着手分析了生物体对重金属离子吸附过程的等温吸附平衡,在一系列简化条件基础上,建立了用于描述这一过程的等温吸附平衡模型。当n=1时,该模型与经典等温吸附平衡模型Langmuir方程具有一致的表达形式。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理论模型中的参数值,针对含Cu^2+、Zn^2+和Cd^2+3种重金属离子的废水,将枯草芽孢杆菌活菌体(Bacillus subtilis)作为吸附剂,进行等温吸附平衡实验.将已知参数的理论模型与实验数据曲线进行比较。理论曲线能够很好的吻合实验数据曲线的走向趋势,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及可用性。  相似文献   

18.
土著微生物修复城市小型湖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制剂及生物修复技术对鞍山市英泽湖进行了净化治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8~30 d的生物净化,该湖水中的COD、植物营养元素浓度及浊度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其中COD降至20 mg/L以下,去除率达到70%以上;氨氮降至0.2 mg/L以下,去除率达97%;总磷降低至0.02 mg/L以下,去除率达到60%以上;浊度...  相似文献   

19.
干季滇池水质与盘龙江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滇池水域和盘龙江下游水质进行采样,分析了水中pH值、浊度、溶解氧(DO)、电导率、叶绿素、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氨态氮(NH3-N)等8个指标。研究表明,滇池近岸水域中pH值偏碱性、浊度大、叶绿素含量和化学需氧量高、总磷量高、溶解氧过饱和;在滇池外海水域,除溶解氧、叶绿素较高外,其余指标大多在水质标准(Ⅲ类)范围内;而在盘龙江下游区域内,水质差,各项指标都超过地表水Ⅴ类标准,这一事实可能会加重滇池的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20.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lakeshore wetland rehabilitation on the eastern rout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species composition, coverage, height, and biomass of wetland communities at 22 sites of the study area on the shore of Nansi Lake in April and May 2007 were investigated. The wetlands under investigation were divided into platform fields, transition zones, and shallow water zones according to differences in elevations, water levels,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species richness index, Shannon-Wiener index, Simpson index, and Pielou Evenness index were adopted to delineate and discuss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lakeshore wetland rehabilitation in 22 quadrat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the wetland areas after 2 years’ rehabilitation amounted to 47 of 24 families, higher than 25 of 20 families in areas without rehabilitation. The biodiversity index and abundance index of rehabilitated areas were also higher than those of platform fields and fish ponds where there was no rehabilitation. In addition, the Shannon-Wiener index, Simpson index, and community evenness index of platform fields in rehabilitated wetland areas were 1.619, 0.745, and 0.860, respective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platform fields before rehabilitating.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constructed lakeshore wetl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the diversity of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