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0 毫秒
1.
活性和非活性海藻吸附重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恺  耿存珍  张阳  朱婧文  楼迎华 《环境工程》2013,31(1):51-55,34
用藻类处理重金属废水是最有效的生物吸附法之一,也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水处理技术。重点研究了活性海藻和非活性海藻吸附重金属的机理,并简述了海藻的预处理方式及固定化稳定化在吸附过程中的作用,浅述了几种常见的吸附模型及应用,分析了藻类吸附重金属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一种新技术,与普通生物处理法相比有许多优点,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微生物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栽体及固定化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与普通生物处理法相比具有生物密度高、耐毒性、耐冲击负荷高等优点。本文着重介绍了常见的几种固定化微生物方法和载体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分析了各种方法与载体在应用中的优缺点.指出理想的固定化载体应该具备价格低廉、性质稳定、传质性能良好、对微生物无毒等条件,同时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提出了技术展望。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由于具有许多传统污水处理工艺所没有的特点和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文章就现有的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方法与常用的载体进行了分类,对各种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优劣性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和总结,指出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今后污水处理中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固定化细胞技术在环境工程中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细胞固定化方法、影响因素、固定化载体的选择及固定化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固定化细胞技术及其在废气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常用的固定化细胞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简述了几种常见的固定化载体,并介绍了该技术在废气治理领域中的应用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章介绍了作为环保新技术的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以及其制备方法和载体的选择分类,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废气和土壤修复中的研究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微生物固定化方式、载体分类的介绍,综述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认为微生物经固定化后在污水处理中的效果明显大于游离状态.最后对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杨麒  李小明 《环境科技》2002,15(1):19-21
介绍了几种实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其进行了技术比较。简述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生物脱氮技术中的应用,并提出一种基于颗粒污泥原理的微生物固定技术应用于单级生物脱氮。  相似文献   

10.
包埋法固定化细胞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固定化细胞技术(主要为包埋技术),由于方法简单、条件温和、较高的稳定性及细胞容量,在废水处理中应用广泛.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固定化细胞技术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对固定化细胞技术在污水深度处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滇池水环境演变与藻类监控技术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滇池水环境的演变,藻生物量发展变化导致原有的监测技术难以满足环境监测的需要进行分析。采用水面快速蓝藻生物量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大大提高了对滇池蓝藻水华发生、发展、暴发、分布以及变化的预警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宋伦  吴景  李楠  杜静  王昆  刘桂英  王鹏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8):3049-3059
以18S rDNA V4区作为目标基因,利用自行设计的真核浮游植物鉴定引物V4(F/R),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辽东湾2014年四季海水中真核藻类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了辽东湾毒害藻类共29种,曾引发赤潮或褐潮的种类有19种,可导致鱼类大规模死亡的有8种,主要为甲藻门.有18种疑似为辽东湾新记录种,其中9种在中国海域未见报道;发现麻痹性贝毒(PSP)产毒藻8种,腹泻性贝毒(DSP)产毒藻2种,产虾夷扇贝毒素(YTX)产毒藻3种,神经性贝毒(NSP)产毒藻2种,溶血毒素(hemolysin)产毒藻13种,另外还有1种褐潮产毒藻(EPS).辽东湾检出的毒害藻类中有8种自养型、1种异养型、20种混合营养型藻类.麻痹性贝毒、虾夷扇贝毒素、溶血毒素在夏季风险较高,神经性贝毒在秋季风险较高,腹泻性贝毒在春、夏季风险均较高,辽东湾东西两岸是贝毒风险高发区.辽东湾春季水温对YTX、NSP产毒藻影响显著负相关;夏季COD、Oil、DIN、Pb、Cd对各产毒藻类影响显著正相关;秋季各环境因子对各产毒藻类影响不显著;冬季Zn、As、Oil、DIN对各产毒藻类影响显著正相关,水温对各产毒藻类影响显著负相关,各产毒藻类与环境因子关联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学观点看湖泊藻类控制的技术体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富营养化水域中,引起湖泊水华和海洋赤潮的藻类疯长被称为“生态癌”。从生态学的观点分析了湖泊退化的原因,提出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的规模是否在自然环境条件所能支持的限度内是分析湖泊治理成效的判据,而将参与物质循环的过量物质从湖泊中移出则是湖泊治理技术的根本着眼点。文章还从生态学的视角架构了湖泊藻类控制的技术体系,并对每种技术在体系中的作用做了分析,由此提出了湖泊治理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4.
生物组合技术在河蟹人工育苗水质净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河蟹人工育苗中的水质净化和减少换水量的方法,通过基础试验和河蟹人工育苗生产性试验,对一种生物组合技术进行了研究考察,结果表明,依据生态养殖原理设计,在养殖池内投放和接触氧化水循环处理装置内接种挂膜光合细菌、消化细菌和放线菌等环境有益微生物,并与微藻、光合细菌等活饵料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成套技术可使育苗池水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周边水环境的污染。试验苗池DO高于7.5mg/L,NH3-N基本低于0.5mg/L,水质明显优于对照苗池,符合河蟹育苗要求。试验苗池触苗总成活率19.4%,产量175.8g/m^3,触菌成活率、产量和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苗池,藕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控制水华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华藻的过度繁殖及引发的水生生态系统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溶藻微生物逐步发现,以微生物手段治理水华,越发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在概述微生物抑藻研究现状及机理的基础上,从提高微生物对水华藻的控制效率和保障环境安全性的角度对水华的微生物防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实际应用微生物治理水华提供参考,并为微生物抑藻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湖泊和水库中藻类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边归国 《福建环境》2003,20(5):62-65
由于富营养化的影响,在我省少部分湖泊和水库中多次发生因藻类的强烈光合作用而产生的高pH值污染和藻类毒素对饮用水的污染等现象。该文综合了除藻的各种方式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多种因素,认为以生物除藻和物理除藻两种方法比较适合我省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水源地原位控藻技术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各地一些大的湖泊、水库相继出现较为严重的藻类水华现象,导致高等水生植物消亡,破坏了水体景观,直接危害水源水质,更甚威胁到居民饮用水安全。通过对水体环境中藻类生长繁殖的机理分析,各类控藻技术优劣的比较,依据水源地类型和水体特征,提出控藻技术的相应选择。  相似文献   

18.
太湖藻类状况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太湖藻类发生的内因、外因作了阐述,就有关的环境因子与藻类的关系作了相关分析,对太湖藻类的监测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光催化去除有害藻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富营养化及有害藻类水华严重威胁着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如何有效防治藻类水华成为研究者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光催化技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等特点,有望成为未来高新技术的新希望。文章阐述了光催化技术的原理及该技术应用于去除水华藻类的优势。综述了近年来TiO2和改性TiO2等几类催化剂应用于光催化除藻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和总结了光催化除藻技术的影响因素和一般性规律,指出了光催化除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为光催化技术应用于防治有害藻类水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四种藻类植物对镍的耐受性及其中毒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种纯种培养的藻类植物对镍离子的耐受性不同。衣藻属(Chlamydomonas sp.)可耐受10ppm的镍;栅列藻属(Scenedesmus sp.)5ppm;颤藻属(Oscillatoria sp.)1ppm;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 sp.)0.02ppm。受试的两种绿藻比蓝纯菌(蓝藻类,Cyanobacteria)对镍离子毒性的抗性大得多。本文还报道了影响这些藻类对镍的敏感性和抗性的某些环境因素,并阐明了一些抗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