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海洋环境评价及其预测的特点,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理论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新的系统模型方法——灰色层次动态分析模型。该模型有效地消除了传统层次分析法主观误差的产生,并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针对性较强的渤海湾天津段海洋环境综合指数等级评价体系。在实例研究中,结合该海域15个站点2002~2007年5项主要水质指标的监测数据,应用模型对研究区海洋环境进行了微观和宏观分析以及发展趋势预测。结果表明:整个渤海湾天津段海洋环境污染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到2011年只有4个站点海域水质能达到良好等级;在空间上,整个研究区污染有自近海向海盆降低的趋势;并确定了一个污染最为严重的海域以及两个相对次要重点污染海域及其对应的关键污染指标,从而为渤海湾天津段的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2008年1~11月在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分别采集表层海水、表层沉积物和养殖贝类样品,进行了石油烃含量分析.依据石油烃含量检测结果,分析了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以及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水平和种间差异,并对3种介质中石油烃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最后探讨了贝类体内积累的石油烃及对贝类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3.
依据2009年5月~2010年1月在连云港附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海洋环境综合调查结果,对该海域的海洋环境因子、营养状态水平、有机污染状况的空间分布、季节间变化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合历史资料探讨了近年间主要污染因子的变化趋势与海洋环境现状.结果表明:该海区春夏季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较好,秋冬季的污染程度有所加强,石油类是秋冬季节主要的污染因子.评价显示春、夏季呈现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的状态,且二者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有一定共性.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绿素a与营养盐和化学耗氧量呈现显著正相关,但与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浮游生物生长与环境要素含量之间的关联性.数据显示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对近海海洋环境的显著影响,相关结果可为连云港海域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同时为海洋管理部门开展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广西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西近岸海域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分析了沉积物中Hg、Cd、Pb、Cu、Cr、As、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的含量;通过对2003和2004年监测数据进行适当的数理统计处理,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对广西近岸海域海洋沉积物评价、分析,为广西海洋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粤东柘林湾海域人工鱼礁投放前海水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9月丰水期间对广东省饶平县柘林湾附近海域七星礁和虎屿2个拟建人工鱼礁区海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分别采用水质单项标准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WQI法、富营养化评价法和有机污染评价法对该海域海水环境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海水中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和重金属Pb,平均浓度分别为0.075 mg/...  相似文献   

6.
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使用各种数学模式,对一些水库、城市、湖泊进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至80年代初,锦州湾、大连湾、胶州湾等霞点污染海湾的海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相继完成,但因各湾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在评价过程中的参数选择、本底值的确定、权系数的计算分配,以及污染等级的划分标准等各不相同,造成对大范围海区进行统一评价的困难,也不利于各湾之间环境质最的相互比较。 本文介绍1983—1984年期间,渤、黄海海域质量评价采用的评价方法,以及对评价结果的分析验证。希望通过这项工作,今后不断加以改进、完善,逐步建立起一套能适用于整个中国海区的、统一的海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依据2010年11月秋季在龙口附近海域进行的海洋环境综合调查结果,应用水质标准指数法、富营养化指数法和有机污染综合指数法对该海域的海水水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合历史资料探讨了主要污染因子在近25年间的累年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该海域2010年11月表层海水中各评价要素基本符合海水水质二类标准,最主要的污染物为石油类;近25年间主要污染因子的变化趋势总体是增加的,但相对幅度不大;该海域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处于临界状态,正处于开始受到有机污染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我国沿海海域环境具有鲜明的地带性及地区性特征。某一海域的环境质量是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何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当地海域环境质量的关系是当前海洋环境研究工作的重点任务。 几年来,我国各海区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监测资料,某些海域已经初步完成了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因此,在某些海域探索如何进行海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及海域环境规划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英晓明  谢健  贾后磊  冉娟 《环境》2012,(Z2):27-28
本文根据2012年3月调查资料,对珠海高栏岛西侧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除无机氮、石油类外,其他因子全部满足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全部站位超标,石油类部分站位超标。高栏港区海洋环境整体上尚可。  相似文献   

10.
在2003~2007年泉州市近岸海域监测结果和编写年度<泉州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工作基础上,分析了泉州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以及主要污染原因,并结合泉州市近儿年来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状况,提出海域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5-2020年渤海14个海洋油气区邻近海域表层海水污染要素监测结果,结合主成分综合评价法、相关性分析及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分析了渤海海洋油气区邻近海域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贡献。结果表明:渤海中部油气区邻近海域水质状况优于辽东湾和渤海湾;位于辽东湾湾顶的油气区1号邻近海域海水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最差,位于辽东湾湾口的油气区4号邻近海域结果最好,这可能与二者受陆源输入和水动力条件影响差异较大有关;此外,与汞(Hg)相比,化学需氧量(COD)、石油类、镉(Cd)含量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较大,油气平台排海污染物对海水中污染要素贡献较小,其携带COD、石油类的贡献率分别低于陆源输入的0.02%、6%,Hg、Cd远远低于陆源输入的7%、3%。  相似文献   

12.
在海洋环境的监测分析和科学研究中,海水水质一直是反映海洋环境状况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十一五”期间五年的海水监测数据,采用环境质量单项污染指数法及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并掌握锦州市近岸海域水质环境现状。  相似文献   

13.
基于韦伯-费希纳定律的海域水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韦伯-费希纳定律的基本原理,以表征海域水质的DO、COD、PO4-P、无机氮、石油类等参数作为评价指标,通过确定海域水环境质量等级与综合影响指数k i间关系,综合评价海域水环境质量。本研究以渤海湾近岸海域5个监测点为实证案例,并与BP人工神经网络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韦伯-费希纳定律物理意义明确、计算过程简便,评价结果准确,是一种新颖的海水水质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
曹妃甸港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2005年7至8月对曹妃甸港海域海水和沉积物的调查,对该海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初步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海水主要受到了石油类和重金属(Zn、Cu、Pb)污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海洋石油污染影响状况总评价、生物学研究手段的新发展和应用、海洋环境中石油烃的生物学归宿和石油烃污染的生物学效应等四个方面回顾了近10年来研究工作的新进展,并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动向和重点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厦门海域水体及表层沉积物的正构烷烃含量及水体中的石油烃含量进行检测,通过正构烷烃的组成特征和特征比值分析其来源,并对石油烃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厦门海域水体中石油烃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正构烷烃含量与1995年厦门海域的水体正构烷烃含量相比有较明显的升高,石油烃污染有加重的可能性。沉积物正构烷烃含量为1.80~4.27 μg/g,对姥鲛烷和植烷比值(Pr/Ph)、长短链比值(L/H)、碳优势指数(CPI)和主峰碳数等特征比值的分析,表明厦门海域沉积物环境为还原性,厦门西海域、同安湾和九龙江口海域正构烷烃组成为双峰型,陆源贡献大于海洋贡献且有受到石油烃污染的可能性;东海域和大嶝海域正构烷烃组成表现为单峰型,主要体现为海洋生物贡献,但是无法排除石油烃污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依据2011年3月和9月在广西北海市铁山港附近海域进行的海洋环境综合调查结果,应用水质标准指数法、富营养化指数法、营养状态质量指数法和有机污染综合指数法对该海域的海水水质的现状和季节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合历史资料探讨了主要污染因子在近30 a间的累年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该海域2011年3月和9月表层海水各评价要素中分别有部分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基本符合海水水质二类标准,最主要的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耗氧量,主要污染区域位于铁山港和营盘港附近海域;近30 a间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趋势总体水平是逐渐增加的;该海域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处于季节性富营养化状态,春季为贫营养化,秋季为富营养化临界状态;该海域正处于开始受到有机污染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海洋工程竣工投产后,其造成的海洋环境负面影响往往超过工程施工前开展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预测值,开展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是近几年来国外海洋发达国家海洋工程管理方面应用较为成熟的一种管理手段。温州灵霓北堤工程是我国首个实施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工程,在其竣工通车2 a后,为了检验灵霓北堤对瓯江口南北两侧海域的实际海洋环境影响以及前期环境评价单位,温州市发改委委托中国海洋大学展开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中国海洋大学根据海域现状和历史调查资料,采用有无对比、前后对比和数学模型预测的方法,针对工程前期评价单位的预测与结论,评价了灵霓北堤两侧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现状,并对前期环评结论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开展了分析。后评价结果表明,前期评价单位的预测结果基本都已得到体现,但其部分预测值较保守,例如部分区域的冲淤量和灵霓北堤对两侧生物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5年-2017年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对辽东湾近岸海域沉积物石油类含量时空分布状况进行阐述,对其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对其污染来源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2017年辽东湾近岸海域沉积物石油类含量范围为1.5×10?6~2790.0×10?6,中位值为62.7×10?6。2015年-2017年辽东湾海洋功能区内沉积物石油类含量的总中位值大小顺序(前三位)为港口航运区>保留区>农渔业区。2015年-2017年辽东湾海洋功能区内沉积物石油类站位总超标率大小顺序(前四位)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保留区>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石油类主要产生于港口航运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沿岸、保留区沿岸、农渔业区等生产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以渤海湾海域及黄河口外海域为研究区,采用GC/MS检测手段对两海域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分析其主要组成、分布、来源及输入方式,从而对多环芳烃污染状况进行初步评价。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渤海湾海域17种多环芳烃含量为82.6~181.8 ng/L,黄河口外海域为43.7~122.4 ng/L。与国内外其他海域海水或沉积物相比,研究区多环芳烃的污染属于中等水平;通过对研究区域表层海水中芳烃组成特征的分析得出,多环芳烃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中黄河口外远岸海域多环芳烃以石油来源为主,兼有燃烧来源。两海域均为近岸以燃油排放为主,远岸以燃煤排放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