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岷江上游泥石流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岷江上游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跃,地形起伏巨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对泥石流发育极为有利;而长期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如过度采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耕作、不合理弃渣等则对生态环境造成强烈破坏,加剧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使岷江上游成为我国泥石流活动比较强烈及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该地区泥石流灾害,掌握其特征是防灾减灾所必需,对促进岷江上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灾害学》1998,(4)
1931年大洪水.1931年7月,长江流域降雨量超过常年同期雨量的一倍以上,致使江湖洪水盈满,8月长江上游金沙江、岷江、嘉陵江均发生大水,上下游洪水相遇造成全流域大水.宜昌站最大洪峰流量64600m3/s,汉口站最高水位28.28m,使沿江堤防多处渍决,洪灾遍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中下游淹没农田333万多hm2,灾民达2800多万人,因灾死亡14.5万人.1954年大洪水.1954年6、7月份,强降雨带长期徘徊于长江流域.8月上半月,暴雨出现在四川西北部和汉江流域.长江上游形成大洪水下泄,与中下游洪水相遇,出现了历…  相似文献   

3.
姚惠明  沈国昌 《灾害学》2000,15(2):70-73
1949长江流域 6月~ 9月持续降雨 ,上游降雨总量超过中下游 ,有些测站为实测以来最大 ,洪水过程包括多次洪峰。长江干流洪峰流量较一般 ,但其长历时洪量和年径流量较为稀遇。上游来水比重大 ,宜昌以上 30 d总入流占汉口以上的 2 / 3以上。灾情以中下游为最大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多样且严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均;用水效率低与过度利用并存;河湖萎缩;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草地退化严重;水污染日益突出等.较深入地分析了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因而最终导致了人地关系的失调,其驱动力是人口迅速增长造成对脆弱的水资源系统的压力剧增,从而形成人类驱动下,水-经济-生态的时空耦合及恶性循环机制,导致了西北地区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也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于是开始想办法从大自然中获取想要的资源,过度开垦农田、乱砍乱伐、过度开采、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土壤蓄水能力减弱、森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失去平衡。种种人为因素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进而引发一些突发性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农业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比如,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洪水会淹没房屋,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构成威胁,还会造成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矿产开发的生态破坏及其恢复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兴安岭自然条件严酷,由于长期的矿产开发,使这一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恢复和重建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对黑龙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针对大兴安岭塔河县矿产开发的具体情况,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阐述了塔河县由于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及其环境影响.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塔河的生态环境条件,提出了其生态恢复方向.  相似文献   

7.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灾害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长期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并加剧了生态环境灾害,使其成为长江流域环境最恶劣、侵蚀最强烈、灾害最严重、输沙率最大的河流.大量的泥沙输入小江,造成严重的土地沙石化和堵江灾害.同时,小江又将泥沙输移至金沙江,危害和威胁金沙江干流水利水电梯级开发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鉴于泥石流已成为该流域生态环境和灾害间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从泥石流治理入手,控制泥石流灾害和泥沙输移,在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治理灾害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的综合治理对策,使生态环境与减轻灾害间形成良性循环,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地质—生态环境的演化机制及综合自然灾害区划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地质-生态环境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新概念, 同时也是现代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在分析地质-生态环境系统及其演变的动力学机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探索了长江流域地质-生态环境的演化机制,结合其自然环境状况,揭示了长江流域自然灾害形成的综合机制及其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图文信息可视化系统技术手段,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进行综合自然灾害区划,其区划等级体系为3个自然灾害区和9个自然灾害亚区,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及防治自然灾害和环境退化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9.
灾难性的海洋石油污染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较详细地分析了海洋石油污染的概况、重大溢油事件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除了油船海难事故所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之外,海上油田开发是另一个重要的污染源。最大的一次油船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可达100万美元,而海洋石油泛滥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还远远超过其直接经济损失。文章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出发,对目前石油污染物的净化方法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陕西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琼  刘彦随  任日照 《灾害学》2010,25(2):129-133
论述了陕北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认为在生态环境脆弱区,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要注意开发与保护双措并举,实施理性开发。针对研究区现存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区域资源开发适宜度等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我国能源开发重点西移接替地的建设和榆林市能源开发绿色矿区模式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并对实现榆林市能源矿产资源可持续性开发,生态、社会、经济三效"共赢"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地区防洪与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开始实施的“平垸行洪,退田还尖”的土地利用调整方案,从长远来说应录求农业安且且收入逐渐提高条件下的土地利用,长江中游地区应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转移,减水分蓄洪区的人口,移民建镇,对区内的土地要促进其规模经或,由优秀的有文化的农民经营,平时只有少量的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人员,农忙时则大量地作用委节性合同工或实现机械化;大洪水时退田还湖,减轻长江干流大洪  相似文献   

12.
岳大鹏  董美云 《灾害学》2010,25(1):59-63
随着乡村聚落的发展,陕北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严重性已经凸显。以碾庄沟流域为例,研究了乡村聚落土壤侵蚀方式,并对侵蚀总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从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主要方式来看,以新建窑洞的弃土侵蚀最大,窑洞坍塌侵蚀次之,聚落水蚀侵蚀量最小,其中塌窑侵蚀和建窑侵蚀两项合计占到乡村聚落土壤侵蚀总量的94.6%;从乡村聚落的侵蚀总量来看,面积占1.08%的乡村聚落产生的侵蚀量却占到全流域侵蚀总量的6.83%,人居侵蚀模数达6.3万t/(km2.a)或8.18 t/(人.a)。因此,对乡村聚落土壤侵蚀应加以重视,而土壤侵蚀的防治工作应该以新建窑洞的管理和废弃窑洞坍塌的治理为重点。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首先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黄河流域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末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数据,建立了反映该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数字环境模型,而后对黄河流域近5年的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土地利用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而形成土壤侵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利用方式不当.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选择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于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中游地区的治水策略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近年来长江流域中游地区洪灾频敏 提出了发生且愈演愈烈的原因,指出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日益严生长江中游的江潮关系严重失调。提出了现阶段相应的治水对策措施,并强调了治水在区域可持可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惠振德  李晓玲 《灾害学》1997,12(1):38-42
在前人研究成果与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黄河中游河口镇-龙门口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类型、特征、灾情、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并根据环境现状,提出了治理灾害策略.  相似文献   

16.
泥石流坝后侵蚀坑纵剖面形态及最大深度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泥石流拦砂坝坝后侵蚀坑形态和深度是泥石流冲刷基础研究的薄弱环节。通过室内水槽实验,探讨了泥石流坝后侵蚀坑的形态和不同实验控制条件下侵蚀坑深度的变化规律等。由实验观察可知,侵蚀坑纵剖面整体上呈现两端浅中间深的形态特征,其最深点的位置随水槽坡度增大向下游方向发展;侵蚀坑坑内上游坡度较下游坡度陡,对于具有相同级配的粘性砂和无粘性砂,无粘性砂的侵蚀坑坑内坡度较粘性砂的缓;侵蚀坑的最大深度受沟床纵坡、泥石流的容重、沟床组成物质的性质(特征粒径、粘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泥砂粘性的存在将大大削弱侵蚀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的洪水效应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洞庭湖多年平均削减入湖洪峰流量约10000m3/s,这对于保护长江中下游,特别是中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十分重要.但由于泥沙的严重淤积,以及湖泊湿地被大规模垦殖,使洞庭湖的调蓄功能下降,江湖洪水威胁加剧.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中央及时提出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等长江流域洪水治理的32字指导原则,洞庭湖区是实施该原则的重点地区.应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洞庭湖与长江耦合的水动力学数值模型,针对1998年洪水,模拟研究了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的洪水效应,并设计了8种方案分别进行定量评估.结果显示,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对降低洞庭湖区江湖洪水位,缓解江湖洪水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东川市土地退化(荒漠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柴宗新 《灾害学》1998,13(1):40-44
分析了东川市土地退化现状:土地退化以水蚀为主,退化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38.5%。土地退化类型主要有土壤退化、土地沙石化、土地石质化和侵蚀劣地。文章还探讨了东川市土地退化的原因,提出了土地退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曾刚  孔翔 《灾害学》1999,14(4):22-26
1998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特大洪水具有洪水水位高、洪量大、历时长的特点, 这次洪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2 000 亿元。本文在长江上中游地区降水量总量及强度超常、长江上中下游洪水遭遇严重、分洪区没能发挥作用等洪灾形成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大对影响长江流域灾变性气候的研究、调整江湖水系结构、加强区域间防洪的协调和协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风险分区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内外近几年的发展表明,在所有可能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进行风险区划,将自然灾害管理提高到风险管理的水平.在长江流域数字化地图的基础上,选取不同重复期(20,50,100年),及包括1870年历史洪水和1931,1935,1954,1991,1995,1996,1998,1999和2002年共10次洪水,借助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首先参考洪水灾害淹没图和相关历史文献记录资料,构建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其次对这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进行叠加,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性评价图.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风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而且具有明显的地理意义.有4个明显的高危风险区,分别是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平原的湖滨地区和公安以下的长江中游河段的沿江一带,尤其是荆江河段以及两江相夹地势低洼的江汉平原;沿高危风险区外侧为高风险地区,重点在汉江下游、资、沅、澧水、清江流域、皖沿江地区以及太湖流域的部分地区;沿长江于高危风险和高风险地区两侧分别为风险较小地区;其他地区对于洪水灾害而言则为安全地区.评价结果与长江中下游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