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赤潮是海水中浮游生物异常地急剧繁殖,从而引起海水颜色变化的现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的,不同的浮游生物所引起的“赤潮”颜色并不相同,其中有红色、粉红色、红褐色。绿色等,通称为“赤潮”。1980年5月中、下旬湛江港内水域发生的赤潮,是由细柱藻这种浮游生物急剐繁殖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赤潮     
1.赤潮的研究状况 1.1 已往的赤潮研究从前所谓赤潮,是指由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它们与水库等淡水里发生的“水花”现象有所区别。但是,最近淡水水域的“水花”现象也称为淡水赤潮。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并不一定都呈现红色,除去夜光藻(Noctiluca mitiaris)和红海赤毛藻(Trichodesmium)等外,蓝把其它微生物分别呈现的黄色、褐色、黑绿色等各种颜色也称为赤潮。因此,“赤潮”一词便缺乏科学性了。但是现在这种叫法不仅  相似文献   

3.
问与答     
问:《交通环保》笫1期中,曾报道湛江港港区海水发生变异、危及鱼、虾、螯、贝等海生物的生存,并把这种现象叫做“赤潮”。请问“赤潮”是怎样发生的?是否经常发生? 答:所谓“赤潮”是指由于浮游生物异常地急剧繁殖而觅食动物比平常少时,而发生的海水变色现象。一般发生此现象时海水发红,故称“赤潮”现象,亦称“红潮”现象。  相似文献   

4.
浅淡赤潮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赤潮的成因赤潮又名潮靛,通常是指生活在海水的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而使海水变色的现象。赤潮生物有多种颜色,但大多呈红色,发生时使海水变红,故称赤潮。1.1赤潮生物赤潮生物属种较多,目前已知的赤潮生物约50多属、150多种。据调查,目前我国沿海海域赤潮生...  相似文献   

5.
‘赤潮’神经毒素brevetoxin B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赤潮’神经毒素brevetoxinB合成早在圣经时代就有了关于赤潮的记载。赤潮是由于海洋局部富营养化后大量藻类繁殖形成的生态破坏现象,可使赤潮区域海水呈红色、棕色或绿色。赤潮神经毒素BrevetoxinB是一些藻类产生的,它和其他一些毒素被认为是大...  相似文献   

6.
1.赤潮与其灾害 1.1赤潮的发生 所说的赤潮,一般是由于某种浮游生物迅速的繁殖,使海水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 当然由于海面和湖泊的浮游生物的繁殖而引起水的颜色变化也不例外。 本文主要讲的是沿岸,内湾的赤潮,虽然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我国北起渤海,南至海南岛以东海面,赤潮频频发生,并有逐年增强的趋势。从未发生过灾害性赤潮的广西沿海是否可以高枕无忧?这已成为人们甚为关注的话题。赤潮的成因及危害在一定条件下海区海水中的营养盐类、生物激素的比例改变(增强),促使某种生物在短时间内急骤地大量繁殖,成为该海区的优势物种,这种生物在海水中的浓度大增,海水的颜色便随该生物(及其尸体)的颜色而改变。由于多数硅藻和浮游生物的尸体是红褐色的,夜光虫等是桃红色的,因而海水也变成红褐色或批红色,并随潮水的涨落而流动,故称“赤潮”。而某些鞭…  相似文献   

8.
红潮     
一、什么叫红潮在天然水体中往往广泛地存在着种类繁多的浮游生物,其中多数具有一定颜色,少部分还有发光本领,但每升水中的个体数是很少的,往往不被人们察觉。当其在一定条件下异常急剧地繁殖,聚集于水体表层呈块状,带状等各种型态漂浮着,就会使水面呈现出各种颜色,如在田边水塘养分过剩时,带有各种色素的浮游生物大量浮现于水面,特别在阳光照射下五光十色,群众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水华”,在海洋污染研究中把这种海水“变色”的现象命名为“红潮”或“赤潮”。  相似文献   

9.
赤潮是由于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自然现象,江河、湖泊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通常称为“水花”或“水华”。赤潮并非都呈红色,由夜光藻、无纹多沟藻等形成的赤潮呈红色,赤潮也是由此得名;而由绿色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由淡红束毛藻引起的赤潮呈黄褐色,某些硅藻引起的赤潮则呈红褐色。  相似文献   

10.
赤潮藻类图像自动识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海水中所含有害藻的种类和数量,做到赤潮藻类生物发展的早期监测、预报,开发了一赤潮藻类图像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运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藻类图像形态、纹理特征等,运用遗传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在此基础上用神经网络建立分类器,对藻类图像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和分类性能,对引发赤潮的3种主要藻类达到了很好的分类识别,分析结果与人工计数识别结果相差较少.  相似文献   

11.
赤潮是由于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 ,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自然现象 ,江河、湖泊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 ,通常称为“水花”或“水华”。赤潮并非都呈红色 ,由夜光藻、无纹多沟藻等形成的赤潮呈红色 ,赤潮也是由此得名 ;而由绿色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 ,由淡红束毛藻引起的赤潮呈黄褐色 ,某些硅藻引起的赤潮则呈红褐色。现已知的赤潮生物种类达六十余种 ,其分布极为广泛 ,几乎遍及世界各个海域。藻类植物甲藻门有二十多个种类能引起赤潮 ,其中夜光藻、短裸甲藻、原甲藻以及多边膝沟藻等最为常见 ,而夜光藻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发生赤潮的…  相似文献   

12.
据报道 ,俄罗斯科学院的专家目前正准备通过海洋卫星观测俄周边黑海等三大海域表层海水的颜色 ,以此推测海中浮游植物分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目前 ,俄专家已使用这种方法对黑海部分海域的颜色进行分析并发现 ,某些河流带入黑海的农田肥料正在促进部分黑海海域中微型藻类的繁殖 ,从而使表层海水的透光性下降 ,局部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据专家介绍 ,黑海周边的地质变动和降水变化也会导致很多表层海水悬浮物增减 ,引起海水颜色变化。因此通过卫星观测海水颜色 ,将有助于地质和气象研究。俄将用卫星对周边海域“察颜观色”  相似文献   

13.
香港经济发达,但污染也相当严重,特别是水质污染。全港平均每天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约200多吨,80%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排入海,严重污染沿海水质,使香港沿海的海水中氮、磷物质含量很高,造成“富营养化”,夏季藻类暴发性繁殖,往往出现“赤潮”,导致海中的植物和鱼贝缺氧死亡。为寻找治理污水的新方法,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博士成功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4.
近来,濑户内海沿岸海域,经常发生赤潮,这已经构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赤潮是在水温、水流、日照等条件综合作用下,赤潮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的结果。赤潮是怎样产生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是可以说海水中大量存在赤潮浮游生物的营养源氮,有机物、磷等,这些是赤潮产生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事先知道赤潮的发生,并将其灾害控制到最小限度,最好是用仪器测量海水中氮、有机物、磷等所谓富营养化成份的含量。基于这种想法,沿岸海域的各地自治团体等单位,定期地派出船只采集海水水  相似文献   

15.
转炉钢渣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废料转炉钢渣对海洋微藻——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探讨其作为"铁肥"材料的可行性.以海水为培养液,考察了不同浓度的转炉钢渣浸出物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钢渣浓度的增加,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这种作用在无营养盐限制﹑不添加任何微量元素的大洋水中要比在相同条件的近岸海水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当大洋水中钢渣浓度约为248mg/L,近岸海水中约为62mg/L时,微藻生物量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翟伟康  许自舟  张健 《海洋环境科学》2016,35(2):243-246,251
对河北省近岸海域1989~2014年间发生的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全省赤潮灾害发生的频次及累计面积呈现上升趋势;每年的5~10月是赤潮灾害的发生期,其中5~6月是赤潮频发期;秦皇岛市、黄骅市附近海域是河北省赤潮灾害的多发海域,也是深受赤潮灾害危害较为严重的海域;甲藻门引发赤潮灾害的比例较大,尤其夜光藻引发的赤潮灾害的次数最多;有毒赤潮生物种较多,达12种;新的赤潮生物种抑食金球藻引发的赤潮灾害扩散快,影响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超标排放;加强海水养殖业的科学管理,控制养殖废水的排放;加大对抑食金球藻引发赤潮的机理、快速检测与识别方法的研究,减少或避免赤潮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水文气象条件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诱发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广西海域赤潮虽然还没有造成重大直接经济损失,但已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人的关注.根据广西海域赤潮发生的情况,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赤潮藻类的适应与竞争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赤潮藻类的生活策略与赤潮发生的机理紧密相关。在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赤潮藻类发展出一系列独特的生活策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赤潮藻类可以在不良环境下形成孢囊以度过寒冷的冬季或者营养缺乏时期并在条件合适时萌发。甲藻可以通过主动迁移或者产生粘液的行为来适应水流和光照,甚至有时能够改变藻细胞周围的微环境。赤潮藻类采用多种营养方式如自养、异养或混养进行生长和繁殖,这对我们就赤潮与富营养化的关系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理解。赤潮藻类与其他生物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某些蓝绿藻可以与细菌或病毒共生,而有毒藻类也许可以通过抑制捕食或者植化相克为自身获利。最后,我们提出了赤潮藻类的形态结构上的不同也许可以解释某些生态策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在2000-07-25-30发生于青岛胶州湾,面积约10km^2的赤潮过程中,于2000-07-26和27日分别采集赤潮现场海水,以三咱标准毒性实验生物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卤虫(Artemia salina)和ICR品系小白鼠为实验动物,对胶州湾这次赤潮进行了的毒性研究。结果表明:现场采集的赤潮海水和实验室经f/2培养后藻液对卤虫有急性毒性作用,24h卤虫幼体的存活率分别为83%和73%,对小白鼠的毒性均在相当于STX0.87-1.8μg/L的范围内,而对糠虾没有明显影响。本文同时了赤潮现场海水中的藻类组成与数量,探讨了此次赤潮的毒性来源和致毒机制,提出了对赤潮进行生物毒性评价的观点,并建议有关部门将赤潮毒性测试结果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应用于现场赤潮事件报道中。  相似文献   

20.
赤潮及其危害 由于海洋浮游生物个别物种的暴发性繁殖,海水中的生物个体达到了很高的浓度,致使局部海区水色异常,据物种和浓度的不同,或红或赤,或褐或碧,这种现象,叫做赤潮。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往往是细胞中含有橙色或红色色素的甲藻。水温、日照、盐度、降雨和江河径流等水文和气象要素都是赤潮的影响因子,特别是海岸上升流(Coastal upwelling)因对浮游生物的集中起运送的作用,对温度、盐度和营养物质的分布起混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