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叶》2012,(10):82-88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山水)从2005年开始参与青海省玉树和果洛地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民间行动。在行动中,我们了解到,国家建立了超过15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但是苦于区域巨大,环境艰苦,保护区不多的几个全职工作人员无法覆盖如此大的面积。为此,我们通过连接当地社区的保护者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签署保护协议,  相似文献   

2.
李秋静  薛立 《青海环境》2014,(4):154-157
三江源地区是中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高原生态系统,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由于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用,正面临着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文章通过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概况的介绍,分析了生态建设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三江源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青海环境》2009,19(3):F0004-F0004
8月30—31日,青海省江河源环境保护促进会、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安利青海分公司共同在玉树举行让“中华水塔”水流不息——保护三江源我们在行动活动。活动由中华环保基金会支持,由实施方为结古镇的中心寄宿小学捐建绿色图书室1个,  相似文献   

4.
郭晓娟 《青海环境》2009,19(3):113-114,125
基于三江源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产是三江源保护区发展的主导产业。文章通过对三江源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的阐述,浅析了三江源区有机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源区有机畜牧业发展前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区域生态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是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有机组成。针对青海三江源生态监测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眼于三江源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构建由生态监测指标系统、生态监测系统、综合评估与预警系统和运行保障系统构成的青海三江源综合试验区生态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为区域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基础支撑,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李晓南 《青海环境》2014,(4):149-151
为保护好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多年来,国家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给予了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使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文章对青海省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情况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缤纷资讯     
《绿色视野》2012,(8):70-71
国际资讯澳洲设最大海洋保护区澳大利亚近日宣布设立全球最大的海洋保护区,并将限制岸外的捕鱼作业和石油及天然气开采活动。这个新的保护区面积将达310万平方公里,超过澳大利亚水域的1/3,受保护的大部分为海洋  相似文献   

8.
《绿叶》2021,(4)
正10月1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对外表示,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同时,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当地文化、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以及生态环境教育普及等方面,分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对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三江源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丁品 《绿叶》2014,(5):55-58
人及其行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环境事件频发的当下,人们容易将人及其行为与自然生态割裂开来,谈及到自然生态就会倾向于一种极端判断——任何人类行为都会对自然生态产生不良影响,人对自然生态的最佳保护方式,是远离自然。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作为自然生态中的成员,人类及其行为是自然生态的有机构成部分。曾经在措池村开展监测和调研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生、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野外科学家刘炎林谈及这样一件事:2005年至2006年,德国马堡大学地理学敢授Georg Miehe曾与中国科学院青藏所合作,在西藏当雄等地开展孢粉学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包括三江源在内的广衰草场上的主要植被嵩草草甸,是数千年来人类、家畜和野生动物与之共同演替、进化的结果。收草、家畜、野生动物已经形成了一个共同演替、进化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系统。打破其中一个环节,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这种观点并不是学者的一家之言,其普遍存在于现实当中。刘炎林指出,国际自然环境保护史上就有过类似案例。  相似文献   

11.
<正>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面积643平方公里。它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等多项世界桂冠。九寨沟是长江水系嘉陵江上游白水江源头的一条大支沟,因沟内有树正、荷叶、则查洼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气候和动植  相似文献   

12.
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79年,主要任务是以保护大熊猫为中心,全面保护自然环境,并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介于邛崃山中段和夹金山南麓;当北纬30°19′—30°47′和东经102°48′—103度、面积为420平方公里。该区系地质构造复杂的高山深谷区,相对高度约2000米,为付热带气候区,夏湿冬干,垂直气候变异大,植物丰富,为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栖息场所。近年来,保护区附近滥伐森林,垦荒种植,环境生态遭到破坏,导致年均温趋于降低,年降水量减少,日降水强变大,水土流失面积扩大,泥石流频繁发生,箭竹成片衰老死亡,严重影响保护区珍稀动、植物生存。因此,应速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密云县位于北京的东北部,总面积2220平方公里,人口43万,是首都的郊区县。总面积188平方公里的密云水库居县境中央,是首都的饮用水源基地,目前首都80%的地表饮用水来自密云。密云以水库为中心,形成了覆盖全县的自然环境保护区。这里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自然风景优美如画,森林覆盖率达56%,素有“首都郊野公园”之美称,是发展环保产业最理想的场所。为保护“密云水库”这盆净水,长期以来,密云人民加强对全县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造就了全县优美洁净的自然环境,为无污染、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鼠兔、普氏原羚、雪豹:她用保护的眼光带动科学研究;吉沙、措池、天珠王:让她发现了"社区环保潜力";熊猫蜂蜜:既保护熊猫,更"保护"公众……2013年6月30日,接到吕植老师的微信,她说她在玉树,要在那工作到7月底。问她是不是为了雪豹的事,她简短地回复说:"三江源"。三江源,一个让人容易浮想联翩的词汇,从广阔的地理概念来说,它可以泛指长江、黄河、澜沧江所共同笼络到的所有片区,青海、云南、西藏的不少地区都可以用其来自认;也可以泛指青海的玉树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环境管理》2013,(1):21-24
吉林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座落在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春市和四平市之间,以伊通满族自治县为中心,北靠长春市,南与东辽县接壤,西临公主岭市,东与长春市的双阳区和磐石县毗连。分布区域600余平方公里,保护面积达746.8公顷。保护区成立于1984年3月,1984年12月被批准为省级自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建平县第三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状况,针对该水源地5眼井既提取地下水,又有地表水补充的特点,阐明了该水源地按照地下水型水源地划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按照河流型水源地划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划分方法、划分过程及划分结果,为该水源地的保护区划分、环境管理及水源保护提供管理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神秘而美丽的可可西里是一片迷人的圣洁之地,是青藏深处的国家级野生动物藏羚羊的繁衍栖息之地。2004年的盛夏,我有幸成为一名志愿者,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保护可可西里生态和藏羚羊”的志愿者活动。作为安徽省唯一一名参加者,我和其他省市的九名志愿者一起,带着家乡父老的嘱托,怀着一颗保护藏羚羊、保护生态的炽热之心,奔赴“生命禁区”可可西里。在海拔4700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全体志愿者和保护区管理局人员一道,克服种种困难,在坚持完成管理局交代的各项任务之外,我还尽可能地捕捉了这次宝贵旅程中一些美好的镜头。可可西里一个月的生活与…  相似文献   

18.
划分水源地保护区是保障饮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在卢氏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工作中,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采用现场调研和卫星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结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地形、地标、地物的特点,科学地对卢氏县地下水型、河流型、湖泊型水源地进行保护区划分,并提出卢氏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面积及目标,为卢氏县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卢氏县饮用水源的特点,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为下一步饮用水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新疆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新疆在资源开发中遇到的矛盾,提出了今后新疆在保护区建设中应慎重再建设大面积自然保护区,按照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原则,既要把确实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好,又不能划出很多很大的禁止开发区,要使自然保护和经济开发相协调;加强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评审制度;加大保护区的调查科考和勘探力度,摸清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分布情况,合理调整保护区规划,以解决资源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路及今后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来源的基础上,综述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结果发现,国内外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建立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体系,实践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进行文化生态保护.我国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探讨和实际建设方面与国外有着较大差距,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基础理论、现有经验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