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描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说明了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林产品、植物枯枝落叶和根系碎屑以及森林土壤。最后,阐明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3.
用GC/ECD法测定土壤-小麦模拟生态系统中,2,4,6-三氯酚(TC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值,显示出TCP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天,在小麦中的半衰期为8天。实验周期以后,土壤、小麦中未检出TCP残留物。假设TCP在系统中的迁移、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过程,用二室系统模型预测了该土壤-小麦系统,土壤和小麦中TC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值,比较TCP浓度的预测值与实验值,说明此模型是可靠的。实验结果为经天津土地处理系统处理后污水的安全回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土柱实验,对氟、砷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用氚做示踪剂,测定了水力弥散系数.为比较氟、砷污染物的弥散系数、滞留因子和孔隙流速,做了稳态饱和流和稳态非饱和流的土柱实验。结果表明,稳态饱和流和稳态非饱和流的水力作用相差不大,稳态非饱和流状态下较稳态饱和流状态下的土壤介质对氟、砷污染物的滞留作用强。  相似文献   

5.
粤东某地地氟病高发的原因是饮用高氟水,但水中氟的来源不明。在对研究区开展地质环境背景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测定研究区岩石、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大宗粮食作物(水稻)中氟的含量,综合分析了氟的来源及其迁移转化途径。结果表明:粤东某地氟病区的氟主要来源于高氟地质体——岩石和高氟深层地下水,农作物通过对土壤、水中氟的吸收、富集,最后通过饮食实现了高氟地质体中的氟向人体的迁移转化。该研究结果可为地氟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胡敏酸在土壤中的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胡敏酸在土壤中的迁移过程.结果表明,其迁移过程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溶液pH值、胡敏酸浓度和溶液流速均较高时,胡敏酸迁移的阻滞因子和在土壤中的吸附系数均较低,有利于胡敏酸在土壤中的迁移;在溶液pH值、胡敏酸浓度和溶液流速均较低时,土壤对胡敏酸迁移的阻滞作用较大.胡敏酸的迁移还与土壤性质有关,土壤黏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越高,胡敏酸在土壤中吸附的越多,越不利于迁移.在土壤中的吸附是胡敏酸迁移的主要控制因素,在预测胡敏酸在水土环境中迁移时,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条件下胡敏酸在不同性质土壤中的吸附.  相似文献   

7.
钙作为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钙同位素的分析方法和分馏机理,并指出钙同位素分馏可以用来示踪森林系统中钙的来源及途径。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土壤与植物之间的钙同位素分馏可以用于区域物质循环的估算。同时对利用钙同位素在森林生态系统对环境响应及生态系统演化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基于当前研究对未来采用钙同位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遥感技术在陆地生态系统修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森林林地、草地、工矿区、城镇的生态修复以及重庆市10年陆地生态系统遥感监测应用实例。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底泥微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营养物质-植物之间的紧密联系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保存和循环的主要机制之一。具有高生产力和丰富多样性的底泥微生物,不断地将红树林凋落物转化成可被植物利用的氮、磷或其他营养物质。植物根系分泌物又为该系统中微生物和其他大型生物提供营养。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营养物质转化方面的主要研究结果,并阐明了这些微生物对该系统生产力的重要贡献。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持和恢复其微生物系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有机氯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有机氯农药的化学性质及其残留物在食物链网的各级生物体内积累和逐级富集,给生态环境带来危害。并说明了抚顺地区有机氯农药污染主要来自农田施用的浓药,经过雨水冲洗及受其它气象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非点源污染。通过查阅《大伙房水库水质调查质量评价》的数据看出,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在水体中的残留水平是由东向西、由高向低的走势迁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叙述土壤对化学农药的吸附作用,化学农药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和土壤对化学农药的降解作用,以及化学农药在三域中残留的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2.
燃煤电厂氟的迁移转化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煤中的氟在电厂生产过程中以气氟、水氟和渣氟的形式扩散到周围环境中。本文以燃用高氟煤的淮北电厂为例,分析了氟的迁移转化规律,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电厂氟污染的对策。结果表明:电厂的氟主要来自高氟煤,约占电厂排放总氟的97%;湿法除尘系统的渣氟、水氟和气氟排放量分别占其总排放量的52.5%、34.4%、和12.2%,干法除尘系统则分别占其总排放量的43.5%、9.5%和42.0%。  相似文献   

13.
燃煤电厂氟的迁移转化与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中的氟在电厂生产过程中以气氟、消气缆渣氟的形式扩散到周围环境中。本文以燃用高氟煤的淮北电厂为例,分析了氟的多转化规律。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电厂氟污染的对策,结果表明,电厂的氟主要来自高氟煤,约占电感和排放总氟的97%;湿法尘系统的渣氟、水氟和气氟排放量分别占其癖排放量的52.5%,34.4%、12.2%,干法除尘系统则分别占其总排放量的43.5%、9.5% 42.0%。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红霉素在水生生态系统的分布特征,正确评估红霉素的环境风险,采用微宇宙实验装置,考察了红霉素在模拟水生生态系统中水相、沉积物及生物体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红霉素进入模拟水生生态系统后,水相的半衰期为42d,沉积物为主要富集场所,可积累56.46%的红霉素;同时,水草和斑马鱼对红霉素亦有一定的吸收富集能力,水草(Elodea densa)和斑马鱼(Barchydanioreriovar)可分别吸收和富集1.04%和0.0402%的红霉素;水草对红霉素的富集能力高于斑马鱼,其最高富集系数在水草和斑马鱼内分别为46.05 L·kg-1和4.40L·kg-1,在考虑评估红霉素的生态环境风险时,应注意其对水生动植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性生态问题日趋严重,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森林植被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证明,大量的工业污染物和有害废弃物累积于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圈中,特别是大量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进入自然界,超出地球系统的正常承载阈值,是诱发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氚水在玉米、大豆和水稻中结合态氚形成的动态过程,并探讨了结合态氚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土壤(或水)中的氚水通过作物根系吸收进入作物体内,并在作物各部位形成结合态氚;作物体中结合态氚的比活度随时间呈增加趋势;作物籽粒中的结合态氚的比活度约为2~3Bq/g,玉米籽和稻谷中结合态氚的比活度高于其余部位,而大豆籽则与其他部位相当.对3种作物中结合态氚比活度的变化动态进行指数回归分析得:玉米、大豆和水稻中的比活度分别为Cm(t)=1.14(1-e-0.0509t)、Cs(t)=1.65(1-e-0.0595t)和Cr>(t)=1.29(1-e-0.1027t),经方差分析表明,各拟合方程较好地反映了氚水在玉米、大豆和水稻中结合态氚形成的动态.  相似文献   

17.
张娜  姚治华  刘永  刘锟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1):141-145,153
生态系统方法是自然保护与生态环境管理中的新思想,并被《生物多样性公约》各缔约国所广泛接受。生态系统方法的研究目前处于初期阶段,尚无一致的定义。在对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和非线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简述了生态系统方法在生态环境管理和调控中的必然性。通过两种典型概念的阐释,对生态系统方法的内涵与原则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由于其综合性以及对社会和生态的协同考虑,生态系统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物种多样性保护、水生态及水资源、渔业和森林等领域。在生态系统方法的分析框架上,视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而异,其中生态系统方法的“菱形示意图”更为综合和概况。在目前的生态系统方法研究和实践中,尚存在几个关键问题亟需解决,主要包括:系统的界定、不确定性、与其他方法的冲突和重合、不同结构的协作以及相关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对水环境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水环境治理技术也要不断提高治理水平。水环境综合治理除了采用传统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之外,还可以将水体生态系统构建技术作为主要治理方法。因此,本文以某地区湿地公园为例,对水体生态系统构建技术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在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应用水体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的实施策略,同时还将该技术与传统治理技术的优劣势进行对比,以期为该技术在相关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生态系统服务科学评估是生态保护政策制定的基础,但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范围及应用效果仍处于探索阶段。文章在系统梳理生态系统服务分类及常用生态系统服务供能量及价值量评估方法基础上,从生态保护政策目标制定、区域划定及受益者识别等方面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能够提供的作用;结合我国生态安全及生态文明制度需求,从国家尺度到局地尺度上,利用典型应用案例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在生态保护政策中的应用效果;并进一步提出未来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在生态保护政策应用中的切入点,即规范评估方法,建立生态系统过程-服务-居民福祉关联,注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政策创新。以期为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HTO(氚水)在茶树-土壤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规律。测定了植物和土壤样品中两种形态氚(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的比活度,并应用具有相互交换的双库室开系统模型确定了茶和土壤分室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引入土壤中的HTO,不仅在系统积分室间转移和分配,而且迅速向系统外扩散;HTO中的氚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于茶树中,以吸湿性水氚和结晶水氚存在于土壤,其中自由水氚(或吸湿性不氚)远大于结合态氚(或结晶水氚);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茶树植株中的总氚比活度Ct(t)=314.09(e^-0.0569t-e^-0.3777t),土壤中的总氚比活度Cs(t)=136.73e^-0.3777t 112.22e^-0.0569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