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全量分解法(HCl-HNO3-HF-HC]O4)测定土壤中的铅具有操作复杂、耗时长、污染大等缺点,酸浸法测定土壤中的铅,通过对国家土壤标准样品的验证,证明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浅谈土壤消解方法对重金属元素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4种消解方法来分析土壤中的铜、铅元素,得出结论:采用的消解方法不同,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分离效果不同,重金属对土壤的消解方法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面临测试土壤中的铅元素时采用的消解方法最好有氢氟酸的参与,并且须带土壤标准,以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3.
王成  夏学齐  张义  廖启林  杨忠芳  季峻峰 《环境科学》2014,35(11):4251-4256
环境中铅污染及其地球化学行为关系到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利用地球化学同位素方法研究长江下游典型地区土壤和河流悬浮物中铅富集特征和成因,量化不同端元源对铅富集的影响,对于环境科学发展以及铅污染治理具有重要促进意义.结果表明,南京城区表层土壤和长江下游悬浮物中的铅相对于当地背景土壤呈现出富集特征.土壤和悬浮物的铅同位素相对于自然端元具有较高的206Pb/207Pb和较低的208Pb/206Pb比值,为受到了人为铅输入影响的缘故.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端元识别模型估算表明,南京市区土壤中的铅有18%~56%(平均35%)来自人为端元源,而长江下游悬浮物样品中铅的人为端元源贡献率为22%~46%(平均32%).  相似文献   

4.
水稻对土壤中环境重金属激素铅的吸收效应及污染防治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铅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环境激素物质 ,能导致动物和人体各种生殖、生理异常。水稻盆栽试验表明 ,当土壤中加入不同比例的铅时 (0~ 40 0 0mg/kg) ,基本没有观察到铅对水稻的毒害病症 ,铅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宏观影响。但微区调查揭示 ,水稻对土壤中的铅具有强烈的吸收性 ,并可残留在水稻的各个部位 ,且吸收量随土壤中铅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 ;其中根系的吸收性最强 ,是秸杆、籽实的几十至几千倍 ,表明水稻根系为秸杆、籽实对铅的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屏障。运用根系对土壤中铅的特殊吸收性 ,可以在铅污染的土壤区通过自然作物栽培 ,并将作物根系从土壤中清除的方法 ,来逐渐达到环境土壤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澄迈6个村为对象,采集3种蔬菜及其土壤样品,测定样品中硒、镉、铅的含量,探讨蔬菜中硒、镉、铅的分布富集特征及土壤硒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硒、镉、铅在澄迈3种蔬菜/土壤中的分布为,蔬菜中Pb>Cd>Se,耕作土壤中Pb>Se>Cd;3种蔬菜对镉的富集性最强,硒次之,铅富集性最弱;元素种类是影响元素在土壤-蔬菜系统中分布、富集的主要因素。与我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相比,澄迈蔬菜耕作土壤中镉含量高于背景值,而铅含量低于背景值,澄迈应重视镉对农产品的潜在污染风险的防范。土壤硒对3种蔬菜富集镉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效应,而对土壤中铅具有较明显的伴生效应。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的铅对三种蔬菜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温室栽培萝卜、青菜和莴苣,研究土壤中的铅对蔬菜生长的影响及其在器官中的残留。在低浓度下,铅对蔬菜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土壤有效态铅浓度与蔬菜各器官含铅浓度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不同蔬菜对铅的敏感性、耐受力不同。  相似文献   

7.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铅污染水平下,不同腐殖酸施用量对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能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土壤提供养分来源,在1000 mg/kg高浓度铅污染水平下,施用2.00%的腐殖酸,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对照增加最大达836%。腐殖酸能有效降低铅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毒性,随着腐殖酸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中铅去除率最大可以达到15%;主要是通过调节土壤p H值和有机质含量来抑制铅的生物有效性,其中土壤p H值占主导因子。腐殖酸可以抑制土壤中铅向植物的转运,减少铅在油菜中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汽车尾气中铅在两侧土壤中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公路两侧土壤中铅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公路两侧土壤中铅的含量与距公路边沿的垂直距离分布规律:公路两侧土壤中铅含量总的变化趋势是随距公路边沿垂直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公路旁开阔土地上土壤中铅含量是先随距离的增加出现一高峰值,然后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同时得出公路两侧铅的含量在土壤中的铅直分布规律为:土壤中铅含量随土壤铅直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中的铅含量比深层土中的铅含量显著要高.也对车流量与土壤中铅的累积量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发现土壤中铅含量随车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土壤重金属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危及粮食安全、食品品质,其中土壤铅污染的危害贡献极大,如何降低铅的生物有效性是修复技术的重要环节之一。工程应用性植物的筛选及其工程应用性问题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主要阐述土壤铅污染修复技术发展现状,列举国内外在工程应用层面对铅污染土壤有修复能力的植物,讨论了工程应用性植物修复铅污染土壤机制,筛选出具有工程应用潜力的植物,并分为铅地上部富集型、铅根部囤积型、铅规避型、铅指示型4类植物类型,以期为我国预防和治理土壤铅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孙晓艳  柳检  罗立强 《环境科学》2018,39(8):3835-3844
土壤中铅的可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受土壤中铅形态影响.本工作采用改进的BCR顺序提取法、植物栽培、微区X射线荧光(μ-XRF)和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研究了铅锌矿区土壤中铅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1)铅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为:可还原态酸溶态残渣态可氧化态;(2)植物组织中铅浓度与土壤中酸溶态铅浓度呈一定相关性;(3)微米水平上,铅在土壤中呈非均匀分布,与Fe和Mn存在一定相关性;(4)土壤中铅的分子形态主要以Pb-goethite(铅-针铁矿为41%~46%)、Pb3(PO4)2(36%~55%)和Pb-Mn O2(铅-锰氧化物为3%~24%)形式存在.研究表明BCR、μ-XRF和XANES分析方法结果可以相互印证,均表明土壤中铁锰氧化物吸附和磷酸铅沉淀是降低铅生物有效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某铅蓄电池厂土壤中铅的含量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西南地区某搬迁铅蓄电池厂为研究对象,在不同车间分层采集了48个(共18个土壤样点,其中3个样点只采集表层,15个样点分0~20、20~40、40~60 cm三层采集)土壤样本,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检测了土壤中铅的含量,研究了铅在该蓄电池厂不同车间表层土壤中的累积状况和土壤剖面中铅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①该搬迁铅蓄电池厂不同车间表层土壤(0~20 cm)中铅的含量介于18.18~52 332.50 mg.kg-1之间,其最大含量严重超过国家相应标准(HJ 350-2007);土壤中铅的累积排序为:4车间>2车间>废铅存放坑>污水处理站>3车间>5车间>1车间>原4车间>包装车间>办公区.②在该厂区内,铅的剖面分布表明土层深度对铅的累计无显著影响;与一般的自然土壤或城市土壤中铅在表层的累积情况不同,铅在土壤的不同深度均能实现较高的累积.③Hakanson潜在生态危险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该厂区内土壤中的铅普遍存在生态风险,在大量富集的车间存在"很强的生态风险",该铅蓄电池厂局部富集的场地如果要开发利用,必须经过修复治理.  相似文献   

12.
蚯蚓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铅的富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蚯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利用蚯蚓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生物技术。实验通过测定重金属污染土壤中不同铅浓度梯度下蚯蚓在培养期内对铅富集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蚯蚓对铅有较强的富集作用,且随铅浓度的增加,蚯蚓体内的富集量也增加;单住质量蚯蚓培养期内吸收铅量与铅浓度梯度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说明蚯蚓可以作为检测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铅的重要生物指标,论证了在重金属污染土壤动物修复中引入蚯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土壤中的铅是土壤重金属最常见污染元素之一,铅一旦排入环境,很长时间仍然保持其可用性,很难被降解。本文简要总结目前常用的土壤铅污染的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以及生物修复技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摩擦清洗法、基因工程修复将给以后的土壤修复提供一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运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析了福建省内9个市县的茶园土壤和茶叶的铅含量及铅同位素组成,评价铅污染情况并解析铅来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和茶叶的铅含量分别为23.00±0.099~55.43±0.032 mg/kg和0.53±0.126~1.47±0.058 mg/kg,地质累积指数法表明茶园土壤基本为无污染,单项因子指数法表明茶叶均为安全等级。茶园土壤和茶叶铅同位素组成具有区域性,茶叶铅同位素组成相对于茶园土壤具有较低的206Pb/207Pb和206Pb/208Pb。结合铅含量相关性分析和铅同位素示踪分析,福建省茶叶铅主要来源于茶园土壤和大气。福建省茶叶铅同位素组成的同地相似性和异地差异性特征可为茶叶产地溯源和鉴别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实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4种土壤标物,考察了微波-电热板消解法处理土壤时高氯酸的存在对铅元素测定结果的影响。ICP-MS的测试结果表明,无论是否使用高氯酸对土壤进行前处理,不同土壤称样量下的铅元素测定均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PS分析证明,土壤消解后产生的残渣不含铅元素,也不具备颗粒活性炭的多孔结构,其不会对铅元素测定的准确度产生影响。实验证明,使用微波-电热板法消解土壤测定铅元素的过程中,高氯酸的使用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6.
成都平原土壤重金属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成都平原地区不同区域土壤中的镉、铜、铅的含量进行研究对比发现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以石家庄市显像管玻壳厂排放的铅尘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该玻壳厂周围土壤布点采样,较系统地研究了铅尘在大气和周围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研究表明,用高斯模式能成功地预测铅尘在大气中的迁移扩散规律,玻壳厂周围土壤表层铅含量较大值出现在当地年主导风向(SSE,N)下风向,铅在土壤中的分布主要集中在0-20cm的耕作层,在20-40cm深度范围内,铅含量呈下降趋势,最大降幅达50%。  相似文献   

18.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中的铅和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FAAS)测定土壤中的铅、镉含量,通过硝酸-氢氟酸-盐酸体系进行土壤样品微波消解,加入磷酸二氢铵基体改进剂消除干扰,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密度高、节省人力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含磷化合物(羟基磷灰石HA、磷矿粉PR、磷酸氢钙SSP)对污染土壤中铅的植物有效性及形态变化影响.结果表明:高磷水平(5000mg·kg-1)对降低植物茎叶和根中铅的含量有明显作用.其中HA对降低土壤中铅的植物有效性的效果最明显,HA5000处理对植物茎叶和根组织中铅的含量分别降低52 2%和73 1%,在5000mg·kg-1的施磷水平下,上述含磷化合物对降低植物吸收铅的影响顺序为:HA>(HA SSP)>SSP>PR.连续提取法试验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不同的含磷化合物对形成土壤中残留态铅、降低有效态铅的含量有明显效果,其影响顺序为HA>PR>HA SSP>SSP.以上结果表明,HA对降低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增加污染土壤中铅的化学稳定性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鑫杰  黄锦楼  刘志强  岳希 《环境科学》2013,34(9):3704-3708
以某铅蓄电池厂污染场地5个铅污染区域(WS、A、B、C及BZ)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铅全量及各形态含量进行分析.在0.1 mol.L-1EDTA,30 min,25℃相同条件下,使用超声波辅助化学洗脱(ultrasonic-assisted chemical extraction,UCE)与传统化学洗脱(conventional chemical extraction,CCE)两种不同的作用方式,对铅的去除效率进行比较,并对两种不同清洗方式后铅的形态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UCE对铅的去除效率显著优于CCE.在CCE作用下,5份污染土壤WS、A、B、C、BZ铅的去除效率依次为10.06%、48.29%、48.69%、53.28%及36.26%,而UCE作用下铅的去除效率依次为22.42%、69.31%、71.00%、74.49%及71.58%,平均效率高出22%.通过对比两种清洗方式后土壤中的铅形态发现,酸可提取态在UCE作用后持平或有所降低,但CCE后使酸溶态有增高的趋势;对于铁锰氧化态,UCE对其有着极好的去除能力,可达98%左右,同时对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残渣态也具有较好的去除能力.因此,UCE在化学萃取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是一种简单、极快速去除污染场地中重金属铅的增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