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次生火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次生火灾是一种较易发生且后果严重的次生灾害.简要介绍了历史上次生火灾灾害比较严重的几次地震,概述了地震次生火灾的引发原因及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的研究进展.然后着重介绍了以建筑物为对象的地震次生火灾的研究进展.地震及其次生火灾是相继发生的双重灾害,作者曾提出针对建筑物的考虑地震及次生火灾的分析思路,即首先评估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的损伤,随后分析次生火灾的发生可能性及大小,接着分析考虑已有损伤的建筑物的抗火性能,最后进行危险性分析.建筑物的损伤应考虑3类损伤:建筑防火保护系统损伤、结构防火保护系统损伤以及结构损伤.分别介绍了建筑防火保护系统和结构防火保护系统的损伤及分别考虑这3类损伤的建筑物抗火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震次生火灾是最易发生、破坏性最大的地震次生灾害。详细分析了地震次生火灾起火、蔓延与震后消防扑救的特性,并据此提出了地震次生火灾研究的3个关键主题:震后起火、火灾蔓延和震后消防扑救。针对这3个主题,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完整的介绍和深入的评论。通过评论,为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地震次生火灾研究中的不足、难点、重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建议了一个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分析的一般模型。利用民事火灾的统计分析结果,给出了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发生率的修正公式。在此基础上建议了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分析方法,亲以超越概率曲线的方法表达次生火灾危险性分析的结果。结合实际工程,给出了分析实例。  相似文献   

4.
地震次生火灾动态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提出了一个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动态危险性分析与预估的一般模型。根据地震次生火灾发生具有离散性和随机性的特点,采用泊松过程模型作为地震次生火灾发生的初始估计模型。在此基础上,按照时、场域分离的原则和贝叶斯估计原理,发展了地震次生火灾动态危险性分析与模型,建议了动态危险性分析方法,经实例验证,本文所建议的模型与方法是合理可信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地震过程中建筑物内部燃气管道泄漏后引发次生火灾的演化路径,通过对地震次生火灾蔓延过程的分析,构建了反映城市地震燃气泄漏次生火灾发展各阶段中间原因事件之间依赖关系的贝叶斯网络,确定了节点变量及其状态取值范围。通过对国内外地震灾害记录和专家经验判断结论的分析,给出了贝叶斯网络结构中各节点变量的条件概率。依据贝叶斯网络推理方法,比较了地震特征及建筑属性相同条件下,消防力量扑救、地下供水管网老损等节点变量取值不同时,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失控以及蔓延的后验概率。推理结果表明,扑救行动的及时与有效性对地震火灾灾害的发生概率影响显著,灾害现场的环境风速、建筑物间的防火距离等因素对火灾蔓延概率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地震次生火灾虽是1种相对罕见的城市灾害,然其巨大的破坏力却逐渐引起广大城市防灾工作者的注意。为了有效防止和抵御地震次生火灾,构建了基于GIS的城市地震次生火灾仿真系统,用于辅助防灾工作者预测和评价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蔓延、扑救和破坏过程。该仿真系统由4个部件构架而成,包括空间数据库、模型库、仿真中心和结果输出。空间数据库组织和收集城市中与地震次生火灾密切相关的空间和非空间数据,为仿真系统提供基础的数据源;模型库是整个仿真系统的核心,包括了地震次生火灾过程中3个关键阶段的模型,即震后起火模型、城市火灾蔓延模型和震后消防扑救模型;仿真中心是仿真系统的运行中心,实现数据和模型之间的集成,并提供完整的仿真方案进行模拟,并以表格、图件和报表的形式输出各种统计结果。这些统计结果可为防灾工作者的防灾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考虑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发生和蔓延的实际情况,以城市内地震破坏下的建筑物为火灾蔓延的主要载体,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按不同结构类型给出了次生火灾蔓延参数,并建立了不同类型结构蔓延的临界距离等;考虑地震破坏下和不同风速对燃烧参数的影响,建立了以建筑物为对象的城市地震次生火灾蔓延模型。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开发了城市地震次生火灾蔓延模拟系统。该模型的建立可为防御和减轻城市地震次生火灾提供辅助决策,同时对城市日常防火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石化企业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评估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研究了石化企业地震次生火灾起火概率与可燃物危险性分类级别和设备地震破坏级别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石化企业地震次生火灾起火概率的计算方法,并对国内某石化厂厂区的地震次生大灾源进行了危险性分析,评估了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中地震次生火灾的危险性。同时,提出了防止和减轻地震次生火灾的时策。  相似文献   

9.
根据模拟复杂系统的元胞自动机,并利用其组成,构建了城市地震次生火灾蔓延模型.通过相关参数的初步量化,模拟了某小区的火灾蔓延,得到了大面积阻火要素,如道路、公园等对阻止火势进一步蔓延的重要作用,及风对火蔓延的重要影响,又考虑了消防扑救对控制火势蔓延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和震后火灾扑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地震次生火灾发生与蔓延的两个阶段入手,将城市地震次生火灾潜在危险性评价问题划分为地震火灾起火危险性评价和蔓延危险性评价两个部分。针对这两部分评价,仔细分析、提取了与火灾发生和蔓延相关的重要因子,完整构建了地震次生火灾潜在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级指标之间的危险性权重。此外,为了获取城市不同区域上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的变化规律,利用规则网格单元作为基本的评价单元,结合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获取网格中各种空间信息计算各项指标值,克服了以往利用街区作为评价单元而导致评价结果过于粗糙的缺点。通过评价,我们可以准确地获得城市区域上地震火灾的高危险区和时域上的高危险时段。评价结果可供城市防治地震次生火灾规划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城市是由各个系统工程组成的网络化、中枢化城市。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各类自然灾害已经对城市构成了很大威胁,尤其是地震灾害以其突发性、广泛性、强破坏性位于自然灾害之首。地震对城市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网络系统产生的毁灭性破坏,使城市机能消失,城市生活濒于瘫痪。伴随着地震的发生,常引发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瘟疫、冻灾、毒气、  相似文献   

12.
1976年7月28日凌晨,发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的7.8级强烈地震,是我国历史上一  相似文献   

13.
14.
地震火灾事例调查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本文介绍了世界上典型的几个地震火灾的例子,汇总了中外地震史上曾发生过的地震火灾,并且较详细地介绍了产生地震火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与次生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习惯于用震中来描述地震的位置。实际上,大地震不是一个点,而是绵延数十到数百公里的线。这条线是地壳被撕裂而形成的伤口,称为地震地表破裂带。描述地表破裂常用破裂长度和位错量两个参量。如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度大于200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地震次生灾害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破坏性地震伴随发生的火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等次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综述了在GIS(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利用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几种典型的地震次生灾害进行的数值模拟的研究成果。该方面的研究对防灾和地震应急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震火灾损失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震火灾是一种严重的震次生灾害,历史地震资料表明,地震火灾造成的损失有时甚至超过地震的直接破坏所造成的损失,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地震现场灾害的评估方法,结合我国地震结构损失评估的经验,建立了地震火灾损失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储油罐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常会引发火灾、爆炸、泄漏等重大次生灾害.对油罐危险源震害特性、油罐次生灾害的自然属性,及其与地震震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理论地震影响场模型和油罐震害模型的建立方法;以研究区城市的油罐危险源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一套基于GIS的油罐危险源地震破坏预评估系统的技术原理,以实现对城市油罐危险源地震次生灾害危险等级的预评估,为地震灾害防御部门震前快速预评估,指导油罐分布地区进行改造和重建和制定科学的抗震救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十四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次生水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震对于水利设施除直接造成堤防、堰坝等水工建筑物的破坏外,还可能形成堰塞湖,以及引发其他自然变异并形成水灾。在某些情况下,地震次生水灾所造成的损失比地震本身的损失还要大。本文在分析地震史料和重点现场查勘的基础上,将地震次生水灾从成因上和破坏机制上划分为六大类;提出了地震次生水灾的重点防范区;总结了地震次生水灾的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所应采取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20.
能源供应系统地震次生火爆灾害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能源供应系统的地震安全是防震减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提出了能源供应系统地震次生火爆灾害危险性的分析方法和评估过程,给出了具体评估内容和可操作的量化评估方法,还对危险性较高的设施设备提出了明确的结构评估流程,这些方法为评估能源供应系统地震次生火爆灾害提供了有效途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