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大气中CO_2具有吸收、辐射长波光能作用,而透过大气层的短波光能为地球吸收,并以长波形式发射,再被CO_2吸收辐射,使地表和大气底层温度升高、变暖的现象叫温室效应。在二三十年前,科学家曾为地球能否变暖争论不休。而今天:北极冰川融化退缩十多公里;南极融冰速度加快十倍,将迫使新西兰万达湖考查站搬家;20世纪最热的五个年头都发生在80年代。它告诉人们,全球变暖虽然是多因子复杂需多年渐显的过程,但它已初露端倪了。学者们清醒地意识到地球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造成全球温度逐渐升高的罪魁祸首。不过这一结论直到不久前还只是科学家们根据地面的测量结果得出的 ,如今来自宇宙卫星测量结果首次证实了这种温室效应。测量结果表明 ,地球的大气层正在越来越多的吸收从地表辐射出的热量。伦敦皇家学院以约翰·哈利斯为首的科研小组在最新的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报告说 ,天然的温室效应对地球来说其实是件好事 ,假如地球外外层大气不能把地表辐射出的热能吸收住的话 ,那么地球面的温度将是始终是低于零度的。由于有了水蒸气、二氧化碳和甲烷等一类温…  相似文献   

3.
一、温室效应当今,世界上存在三大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这三大环境问题均与能源利用和大气污染有关。温室效应还是一个与全球气候相联系的特殊问题。首先,温室效应与大气中的CO_2浓度相关性极大。大气中的CO_2,可使大量的太阳辐射能(可见光谱范围)透过大气层而辐射到地球表面,又能吸收从地球表面反射回来的红外辐射;吸热后的CO_2,再将吸收的辐射能逆辐射到地球表面。多次辐射,使近地面的大气升温。大气中的CO_2好似防止地层热能散射到宇宙的一个  相似文献   

4.
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郑京 《山东环境》2003,(1):51-52
1896年,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S.阿仑纽斯首创地球“温室效应”概念,如大气中的某些成分,如CO2、H2O等气体,能让太阳光短波辐射通过,但却可以强烈地吸收长波辐射,就象罩了一层玻璃的温室一样,使地表大气温度提高,所以称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地球上早已存在的自然现象,根据科学家估算如果不存在温室效应,地球的表面的年平均温度是15℃左右,而且历年来变化不太大。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环境适宜于地球上的生命存在,保护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随着人类对燃料的使用量与日俱增,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  相似文献   

5.
1.温室效应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剧烈地改变着地球的大气组成,散发出多种数量虽然不大但有着显著影响的气体,把从地球表面反射出来的红外辐射热吸收起来。随着吸收热能气体浓度的增加,地球平均温度会逐步上升。二氧化碳的散发是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最大原因之一,地球温度的升高大约有一半是这种气体造成的。工业革命前,二氧化碳浓度为280ppm (ppm为百万分之一),连同大气中的水蒸汽,使地球温度保持均衡。19世纪中叶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约增加了25%,浓度接近350 ppm,并以每年0.4%的速度继续上升。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都会不同程度地放出二氧化碳,这是该气体浓度增高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大气环境的三大问题即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变薄。碳通过燃烧释放热的同时,生成CO进入大气,即C+O→CO。CO不仅能强烈吸收12~16.5μ之间的红外辐射,还大量吸收地球表面辐射出的红外线(热线),使大气升温;吸热后的CO再将能量逆射到地面,因此大气中CO好象一个  相似文献   

7.
绝大多数动物和植物都只能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危害。动、植物的体温是动物和植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结果。当有机体吸收的能量大于支出时,体温升高;有机体吸收和消耗的能量相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有机体与周围环境能量交换包括: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反射辐射;来自大气,地表和周围物体的红外热辐射;有机体自身发出的红外热辐射;由风引起的对流;蒸腾或蒸发消耗的热能。  相似文献   

8.
仲民 《环境科学》1991,(5):92-92
保持地球温暖全靠那些吸收红外线的气体,否则地球将面目全非 “温室效应”,即大气的热绝缘效应,千万年来把地球保持在平均温度约13℃,也就是比它本来的温度要高33℃。地球温度上升,证明是同其他星球火星和金星上的温度相一致的。它们离太阳远近不同,大气组分各异。火星上大气极为稀薄,平均温度保持在—53℃,而金星上的大气主要是CO_2,其温室效应无异于“火上加油”,经受着平均温度447℃的高温。在地球上,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是造成大气热绝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选取于田绿洲为研究区,运用遥感技术,采用能表示地表能量的指标——地表温度来研究绿洲能量,分析和探讨新疆于田绿洲热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具体研究内容:(1)将Landsat 8数据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源,运用热红外遥感技术,收集并结合研究区气象数据计算关键参数:亮度温度、大气透过率、地表比辐射率,最后采用劈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2)计算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并分析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R~2=0.979 2;(3)通过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区的地表温度与土地利用类型,得出研究区地表温度呈现出沿绿洲中心逐渐向四周增高的环状分布,地表温度均值从低到高依次为水体(18.02℃)、耕地(24.23℃)、林草地(26.3℃)、盐渍地(35.34℃)、其他(37.87℃)、沙漠(39.64℃)。  相似文献   

10.
“气侯改变是一种有害的趋势”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托尔巴先生在世界气侯与发展会议上所作发言中的评述,他指出,气侯变暖的警钟已向我们每个人敲响,这种由于温室效应而引起的大气增温是全球性的问题,没有人能够阻止这一改变,也没有人能够超脱。一、气候变暖以及影响所谓温室效应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使用石化燃料大量增加,使排入大气中的CO_2等废气相应增多以及森林大量砍伐,空气中CO_2气体没被植物所吸收。CO_2气体增多,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可透过大气层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长波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CO_2所吸收,使大气增温。的确,在过去的100年间,地球的平均气  相似文献   

11.
利用MSG数据估算裸土热惯量及地表热通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提出了利用搭载在欧洲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上(MSG)的SEVIRI传感器数据估算裸土区热惯量及地表热通量的方法。首先,文章根据Jiang(2006)提出的方法,结合MSG-SEVIRI可见光及热红外数据,获得了间隔15分钟的地表温度数据;其次,利用日出与日落间的时间段及相应的地表温度和平均夜晚净辐射,估算了热惯量。在热惯量估算过程中,考虑到在整个夜晚,只能够获取两条大气廓线,所以作者用两种方法估算了平均净辐射。一种是以18时和24时的平均净辐射作为整个夜晚的净辐射;另一种是假定夜晚净辐射是时间的线性函数,通过这个函数关系得到各个时刻的净辐射,进一步得到不同时段的平均净辐射。基于两种估算夜晚净辐射的方法,文中分别计算了固定时间段及变化时间段的热惯量。最后,结合地表温度的余旋周期函数和前面所估算的热惯量,估算了地表热通量。通过三个试验点的两天数据对此方法的验证表明,变化时间段方法估算的热惯量比固定时间段方法估算的热惯量更为稳定,同时,这3个位置的地表热通量较高,最高达到了300W/m2。图2表5参12  相似文献   

12.
太阳光照到地球表面,使地球变热,同时地球也向空间散发热量,大气中存在的水气、,二氧化碳、甲烷及其它一些气体即温室气体,它们不会阻挡太阳能传给地球,但能储存一部分地球向外散发的热量,使地球表面具有较高的温度,这是地球上能够出现生命和维持生命存在的原因之一,这种吸热散热在现代工业出现以前是相对平衡的,那时地球的平均温度一直维持在13℃左右。近几十年来,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以及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大气组成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大量温室气体正在大气下层集聚,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很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现象叫做温室…  相似文献   

13.
气象学家确信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在大气中浓度增加可使地球温度显著提高。根据最近的气候模型推算,二氧化碳浓度若增加一倍,地球向宇宙辐射能量减少4瓦/米~2,从而可使地球温度升高2.8~5.2℃。但计算机模拟对此尚未完全证实。最大的问题是对云的影响考虑不充分。芝加哥大学的科技工作者对此作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碳(CO_2)、氧化亚氮(N_2O)、甲烷(CH_4)、氟氯烃类(CFCs,即氟里昂气体)、对流层中的臭氧(O_3,即产生光化学雾的物质)等,在大气中存在的量尽管很少,但具有在地表附近将太阳能以热的形式截留下来的作用。这种作用称作“温室效应”,具有这种作用的气体,即上述的CO_2、N_2O、CH_4、CFCs、O_3等称作温室气体。当前,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虽然很低,但观测到其浓度有增加的趋势(见表1)。而这种增加已使地表及包围地球的大气下层逐渐变暖,其结果很可能使气候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雨后数小时内近地表x-γ空气吸收剂量率数值将显著上升,持续一段时间之后,近地表x-γ空气吸收剂量率数值再次恢复为通常水平,为探明成因,通过大气氡分布理论得出氡子体沉降模型,利用该模型和γ场理论计算出近地表x-γ空气吸收剂量率数值上升区间,与近年杭州某辐射环境自动站x-γ空气吸收剂量率连续监测系统的实测历史数据比较,证明γ场理论和氡子体沉降模型对雨后短时间环境地表γ剂量率数值上升具有较好的理论解释和预测,并对辐射自动站选址和环境地表γ剂量率监测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聂鑫  毛前军 《环境科学学报》2022,42(11):372-382
平流层中的硫酸盐气溶胶在地球能量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基于自主开发的矢量辐射传输模型,重点研究对流层气溶胶类型、平流层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太阳天顶角(SZA)和地表反照率等对平流层硫酸盐气溶胶辐射强迫和大气加热速率等辐射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流层无气溶胶时,平流层气溶胶在大气顶层(TOA)的辐射强迫为-15.80 W·m-2,地气系统的冷却效应最大.对流层气溶胶为黑碳时,平流层气溶胶在大气底层(BOT)的辐射强迫最小,为-47.53 W·m-2,地表冷却最大.同时,平流层硫酸盐的辐射强迫导致对流层降温,平流层升温,在模拟条件下,最大升温可达0.6 K·d-1.此外,结果还表明,平流层硫酸盐辐射强迫对AOD、SZA和地表反照率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平流层气溶胶在TOA和BOT的辐射强迫随AOD的增大呈线性减小趋势,但随地表反照率的增大呈线性增大趋势.AOD和SZA的增大会强化辐射强迫的作用效果,但地表反照率的增大可能会改变辐射强迫的正负,导致平流层硫酸盐对地气系统的作用效果从冷却变为加热.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对大气臭氧的损耗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研究,指出了这一全球性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众所周知,大气臭氧层能够吸收99%由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它能对地球形成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紫外线的强烈辐射。然而近年的科学研究发现,地球的臭氧层正在遭受破坏,臭氧层变得稀薄了,甚至出现了“空洞”,这不能不引起全球的关注。一、大气臭氧层破环的程度及其危害据1985年5月英国南极考察队报道,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面积近于美国大陆的  相似文献   

18.
1.气候将会如何变化在过去的年代里,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似乎已经增加,这将会使阳光对地球的照射与地面红外线向外辐射的情况发生变化。然而,要具体阐明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后引起气温变化的真实情况却非常困难。在计算由于照射到地面上的阳光与从地面放射出来的红外辐射的变化而引起的气候变化时,需用地球气候系统的计算机模型,而且这种模型必须符合反馈机制。例如,如果地球表面变暖,即会增加冰雪融化量,从而使地面反射回去的阳光减少,使地面温度升高。同时,气候变化又会影响地球上空云量与水蒸气数量,这些都会对今后气候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叙述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增加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科学依据。由于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努力,使许多疑难问题更清楚。但这种变化关系,还需进一步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进行探讨。1.温室气体的作用地球上的气温是由地球吸收和放射出辐射热之差决定的。由于大气是由一定的气体组成,它们能反射或吸收后再辐射出一定波长的太  相似文献   

20.
关于平流层中臭氧及其损耗的科学知识和事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环境》1999,(4):5-6
1平流层及臭氧顾名思义,平流层的最大特点是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极少有垂直方向的对流运动。这主要是因为平流层的温度结构与对流层不同,在对流层顶到距地表大约35km的高度内,大气温度变化非常微小,这一高度的大气温度非常低,大约在-80°左右。自35km到平流层顶,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平流层温度低,空气稀薄,极少水蒸气,在这一层也极少有天气过程发生。由于平流层的高度较对流层高,因此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相比,平流层的太阳辐射含有更多的短波紫外辐射。一般将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按照波长的大小分为三个区,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