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梅里雪山     
在我的生命中,时常会感受到一种震撼。一种来自于天地之间精灵的震撼,一种来自于藏传佛教神灵的震撼,一种来自于神秘与美丽的震撼,一种来自于雄峰与挺拔的震撼,一种来自于永恒的震撼。它时时刻刻撞击着我的心,令我激动,令我兴奋,令我向往,难以言状。我不知道,生命为什么会给我这样的震动,让我痴迷,让我沉醉。尽管,我未能亲近她,目睹她,但这样的感受,却确确实实地在心中存在着。是我期待已久的,几分梦幻,几分真实。有时我想,那一座在图片上见过的山的影子,一座在文字间读过的山的印象,为什么会在心中留下了永远也抹不去的痕迹,并时时想念着她…  相似文献   

2.
母鱼赤尾     
袁博 《环境教育》2005,(4):24-24
一抹柔和的晨光映在碧蓝的海水间,在波涛的起伏中显出一种特殊的神韵,浪花拍打着海岸,击起一朵朵洁白的泡沫。远处的海平面上,蔚蓝的苍穹、幽深的海洋与拂动的风融为一体,无数的新生命在这里酝酿着。蝴蝶鱼赤尾安详地在海浪间游动着。赤尾是一条  相似文献   

3.
山野秋韵     
胡忠伟 《环境教育》2011,(10):87-87
这就是金风飒爽的秋,这就是我眼中的秋,一幅绝妙美轮的画卷,它不仅昭示着成熟,还预示着一种祥和、平实、丰满。  相似文献   

4.
从乌鲁木齐奔向喀纳斯湖的旅程中,我们经历和见证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审美,一种是行进与站立在荒原中的悲怆、苍凉的凛然之美,一种是冰雪孕育出来的湖光山色和草原风光的超凡脱俗的孤傲圣洁之美。行进着的有如像额尔齐斯河这样的饱受蒸发酷刑的隔壁勇士;站立着的有胡杨、沙柳那样决然坚韧的沙漠英魂。两种美既在表现形式上相对冷视,走向反面;又在时空上纠结,相互呼应。这就注定在奔向喀纳斯的千里之行是一个甜蜜的苦旅。  相似文献   

5.
徐仁修 《环境教育》2005,(10):25-29
当我们走到户外,看见青山连绵、河水蜿蜒,大自然一片美丽又欣欣向荣的景象,你是否想过这景象是无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所共同完成的?这些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生物,通过能源的转移,也就是“食物链”,维持着大自然的丰饶,维持着一种生态平衡。在表面上看来,食物链间是存在着吃与被吃  相似文献   

6.
张鹏 《绿色视野》2013,(7):51-59
保龄球、搪瓷厂、银河大厦、冬菇虾饺……老合肥人对这些词汇深有感情,这些围绕着吃住行用的地方或物品,有些正在消失,有些早已存在于记忆中,有些以另一种方式获得重生。在那个年代,这些被称为时髦的事物,今下看来不足为奇,但这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经历。  相似文献   

7.
辛卫青  蓝冀 《环境教育》2013,(10):80-84
"环境友好学校"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它更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它应该是从课堂拓展到学校方方面面的一种教育与管理活动,应该是校园物化环境与文化气息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编辑手记     
《绿叶》2020,(7)
正"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不相同。"这一期杂志大家云集,值得认真品读。梁衡的《戈壁夫妻树》,从马兰基地一棵著名的榆树写起,带着我们回望那树下的一群人,一群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的人——"这株夫妻榆在荒凉的戈壁滩上一直坚守着等待着什么,它终于等来了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等来了共和国的天空升起了蘑菇云。"榆树的  相似文献   

9.
底线伦理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可行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优先地应该是公民道德建设。一种强调和解的、相当平民化乃至市民化的、放松的、日常的、多元的、底线的公民道德形态,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是在多元社会背景下的一种创新。现时代我们面临这样一种处境:最小范围内的道德规范需要最大范围内的人们的同意和共识,最低限度的道德约束呼唤着最高精神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杜怀超 《环境教育》2005,(11):64-64
我素来对香椿树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它的背后,是乡村农人生命的气息和岁月的期盼;是乡土经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沧桑的家园。漂泊城市,我对曾经父亲守望的那棵香椿树越发深刻起来,一棵长于我心灵里的大树,在我生命的家园中葱茏着、葳蕤着,勃发着,时刻要涨破我的躯体……打记事起,  相似文献   

11.
有时候,你不得不面对一种非常滑稽的场景,黑烟滚滚的烟囱上刷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口号,污水哗哗的暗沟上方的围墙上写着“达标排放,造福子孙”的标语,这些标语口号就像伪劣产品的广告一样塞满了我们的视线,它的真实性只是呈现在轰轰烈烈环境大检查的瞬间或根本就没有真实过,所以我们常常站在虚张声势的幌子之外成为一种假象的道具。我们的天空下,虚构的环境注解着法律的尊严和人们美好的愿望,形形色色的环保口号标语像一种脂粉,涂抹或装饰着日益糟糕的环境,官方承认,中国百分之七十五的水资源已经污染,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产值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坏;税收越来越多,能喝的水越来越少;城市越来越高,环境质量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12.
王国聘 《环境教育》2006,(11):62-62
旅游引发的环境问题大量出现,呼唤着全社会建立一种善待自然的新的伦理态度。只有从价值观上摆正了大自然在旅游活动中的位置,在人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伦理情谊关系,人们才会从内心深处尊重和热爱大自然,才会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旅游过程中,真正做到热爱环境、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3.
美丽名字:独克宗古城当那一份沧桑已极、古朴已极的美出其不意地撞向我时,时光在霎那之间凝固了,我痴痴醉醉地向前望,望见的,是深深长长的岁月……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像八瓣莲花般伸向不同的方向;石砌的民居,在大龟山周遭错落有致地散布着,整个地方,在岁月的浸渍下,泛出了灰旧而不破败的颜色。它那古意盎然的原貌,展现着一种不事修饰的随意,正是这样一种我行我素的个性,使这个偏远的地方流现了一种令人震撼的大魅力。这个古里古气的地方,有个美丽的名字:独克宗古城。它坐落于云南省北部城市香格里拉,唐朝初建,明朝毁于战乱,清朝重建,民国扩建…  相似文献   

14.
余达忠 《绿叶》2012,(7):63-68
旅游是一种现代性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人们短暂超越和脱离当下飞速发展的不真实的、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生活状态,满足人们寻求"真实"的愿望,为寻求生活意义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和方式。在我国,生态旅游更多指面向自然生态的旅游,而原生态旅游则更多指向文化,指面向古朴、奇特、原始文化地区的旅游。二者都体现和蕴含的现代性,包含着对于"本质"、"本真"、"本色"的一种回归和诉求。在我国西部广大民族地区,存在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对这些原生态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将是原生态文化获得新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湛蓝的天空     
正从小我就有一种感悟,每当我抬头望着天空的时候,城市的天空总是灰矇朦的,好没有生气。然而,乡下的天空却是那么得蓝,蓝得自然、蓝得美丽,小鸟们也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享受着清新的环境。城市里充满了各种污染物。它们无不毫不留情地侵蚀着我们唯一的天空。原本那如此清澈的蓝天,此时却被污染的几乎连光明都照不进来。城市里的每个人都在哀叹着、祈祷着,希望之前美丽的天空  相似文献   

16.
宝钢梅花鹿     
在一年中的任何一个季节,一走进十里钢城宝钢股份有限公司的大门,就有一支浩浩荡荡的绿色仪仗队在欢迎您,那是大叶黄杨、麦冬草、冬青树组成的防护林带,而忠实地守护着这片天空的100多种鸟儿,也叽叽喳喳地叫喊着:欢迎您,欢迎您!驱车进入厂区兜一圈,便会发现这里不仅是一个汪洋的绿色世界,而且还是一个动物王国:梅花鹿、骆驼、孔雀等10余种野生动物,遇到你还会神气地与你打招呼。鹿群比动物园还要多说起宝钢梅花鹿,其数量之多,也许会让你大吃一惊:150头,超过上海任何一家饲养梅花鹿的动物园和公园。当你见到绿色如茵约3万平方米的养殖场,在  相似文献   

17.
郑州北郊的花园口黄河岸边,有一块水草丛生、池沼纵横的湿地。在这大约60万亩的湿地里,生活着169种鸟类、出没着21种兽类,像黑鹳、白鹳、大鸨、白鹤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就有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多达33种。然而,就是这块在郑州市乃至河南省都屈指可数的黄河湿地,却面临  相似文献   

18.
放缓生活节奏与自然资源利用速度,似乎在创建可持续现实中发挥着一种积极性作用。鉴于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中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状况的结论,这样一种努力是既迫切又艰难的,需要新型实践模式下的广泛努力。  相似文献   

19.
<正>新西兰被称为南太平洋上的明珠,一直以其美丽的风景,优雅的人文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尘不染,天空湛蓝,海水澄澈,漫山遍野覆盖着草地和森林,无论你走到全国的哪一座城镇,都会感到如同置身于花园中。而新西兰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环境的程度也近乎到了奇葩的程度。下面是一些发生在新西兰的真实故事。为蜗牛让路新西兰一家能源公司在新西兰南岛采煤时,一位矿工意外发现了一种稀有蜗牛。他立即把这一情  相似文献   

20.
《环境教育》2004,(8):44-45
马达加期加是世界第四大岛,岛上生长着茂密的热带雨林。有一种猴叫狐猴,它们喋喋不休地吵闹和尖叫,在树尖上来回跳跃,表演着高难度的杂技。地面上的爬行动物小心翼翼地隐藏着,伺机捕捉美味的昆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