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于2021年6~10月对海珠湿地连通水系水区及三类水生植物体表附生的轮虫群落结构开展研究,分析水生植物附生轮虫多样性及群落动态特征.研究期间共记录轮虫70种,其中水生植物水区最多,记录47种.水生植物均有大量轮虫附生,变化范围在108~5826ind./gdw之间,且附生轮虫丰度呈现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的变化趋势.水生植物附生群落、无植物水区和水生植物栽培区3种生境轮虫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明显.水生植物附生群落中游动能力较弱的腔轮虫、镜轮虫、鞍甲轮虫等敏感类群占据优势,而无水生植物区和水生植物水区群落中以游泳能力较强的多肢轮属、龟纹轮属和臂尾轮属等耐污类群占据优势.3类型水生植物附生轮虫群落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s均匀性指数均显著高于无植物栽培水区(P<0.05).3类水生植物均为轮虫提供了生境支持,有效提高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2003年3月所摄彩红外航片,在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结合野外植被调查绘制了上海市闵行区的生境图,并依据相对盖度和相对物种丰富度以及地表水水质质量初步划分了生境质量等级图。通过将地理信息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相结合探讨和评价了闵行区的生境质量,为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生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闵行已无Ⅰ、Ⅱ类生境质量区,除公园生境属于陆生Ⅲ类外,其它绿地生境类型均为陆生Ⅳ类。造成闵行区高质量生境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动植物的原生生境遭到干扰和破坏;在城市绿化过程中对乡土种的摒弃,对外来种的青睐,致使该地区植物物种单一。  相似文献   

3.
徐州万寨港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徐州京杭大运河万寨港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水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涉及3门21属27种。浮游动物中原生动物7属8种,占29.6%;轮虫类7属9种,占33.3%;枝角类4属6种,占22.2%;桡足类3属4种,占14.8%。优势种主要有绿眼虫(Eutreptia viridis)、旋轮虫(Philodina sp.)、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和长肢秀体溞(D.leuchtenbergianum)。对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生物监测技术方法简单直观,与化学监测的结果基本一致。监测结果显示万寨港水域属于轻至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4.
长江生物多样性在人为影响下面临严重威胁,物种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为完善长江水生态监测体系,实现高效无损伤的物种监测,在长江中下游干流3个江段(新滩、安庆和芜湖)采集水样,建立长江水样环境DNA宏条形码物种检测体系并评估其有效性.结果表明:①长江中下游环境DNA宏条形码检测到32个物种,包括20种鱼类、1种水生哺乳动物(长江江豚)和11种陆生动物,其中鱼类物种包括鲤形目、鲇形目、鲈形目和鲱形目,其种数占鱼类总种数的比例分别为60%、25%、10%和5%.②长江中下游渔获物中资源量居首位的鲤形目在环境DNA调查中序列数最多,占鱼类总序列的96.2%,其次为鲱形目(占比为3.5%),鲇形目和鲈形目占比较低,分别为0.2%和0.1%,4个类目序列相对丰度与渔获物种资源量组成差异较大.③环境DNA调查次数约占传统渔获物调查次数的几十至几百分之一,采样时间不足努力量最少的渔获物调查的1%,检测到的鱼类种数为传统调查总数的31%~49%.④安庆采样点位于长江中下游长江江豚密度最高的江段,其环境DNA检出率和序列相对丰度在3个采样点中均最高.研究显示:长江水样环境DNA包含水陆复合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利用水样环境DNA宏条形码可检测不同类群的水生和陆生物种;对于鱼类物种检测,环境DNA宏条形码比传统调查方法效率更高,可对传统调查结果进行补充;环境DNA宏条形码生物多样性检测主要受分子标记体系和核酸序列数据库限制,获取全面的物种多样性和资源量信息需要对检测分析方法进行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呼伦贝尔沙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呼伦贝尔沙区裸沙地、草地、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人工林和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四种生境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功能预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不同生境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潜在功能组成特征.结果显示:呼伦贝尔沙区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最高,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最低,Shannon指数分别为(8.623±0.193)和(7.432±0.028),不同生境土壤细菌alpha和beta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草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最高,均值分别为29.83%±1.14%、34.73%±1.99%、31.95%±0.21%,裸沙地土壤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最高,均值为26.13%±0.43%.不同生境土壤细菌主要优势属为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RB41,其相对丰度在四种生境中的均值分别为5.29%±2.24%、4.22%±1.23%.PICRUSt功能预测共得到6个一级功能层,40个二级功能层,土壤细菌功能较为丰富,土壤细菌群落在环境信息处理、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有机系统方面功能活跃.沙地樟子松天然林核苷酸代谢、酶家族、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功能基因较为丰富,保证了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土壤细菌的存活,使其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呼伦贝尔沙区不同生境土壤细菌功能基因丰度波动,反映了四种生境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指示了不同生境功能基因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规律,可为预测和理解沙区土壤细菌代谢潜力和功能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抚仙湖后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区内11个采样位点进行浮游动物采集,分析了抚仙湖浮游动物种类及数量组成,共检出浮游动物33种,幼体3类。其中轮虫27种,隶属9科14属;枝角类5种,隶属于4科4属;桡足类1种,主要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cochlearis)、胶鞘轮虫(Collotheca sp.)、小型腹尾轮虫(Gastropus minor)、广生多肢轮虫(Ployarthravalgaris)、象鼻潘(Bosmina sp.)、舌状叶镖水蚤(Phfllodiaptomus tunguidus)及桡足类幼体(Copepodalarva)。轮虫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为3.42,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34,两项指标均反映抚仙湖的水质为清洁水体。,另外,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调查和历史文献及标本统计分析,确定并分析北洛河流域种子植物信息数据.结果表明:该区共有种子植物123科581属1671种,占黄土高原种子植物的83.67%、67.24%、51.83%,集中分布于大型科(>50种)、较大科(21~50种)和单种属(1种)、小型属(2~5种)内.11个干流流经的地理单元植物相似性聚类分为5组,较早分离的是黄龙县,最大类因子午岭山脉连接而包含4个地理单元(富县、合水县、宜君县、黄陵县).富县、合水县和黄龙县植物丰富度SD值最高,洛川县、华池县和甘泉县SD值最低.该区地理成分在属级水平上有15个分布区类型16个变型,以温带分布及其变型为主(287属,占49.40%),并与热带分布及其变型联系紧密(115属,占19.79%),植物丰富度SD值与温带成分显著正相关;黄陵县、洛川县、黄龙县R/T值最高,热带性质最强,华池县、定边县R/T值最低,热带性质最弱.R/T值受海拔影响,随温度和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该区植物起源古老,分化程度高,物种多样性丰富,地理成分复杂,是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库.植物物种多样性地带性格局过渡性明显,体现出这些类群的生态位需求.需加强保护该区原生环境和植物,合理开发利用,可选择6大优势科(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唇形科和毛茛科)中适地适树适草的物种(温带性质),进行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  相似文献   

8.
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厦门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美玉  陈骁  杨圣云 《海洋环境科学》2015,34(1):120-125,135
以厦门海域采集到的鱼卵、仔稚鱼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形态学特征将其分为2种类型鱼卵和3种类型仔稚鱼,然后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分析鉴定得到3个鱼卵种类和4个仔稚鱼种类.其中,6种鉴定到种的水平,分别为汉氏棱鳀(Thryssa hamiltonii)鱼卵、颈带鲾(Nuchequula nuchalis)鱼卵、纹缟鰕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仔鱼、髭缟鰕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仔鱼、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仔鱼和鲬(Platycephalus indicus)稚鱼;1种鉴定到属,即双边鱼属(Ambassis sp.)鱼卵.研究结果表明,将鱼卵、仔稚鱼鉴定到种的水平,绝大多数都需要借助于形态学之外的手段,尤其是形态特征表现相近的鱼卵.而DNA条形码技术采用自动化和标准化应用系统,能有效地对形态特征相似的鱼卵、仔稚鱼进行种类鉴定,具有准确性高、重复性好、人为误差少等优点,已成为传统形态学物种鉴定的强有力补充,在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水质基准本土环节动物与水生昆虫受试生物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水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重要的指示生物类别,水生环节动物和水生昆虫是水生生物基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基准受试生物.参照美国水生生物基准技术指南, 选择我国广泛分布的10种本土环节动物和水生昆虫,搜集、筛选对各水生物种毒性最大的3种污染物,并进行水生生物敏感性分析. 在污染物毒性数据的物种敏感度分布中,若物种的累积概率小于30%则为较敏感,该物种可作为基准研究受试生物. 结果表明:不同生物对污染物敏感性存在差异,颤蚓对有机锡化合物、重金属,苏氏尾鳃蚓对重金属均较敏感;仙女虫、黄翅蜻、四节蜉、扁蜉对各类农药均较敏感;尾盘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示表面活性剂污染状况. 因此,环节动物颤蚓属、尾鳃蚓属、尾盘虫属、仙女虫属,水生昆虫黄翅蜻属、四节蜉属及扁蜉属均可作为水质基准研究中的受试生物.   相似文献   

10.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与发育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性,荒漠地区的诸多研究结果不能直接推演至黄土高原地区。研究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与发育特征,是对全球生物结皮认知的重要补充,也是揭示其生态功能的基础。论文选择陕北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的典型小流域,通过定位动态观察和全面调查测算,探讨生物结皮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①流域内生物结皮经历了由退耕裸地—物理结皮—生物结皮的发育阶段。退耕撂荒的第1 年,物理结皮便迅速形成;第2 年,土表颜色明显变深,藓结皮开始发育。流域内藓结皮占绝对优势,发育稳定后(15 a)覆盖度可达90%。②不同发育年限生物结皮的物种组成及种数差异很大。发育初期(<6 a)发现苔藓植物2 科4 属5 种,其中芦荟藓(Aloina rigida (Hedw.) Limpr.)和短喙芦荟藓(A. brevirostris (Hook. & Grev.) Kindb.)为先锋优势种。发育稳定的生物结皮(15 a)鉴定出苔藓植物2 科8 属13 种。其中,丛藓科占6 属8 种,以对齿藓属(Didymodon)的尖叶对齿藓(D. constrictus (Mitt.) Saito)、黑对齿藓(D. nigrescens (Mitt.) Saito)、硬叶对齿藓尖叶变种(D. rigidulus Headw. var. ditrichoides (Hedw.) Zand.)所占种数最多。不同阶段的藓结皮均有藻类伴生,发育初期(<6 a)的藓结皮中鉴定出藻类植物26 科35 属50 种。③水热同期的雨季是生物结皮形成的关键时期。发育2 a 的生物结皮厚度达到6.3 mm,超过稳定结皮厚度(9.8~11.8 mm)的50%,抗剪强度约30 kPa。发育初期(<6 a),容重无明显变化(1.40~1.43 g·cm-3),发育稳定(15 a)后容重下降到1.0~1.3 g·cm-3。该区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同荒漠区类似,但表现出发育速度快、稳定周期短的特点;藻类、苔藓组成及其优势种[坑形细鞘丝藻(Leptolyngbya foveolara)、尖叶对齿藓]与荒漠区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洋河水库轮虫群落用于水质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2.
巢湖湖滨带植被特征及其退化原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9年和2010年对巢湖湖滨带植被进行了详细踏查,结果表明:(1)植被群落结构单一,多样性较差,大都集中分布于浅水、河口、滩地,受水质和水位影响显著;(2)挺水植物有5科6属6种,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优势种;(3)浮叶植物3科3属3种;以野菱(Trapa incisa)和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为优势种;(4)漂浮植物2科2属2种;主要是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和浮萍(Lemna minor);(5)沉水植物4科5属8种;以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为优势种;(6)湿生和陆生植物27科76属101种;以禾本科为主,菊科、蓼科植物次之。调查结果与历史资料(1954年-2007年)对比,得出巢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江湖建闸等水利工程、围湖造田与堤坝建设等人为活动以及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等综合因素严重破坏了巢湖湖滨带健康的生态系统,加剧了湖滨带植被的衰退。本研究可为巢湖湖滨带植被的恢复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河口区新建河道轮虫群落演替及与水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1年12月~2012年11月对上海一河口性新建河道(临港新城B港河道)的轮虫群落结构进行为期1 a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该水体共检出轮虫23种,其中污染指示种19种;轮虫的种类数随河道建成时间的延长呈逐月上升趋势,从2种增加到13种;优势种在时间尺度上的演替明显,由开始的单一优势种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向多种轮虫共同占优势转变,新建成的B港水体中的轮虫群落结构与外河水体(芦潮引河)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B港水体中轮虫总密度与温度、叶绿素a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盐度无显著相关性;除螺形龟甲轮虫外,其他主要种类的密度均与营养盐浓度、盐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临港B港河道轮虫各月间的相似性指数较低,说明临港B港河道水体生态系统尚未稳定,仍处于不断变化中;但是轮虫的丰富度Margalef指数、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逐月增大、E/O值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4.
以螺形龟甲轮虫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选取广东南澳岛及湖南常德中营养至中度富营养水体共14个样点进行采样,对螺形龟甲轮虫进行了形态特征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是螺形龟甲轮虫形态变化最主要影响因子,且与背甲长、背甲宽、棘刺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不同纬度条件下螺形龟甲轮虫形态参数差异显著,常德地区螺形龟甲轮虫个体显著大于南澳地区(P<0.05).螺形龟甲轮虫形态存在显著季节性变化,各形态参数随季节波动呈现夏秋、冬春分化模式.螺形龟甲轮虫后棘刺长随水体营养程度增加而减小(F=159.4,P<0.01),富营养条件下后棘刺长度占全长的比例减小(F=167.5,P<0.01).研究结果表明,螺形龟甲轮虫棘刺长度可作为水质生物监测指标,并为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蛭形轮虫常被用作生物处理性能良好的指示生物.本文以一种常见的蛭形轮虫—旋轮虫(Philodina sp.)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旋轮虫及其分泌物对活性污泥处理性能和细菌的作用方式,以明确旋轮虫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旋轮虫及其分泌物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活性污泥对COD、氨氮、总磷的去除率,且两者的提高效果相近,表明旋轮虫分泌物是旋轮虫对活性污泥的主要作用形式,即非直接捕食性的间接作用是其主要作用形式.旋轮虫分泌物对絮凝性细菌的絮凝性、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同步硝化和脱氮效能均有促进作用,进一步表明旋轮虫提高活性污泥活性的作用是通过其分泌物提高细菌活性的结果.此外,通过使用根癌农杆菌KYC55从旋轮虫分泌物中检测出AHLs信号分子的类似物,表明旋轮虫对细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其分泌物误导或触发细菌的群体感应所致.本文结果为研究微型动物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2014年武汉东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众多湖泊发生富营养化并造成诸多环境问题,为了解武汉东湖数十年富营养化历程中水生植物多样性和分布情况,2014年对武汉东湖的4个主要湖区沿岸带的水生植物进行了调查,包括郭郑湖、汤林湖、团湖和后湖4个湖区,总共设置20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设3个样方(沿岸带挺水植被,1 m×1 m;沉水植物,0.2 m×0.2 m).结果表明:东湖现存水生植物共计16科17属19种,其中狭叶香蒲、莲和菱是优势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分别为10、6、2和1种;东湖主要水生植物群落类型有7种,除了挺水植物群丛外,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的群丛都是单优结构,植物群落分布面积为0.13 km2,仅占东湖总面积的0.48%.与历史数据对比发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湖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指数降低、分布极度萎缩,东湖大部分水生植物群落结构趋于单优化.研究显示,造成东湖植被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湖泊的逐渐富营养化、草食性鱼类的过度放养和生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以2010年中国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从新奥尔松地区采集的2个土壤和8个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离培养方法及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对从10个站位分离出的343株细菌进行菌落特征分析,选取47株代表性细菌进行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47株细菌归属于4个门,6个纲,18个属和29个种。在属水平上,芽孢杆菌纲细菌的多样性最为丰富,共6个属;在菌株数量上,γ-变形菌纲属于优势类群,共27株,分属于13个种。北极新奥尔松地区可培养细菌在海洋沉积物、湖泊沉积物、河流沉积物及土壤中的种属构成存在差异,其中海洋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最为丰富,而湖泊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次之。  相似文献   

18.
刘倩  李超  徐军  牛远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1):244-251
2018年在太湖流域内的87个湖荡湿地调查中共发现64种水生植物,隶属于33科51属.总体来看,太湖流域水生植物种类、数量以及覆盖面积与历史上比较呈下降趋势.根据流域上不同地理区域分区(东、西、南、北4个),分析太湖流域水生植物的分类和功能多样性,发现太湖流域四个区域的分类α多样性指数分别为4.33、5.58、5.01和3.46, β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46、4.23、1.63和7.02,且北部和西部、北部和南部、东部和西部、东部和南部、西部和南部湖荡湿地的分类α多样性均有显著差异,同时太湖流域北部和东部、北部和西部、北部和南部、西部和南部湖荡湿地间的分类β多样性有显著差异.功能多样性方面,四个区域的β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8、0.14、0.09、0.30,太湖流域各分区部分之间水生植物的功能β多样性均有显著差异.CCA结果表明环境变量对太湖流域湖荡水生植物组成的解释度为21.21%,水体总氮和总磷贡献最大,水体富营养化可能是影响太湖流域水生植物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