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是生态旅游开发的首要问题。根据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构建了包括资源价值、景点模式与旅游条件在内的3个评价综合层、10个项目层和11个因子层所组成的评价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武陵源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重新审视。评价结果显示,武陵源生态旅游资源的等级为世界级,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异条件。  相似文献   

2.
鄂西清江流域发展生态旅游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鄂西清江流域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潜力分析入手,概括了该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提出了在小流域范围内发展生态旅游的意见,为当地有关部门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参考性依据,有利于实现该流域旅游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伊犁河谷生态旅游资源环境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伊犁河谷地理位置独特,特殊的气候及水文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具备开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伊犁河谷生态旅游资源形成的条件,在对伊犁河谷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伊犁河谷适宜开展生态旅游的景区(点)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制定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鄂西清江流域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潜力分析入手,概括了该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提出了在小流域范围内发展生态旅游的意见,为当地有关部门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利于实现该流域旅游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以四川省都江堰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以四川省都江堰市为例,对该市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归类分析。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遵循生态旅游开发原则,设计出生态旅游产品,其中主要有生态观光旅游产品、道教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产品以及其它专项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6.
青海湖湿地是中国国际重要湿地中面积最大、建立最早的湿地之一,但由于开发不当,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其独特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景观破坏严重;缺乏湿地保护管理的协调运行机制,导致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因此处理好青海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分析了青海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开发现状,针对开发利用中的不足提出了促进青海湖湿地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形象定位及产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但拥有旅游资源并不等于就拥有旅游产品,旅游资源要成为旅游产品,还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形象设计、加工和再创造。伊犁河谷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世所罕见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是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以伊犁河谷生态旅游源为基础,塑造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形象,设计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8.
草原是开展生态旅游最适宜的场所,也是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的区域。近年来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建立合理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必要。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草原生态环境的独特性与生态旅游资源本底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环境条件三个方面建立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并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涨渡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涨渡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分析.资源定量评价的结果显示,湿地旅游资源价值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中的权重最大,表明保护和营造旅游资源的重要性.通过SWOT分析,显示涨渡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具有一定优势,虽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一定制约因素,但可通过湿地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发挥湖泊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武汉市湖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是发展生态旅游的评价前提,对生态旅游规划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实现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其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以此对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游客管理进行有效调控。采用实地调查法,以旅游资源空间数量、游道长度等作为衡量指标,利用面积法、线路法分别对对森林型生态旅游风景区——武陵源杨家界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瞬时空间承载量、日空间承载量和不同季节空间承载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景区旅游空间承载力夏半年为15000人/d,冬半年为10240人/d,年均承载量为468.6万人次。以上结果可为杨家界景区生态旅游规划及景区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机制、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大连市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存在从旅游业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大连市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2008年大连市夏季调查问卷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从吸引力和摩擦力两个方面分析大连入境游客的潜在特征,确立了3个吸引力因子和3个摩擦力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方差分析法进一步研究吸引力和摩擦力在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群体间的差异,为大连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旅游市场开拓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能值—生态足迹是运用能值转换率和区域能值密度建立修正的生态足迹模型,能更加精确地反映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运用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探讨了2005—2010年大连市动态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得出,2005—2010年大连能值—生态承载力均低于能值—生态足迹,处于生态赤字状态。6年间生态赤字由2005年的1.51hm2增加到了2010年的2.59hm2,且在生态足迹构成中能源足迹所占比重逐年增大。  相似文献   

14.
滨海旅游作为我国海洋经济的龙头产业,在产业规模快速发展和产业地位稳步提升的同时,面临着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与滨海旅游转型发展的作用关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滨海旅游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关联,探讨了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碳排放量现状特征和发展水平,提出生态文明理念下我国滨海旅游产业低碳化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岷江上游地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良好,旅游资源的特色突出、品位高,区位条件优越,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针对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该区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和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充分发挥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剖析了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辩证关系,提出世界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两种模式:人工自然化模式和生态自然化模式。分析认为,人工自然化仍是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和保护的主导模式,而以生态自然观为指导,采取生态自然化开发模式才是实现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的最佳途径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贵州喀斯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小晶  叶森  孙超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8):756-757,680
介绍了贵州喀斯特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角度分析了生态旅游的潜力。论述了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贵州喀斯特生态旅游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内涵分析,研究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文化生态产业与旅游产业对接模式等内容,进一步提出我国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保护和管理好自然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跨世纪绿色工程的重要战略。本文通过对秦皇岛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调查与思考得出结论:将秦皇岛建设成以旅游为龙头的生态城市是秦皇岛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三峡工程竣工后库区面临着移民安稳致富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压力,文化旅游业是化解这一难题的优势产业.在分析屈原故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有利因素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将秭归县整体建设成为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生态富民型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