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湿法脱硫”系统中,用SCR脱硝后回收的部分废热作为低温热源对湿法脱硫后的烟气进行远红外气相辐射加热,则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简便的烟气再热.以导热油为载热流体,对远红外气相辐射加热湿法脱硫烟气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体载热远红外气相辐射加热方式较传统加热方式效果明显;加热终温随导热油温度和进口气体温度升高而升高,而随辐射距离、进口气体流量增大而降低;加热速率随导热油温度升高而增大,而随辐射距离、进口气体温度和进口气体流量增加而减小;加热管所涂涂料的性能是影响辐射加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以某特大刚构桥的承台大体积混凝土为实例,进行水化热模拟分析与实测数据相比较,在此基础上优化水化热在施工中的影响。通过MIDAS/FEA有限元软件对承台建立实体模型,对比分析有(无)管冷、冷却水的入水温度、水的流量、水管直径和混凝土入模温度对水化热温度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基本相同,采用冷却水管、降低入水温度、增大水的流量、减小混凝土入模温度,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反应所产生的温度。  相似文献   

3.
火灾过程中羽流模型及其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程远平  陈亮  张孟君 《火灾科学》2002,11(3):132-136
总结了Zukoski(1)、Zukoski(2 )、NFPA、McCaffre和Thomas -Hinkley几种常见的羽流模型和适用条件 ,运用算例对几种常见羽流模型的羽流质量流量、保持一定冷空气高度条件下的热烟气层温度和排烟体积流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在冷空气层高度 2m~ 3m时 ,各羽流模型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 ;在冷空气层高度较大时 ,小面积火源条件下Zukoski(1)、Zukoski(2 )、NFPA三个模型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 ,McCaffre模型计算的羽流质量流量最大 ,热烟气层温度最低 ,排烟体积流量最大 ;大面积火源条件下 ,McCaffre模型和Thomas -Hinkley模型相比 ,羽流质量流量大 ,热烟气层温度最低 ,排烟体积流量大。在相同房间高度和地板面积条件下 ,羽流质量流量大则热烟气的充填时间短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晰热氨进口流速及其突增加速度、冷液氨剩余填充量关键因素对热氨融霜液击形成过程的影响,设计了热氨进口流速及其突增加速度、冷液氨剩余填充量在线实时监测与控制系统,构建了热氨进口流速及其突增加速度、冷液氨剩余填充量、液击压力和液位在线检测数据实时同步采集与显示系统。基于测试系统建立了回气总管热氨冲霜液击形成机理的实验平台,并开展了热氨融霜高温热氨与深冷液氨多相流动液击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表明:回气总管热氨进口速度突变会导致明显的液击现象,热氨进口流速自动控制系统的过调纠偏导致的电动流量控制阀开启趋势的突变也会导致明显的液击,通过热氨进口流速自动控制难以消除回气总管的液击现象。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救生舱热防护能力,延长救援时间,在空载状态下救生舱热载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救援状态下救生舱外部传热热负荷的量化方法。已知救援状态下救生舱内、外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拟合温度函数。依据温度变化特点划分区间,积分求取各区间上温度平均值,计算温差,由传热方程计算救援状态下救生舱的热载荷。以某型号救生舱载人综合防护试验为例,根据模拟灾变环境的温度变化特点,运用该方法计算最高温度与常态温度下外部高温空气向舱体及其内部空间传热的热载荷,得到救生舱的总热负荷,外部传热最大传热功率及救生舱热载荷负荷范围。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建筑火灾增长阶段室内温度的时间变化规律,提出了高温烟气的主要几种热损失的计算方法,发展了受火室与未受火室及环境的热平衡方程,并采用牛顿-拉菲尔森法迭代得到受火室的温度变化.计算了慢速、中速、快速、超快速四种火灾增长速率下,受火室气相温度及烟气热损失随时间的变化.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有关结果可以为建筑防火及安全疏散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优化SO2液相氧化产硫酸过程中的试验操作条件,研究了在O3氧化SO2的过程中反应器进口气体中SO2浓度、O3浓度及臭氧化氧气流量对SO2氧化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反应器进口气体中低浓度的SO2和高浓度的O3均利于溶液中SO2的氧化,液相氧化时反应器进口气体中SO2的体积比控制在20 000 mL/m3以内为宜。溶液ORP是考察O3氧化SO2的重要指标,溶液ORP降低较快时硫酸根产率较高,表明O3对SO2的氧化效果较好。臭氧化氧气流量增大并不能使硫酸根产率增加。在吸收液硫酸质量分数为3%,气相SO2体积比为6667mL/m3,臭氧化氧气体积流量为1.5 L/min,氮气体积流量为1.5 L/min时,硫酸根产率达到100%。同时,通过研究吸收液硫酸浓度与温度对溶液中的O3饱和浓度影响,得到在稀硫酸(质量分数小于10%)溶液中,O3达到饱和时质量分数较浓硫酸(质量分数大于等于10%)溶液中O3质量分数高,而且吸收液温度越低越利于O3溶解。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危险化工工艺过程风险评估的准确性,通过工艺仿真模拟,研究工艺参数波动对生产装置安全性能的影响。以苯硝化工艺为例,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对该过程进行定性的风险评估;同时利用Aspen Plus建立苯硝化装置的模拟流程。结合HAZOP分析中偏差与模拟中硝化釜的流程变量之间的联系,以进料混酸的流量和1号硝化釜热负荷及出口温度为量化指标,观察混酸流量在正常操作点17.6 m3/h的±100%范围波动下1号硝化釜热负荷及出口温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保持1号硝化釜温度为正常值,随着混酸流量的增大,硝化釜热负荷先增大后减小;保持硝化釜热负荷不变,随着混酸流量的增大,硝化釜温度先增大后减小。其中混酸流量值超过22.95 m3/h时,温度超过报警阈值60℃。  相似文献   

9.
以自制活性氧化铝作为固体吸附除湿材料,对低温空气除湿性能进行实验研究。讨论了进口空气流量、含湿量、温度对固体除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氧化铝在湿空气进口流速为1.5 m/s时的除湿量比3.5 m/s时平均多6%,湿空气进口含湿量为6.964 g/kg干空气时的除湿量比3.028 g/kg干空气时平均高出56%,湿空气进口温度为12℃时的除湿量比14℃时平均多出5.2%。同时对比了湿空气进口温度为低温12℃时的除湿量比常温20℃时平均高出22.69%。  相似文献   

10.
以二级放热反应为研究对象,在反应体系温度、浓度均匀分布的假设基础上,根据反应速率方程和热平衡方程,建立高危工艺反应的温度和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采用数值计算技术,以一阶差分代替微分,并结合工艺中的恒温过程、绝热过程和飞温过程,编写计算程序求得其转化率、温度在不同时间点的数值解,揭示爆炸事故的发展过程,定量分析操作参数的影响和转化率、温度随时间分布的规律。同时通过对绝热反应时间、冷凝器的冷却能力的分析,结合冷凝器的移热能力和反应放热对反应体系热积累的影响,讨论防止反应失控发生的可能性。最后探讨冷凝器热负荷余量、反应物投料浓度比等因素对控制反应失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火灾过程羽流模型及其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远平  陈亮等 《火灾科学》2002,11(3):132-136
总结了Zukoski(1)、Zukoski(2)、NFPA、McCaffre和Thomas-Hinkley几种常见的羽流模型和适用条件,运用算例对几种常见羽流模型的羽流质量流量、保持一定冷空气高度条件下的热烟气层温度和排烟体积流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冷空气层高度2m-3m时,各羽流模型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在冷空气层高度较大时,小面积火源条件下Zukoski(1)、Zukoski(2)、NFPA三个模型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McCaffre模型计算的羽流质量流最大;大面积火源条件下,McCaffre模型和Thomas-Hinkley模型相比,羽流质量流量大,热因气层温度最低,排烟体积流量大。在相同房间高度和地板面积条件下,羽流质量流量大则热烟气的充填时间短。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传热分析的林火蔓延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计算了水平流动的热烟气与大乔木、小乔木、灌木主干及大乔木树叶间的强制对流传热;垂直上升流动的热烟气与各类林木的纵向自然对流、纵向强制对流传热;以及烟气对各类林木的辐射传热。分别比较了它们的热流密度和总换热量。讨论了烟气流速、温度、林木尺寸等因素对换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林木的火险特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针对救生舱在外界持续高温辐射影响下,研究了救生舱内避险人员体感温度的控制,并通过试验验证初始设计计算满足使用要求。采用热平衡的方法,构建了救生舱内各热源的数学模型,在保证体感温度小于35℃的前提下,以蓄冰耗损最小为目标,建立了救生舱内温度热平衡模型,完成了救生舱内平衡温度预估。试验结果表明:在持续106 h高温辐射情况下,救生舱内温度低于30℃,湿度低于75%,经计算人体体感温度低于30%,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均匀浸泡、微观形貌观测、XRD、金相观察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压力容器用Q345R材料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氯离子含量的熔盐中的腐蚀行为。腐蚀失重实验结果表明,在氯离子含量确定的情况下随温度的升高、Q345R的腐蚀情况越来越严重,腐蚀产物越厚,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氯离子含量的增加,腐蚀深度增加。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Q345R在solar salt熔盐中的主要腐蚀产物为Fe_2O_3和Fe_3O_4。  相似文献   

15.
有机热载体炉是采用导热油、联苯、熔盐为导热介质的锅炉,它具有工作压力低传热温度高,行运平衡等特点,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由于我国有机热载体炉起步较晚,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试图通过实践对有机热载体锅炉焊接质量作出持续改进,提高有机热载体炉运行安全可靠性,逐步达到和国际接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裂隙倾角对三山岛金矿多裂隙围岩流热耦合的影响,基于三山岛海底矿体测量数据建立多裂隙围岩流热耦合模型,应用COMSOL Multiphysics将三维裂隙降维简化,分析裂隙倾角在流热耦合过程中对渗流场中裂隙出口流量、渗流速度以及对温度场中的传热时间、温度分布、裂隙出口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离散裂隙的倾角对渗流场和温度场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地热水的渗流速度随着与入口处距离的增加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平稳流动最后增大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裂隙出口流量皆呈现出不断减小的趋势;裂隙围岩距离巷道越远温度越高,不同裂隙倾角附近围岩的等温线分布明显不规则。  相似文献   

17.
为得出聚集用火下建筑物天花板平面热探测器响应温度的计算公式,采用PyroSim 2015软件进行建模,在模型天花板平面内设置一系列的热电偶代替热探测器监测温度变化,在热释放速率(HRR)分别为1,5,10,20,30 kW和天花板高度分别为3,5,7 m的条件下进行15次数值模拟,对模拟结果数据分析、处理及拟合。研究表明:羽流中心线处温度远高于其他位置;羽流中心线处响应温度随着天花板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且与HRR存在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其他位置处响应温度随着天花板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到羽流中心线距离的增大而降低,且与HRR和到羽流中心线的距离存在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结合室内全年最高温度及补偿温度,建立出聚集用火下热探测器响应温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锂电池的火灾危险性,对不同数量磷酸铁锂电池组火灾时的电池表面温度、火焰形态、火焰温度、热释放速率、质量损失损率以及可燃气体体积分数等燃烧特性参数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磷酸铁锂电池组的热失控温度约200~300℃,呈现集中燃烧,气相火焰温度可达1 100℃;磷酸铁锂电池组电池数量增加,喷射火焰出现的次数增多,热释放速率峰值相应出现;电池组最大质量损失速率随电池数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变化,放热量与电池数量的1. 28次方成正比。  相似文献   

19.
1概述 某电厂1号锅炉为西班牙福斯特维勒分公司制造的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自然循环、平衡通风型锅炉,其主要参数为:最大连续蒸发量1189t/h、再热蒸汽流量1015t/h、过热器出口压力17.15MPa,蒸汽温度541℃、再热器出口压力4。11MPa,蒸汽温度541℃。  相似文献   

20.
为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减少由热失控导致的安全事故,分析电池温升的原因并有效降低其温度,依据电化学反应中浓度、电势与热模型中温度的相互影响关系,建立电化学-热-力耦合模型。通过模拟单电池和电池组温度分布的实时情况,分析单电池温度不均匀分布和电池组温度正态分布情况的原因,探讨换热面积和流通量对散热量的影响,研究电池组中单体电池的位置分布及不同传热介质的散热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低温和相对高温环境下,欧姆热、极化热及电化学反应热产热占比不同,但产热最高温度未达到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分解反应的临界温度420 K;高温环境下,电池温度持续升高接近临界温度,出现热失控趋势,对流换热系数对电池影响较大。电池组间隙为10 mm和20 mm时,整体温度比间隙为0时分别降低了1.1%和1.8%;与无间隙电池组相比,以铜板和铝板为传热介质的电池组温度分别降低了2.0%和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