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地质记录告诉我们,在地球约46亿年的整个历史中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劫难,其中在地球生命处于起源和早期演化阶段的前寒武纪,首先是“狂轰滥炸”,4.5亿-3.8亿年前由太阳系形成时留下的岩石林-小行星仍不断撞击着地球并烧焦了整个地球;后来的“雪球”,2.2亿-1.8亿年及大约6亿年前也许是大气中氧气的增加或/和二氧化碳或/和氨气或/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缩减,使我们的星球进入冰封期,显然,生命挺过了所有的磨难,并以柔克刚的脱颖而出。甚至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向高级阶段演化。在至少38亿年前,随着“狂轰滥炸”的停止,原始的生命也许已出现在地球上,到大约5.8亿年前,“雪球”刚结束,新元古代末期的埃迪卡拉大辐射和早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接接踵而来,似乎早期地球生命大的进步性演化都是由大的劫难诱发的。  相似文献   

2.
南美地台地质构造演化与主要金属矿产成矿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美地台区矿产资源丰富,从太古代到新生代不同阶段的地质构造演化为其奠定了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的形成关系密切,不同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不同的矿产资源。本文总结了南美地台的构造演化及其成矿作用,指出不同阶段构造演化对区内成矿作用控制的不同特点,总结区内主要矿产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陨石学的研究将近有200年的历史,最近20年发展异常迅速。深入研究陨石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将对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陨石学的研究范畴极其广阔,现简要叙述四个问题:一、陨石作为太阳星云初始物质的某些地球化学证据,二、地球演化的能量来源与演化阶段,三、陨石对研究宇宙线及探索超重元素的意义,四、陨石中的有机质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 始生宙远太古代 1.45(50?)—≈44亿年 地球和太阳系从原始行星系星云中形成。行星内部物质强烈分异,形成各圈成份不同的同心圈状地球,包括局部为似花岗状成分(“初始花岗岩”建造)的地壳以及基本为氢组成的大气圈,这时的大气圈因受逃逸作用而不稳定。刚形成的地壳受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地最古老岩石的同位素年龄测定是研究地球早期演化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70年代以来地球上各大洲均获得不少大于30亿年的同位素年龄测定数据,甚至有少量大于40亿年的测定结果,从而把有根据的地球史和生命史提前了十多亿年。人们现在可以几乎完整无缺地来探讨地球自形成到现在的整个历史了。  相似文献   

6.
根据研究月球所获得的初步资料,将月球演化的轮廓划分为五个演化阶段,每个阶段中的重大事件仅作扼要叙述。一、月球形成前阶段(距今58—47亿年)1.太阳系元素的起源银河系已有120—220亿年的历史。根据恒星演化  相似文献   

7.
<正> 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地体中的花岗岩和侵位于低级变质地体的大量太古代后的花岗岩都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地球化学、实验和同位素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的大多数或全部可能是通过壳内熔融形成的。这一成因意味着,部分熔融的残余物位于地壳深部,并应该  相似文献   

8.
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类岩石具有独特的成分和产状,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类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的演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因此,研究该岩类,对于弄清地球的发展史,尤其是太古代的地质状况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该岩类作了简要的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9.
地壳的成因     
伯拉格(Berlage)提出的月球成因的增生模型与现代空间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它为地壳的地球化学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在宇宙形成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袋状似的卫星物质。这种袋状基性物质可能在地球地球化学史(持续了大约500百万年)的早期阶段转变成地球的硅铝壳。在下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地球具原始不均一性.并且,这种原始不均一性起源于前地球阶段堆积星子的不均一性。地球不均一性的演化从早期不均一性经1800Ma前后变格“事件”而发展成为晚期不均一性。地球化学不均一性和地球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地球形成经历了原地球堆积和补堆积两个阶段,地球的演化可以1800Ma为转折点具明显两阶段演化特征:早期以初生壳体星子源地体的形成和发展为特点,后期以岩石圈板快运动为特点。并认为,区域矿产分布的不均匀性,从根本上是由化学不均一控制的。  相似文献   

11.
新疆库鲁克塔格新元古代花岗岩年龄和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新疆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孤山岩体(或太阳岛岩体)的岩石学、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组成。研究表明:该岩体主要由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组成,结晶的时间为795 Ma。其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富Na、LREE、LILE及亏损HREE、HFSE,因此具有高的(La/Yb)N及Sr/Y比值,与现代的艾达克岩相似。然而该岩体具有低的Nd初始值及太古代的Nd模式年龄,因此推测其岩浆来自太古代基性下地壳的重熔。鉴于在库鲁克塔格地区发育有800 Ma左右的蛇绿岩,因此我们推测该岩体是碰撞造山引起的加厚的下地壳重熔的结果,代表了塔里木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2.
皖南江南隆起区出露的前寒武系变质杂岩研究的新资料,进一步揭示了岩石成因、时代、地球化学组成和地壳演化特征。重新厘定了上溪群为古元古代,由一套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层凝灰岩经变质而成,它构成了江南-雪峰隆起高原科马提绿岩的一部分。地球化学组成具原始地幔特征。其上的新元古代蛇绿岩套,是由10亿年左右的一套橄榄-蛇纹岩、辉橄岩、辉长岩、堇青石斜长闪长岩、辉绿岩、细碧角斑岩、硅质-碧玉岩组成。其地球化学组成为亏损地幔,呈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的大洋盆生长层。不整合覆于老地层之上。上述两套岩层性质的确定.证明了元古宙上、下两套绿岩是组成华南基底的主要生长层。由地幔柱活动所引起的两次突变事件形成的火山物质组成了扬子地块的中下地壳。因此,地球系统的演化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物质交替所推动,它强烈的影响气圈、水圈、生物圈,也推动生物的前进演化。鉴于此,皖南元古宙绿岩的新资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对正确认识华南的壳-幔演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撞击作用与地内核转变能是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演化的根本机制。地球吸积形成期,原地球捕获太阳星云大气形成的原始大气经太阳风驱赶和星子撞击而逃逸,早期大规模的撞击过程又可能使地球上的矿物脱去挥发分,形成地球次生大气的一部分,也可使其次生大气部分脱离地球,地球形成期曾经历过撞击生气与气体逃逸的多次旋回,撞击作用决定其环境条件;地球形成之后.撞击作用仍起着使地球矿物脱去挥发分组成大气圈的重要作用,大气中CO2的演化,海水pH值的演化.各类沉积岩间的消长关系与地内核转变能计算所得的“幻数”──3.5×109年、(2.6+0.1)×109年、(1.9+0.1)×109年、(1+0.1)×109年、(0.6+0.1)×109年和(0.2+0.1)×109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地球内部核转变能的累积、释放过程所导致的构造、岩浆运动(火山喷发、板块运动等)制约着地球的环境演化,其间.显生宙以来,地外物质对地球的撞击作用在小时间尺度上(几千年到几万年)造成地球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生物演化的突变以致生物灭绝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绪论 本文对大约四十亿年这段地质时期中与地壳构造和活动变化有关的矿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地球历史的最早阶段,整个地壳是炽热、脆弱而活动的。年龄老于27亿年的多数矿床,其物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地幔,这些矿床缺少在不稳定条件下易于分散的那些金属。大约在27亿年,最稳定的而且较冷却的克拉通地壳单元发生了演化,因而使各类矿床相续增  相似文献   

15.
地球和类地行星的对比研究表明,地球是类地行星中唯一充满生机的行星:地球表面被大气、水和生物圈所覆盖;地球表层岩石圈以板块运动方式处于活跃而复杂的运动之中。而其他类地行星表面是没有水和生命的干旱世界,其壳的晚期演化远不如地球活跃。为探讨这一差异的形成原因,本文对大量空间探测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从类地行星原始物的含水量、各类地行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各类地行星的质量等方面论证了地球是唯一有液态水存在的行星。说明了水在地球壳层演化各阶段的行为。最后,指出了液态水的存在是造成地球壳幔具有复杂演化历史的重要原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正> 引言一般认为,太古代期间地球内部的发热量比现代高3—4倍。然而,这种高发热量是否会产生较高的地热梯度,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有争议的课题。Burke和Kidd(1978)指出,太古代的大陆地热梯度与现代大陆的相近,而且太古代多有的地热是由于洋脊系统的总长度较长或扩张速度较大而释放出来的,或者是由于这两种作用共同作用而释放出来的。太古代大陆下面的地热梯度与现代的类似,自  相似文献   

17.
<正> 序人们认为地球这颗行星大约是在45亿年前诞生的。地球在其诞生后的漫长岁月中发生了不断的演变,进而转变成了现在这样的形态。探索地球的演化过程是地球科学的中心课题,并得到了许多作者的关注。然而,地球的演化历史主要是指过去6亿年,因为在这一时期已发现了丰富的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侵入岩长石Pb同位素组成和Nd同位素模式年龄研究,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由几个晚太古-早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块体组成的变质基底;其地壳的形成具有多阶段演化的特点,大致是:晚太古代(>2500Ma)形成古陆核,早元古代(2500-1900Ma)陆壳初步形成,中元古代(1800-1200Ma)陆壳快速增长,晚元古代(1000Ma)以后区内陆壳增生基本趋于停止。  相似文献   

19.
韧性剪切作用与深源流体演化和金矿化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体形成演化是当前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但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的研究仍很薄弱。文章通过对流体性质的分析,探讨了地质作用过程中流体演化、韧性剪切带中流体演化与矿化的关系。提出当韧性剪切转为脆性剪切时产生的扩容,导致深源流体发生骤然减压冷却,并与地壳浅部流体混合,发生与围岩的交代反应而形成热液蚀变。成矿作用发生于深源流体与上地壳流体的“混合”阶段及流体与围岩交代反应阶段。  相似文献   

20.
<正> 引言为更好地了解地壳演化过程,人们对许多地区的太古代和显生宙岩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于元古代地壳则研究很少,至今没有足够的资料来确定年轻的地壳增生与古老的地壳再造在元古代大陆壳演化中的相对重要性。有些作者提出,现代陆壳约有70%是从太古代末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但是世界主要河流的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