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5 毫秒
1.
本文简要阐述了日本9.0级特大地震的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情况,总结其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并详细分析了日本防灾救灾法律体系、防灾救灾组织管理系统和保险制度等。旨在广泛吸纳日本社会在防震减灾方面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防震减灾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的防震减灾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安徽省便着手大规模治理河川、兴修水利,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在洪水来临时,全力抗洪抢险,转移安置群众,并采取以群众生产自救为主、政府救济为辅的救灾方针,寓救济于生产,恢复群众自救能力.防灾是救灾的前提,救灾是防灾的延续,二者互为表里,安徽省政府不拘泥于临时救济和灾后补救,主张防救协同、标本兼治,继而...  相似文献   

3.
防灾预案研究是灾害管理学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之一。应急防灾、抗灾、救灾行动计划又叫预案管理,它是政府、有关部门、专业救灾抗灾队伍在重大灾案发生时所采取的按照事先已安排诸多比选方案实施的技术措施、管理办法及行动计划。一般讲,防灾预案学从灾害风险图出发,预测本区域内灾情,尤其是最大事故的危险性事先提出对应于不同灾情危险度应设置的防灾机构、防灾队伍及救助资金;灾情监测与快速评估方法及其在紧急状况下城市生命线系统的统筹分工等。以倍受全球关注的城市减灾的防灾预案研究为例:城市减灾应急预案即城…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上受海冰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严重海冰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根据我国结冰海区海冰灾害风险的自然过程、社会经济状况和成灾机制,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分类、分布及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因素,对海冰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不确定性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开展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理论依据,同时给出了利用致灾因子指标体系对海冰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江浙地区社会近代化的演进,传统海洋灾害的应灾机制也呈现出蜕变之势,具体可表现为救灾机制及防灾机制转向近代化。江浙地区社会近代化与海洋灾害应灾机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既相互交织又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既是近代化的演进规律使然,也是江浙区域发展特性所致。江浙地区海洋灾害应灾机制的近代化不仅凸显了此区社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也为此区新型海洋灾害应灾机制的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救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救灾对策;反映灾害孕育和发生机理、灾害监测与预测、灾害预防与治理、灾害应急救援与管理、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其影响;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减灾科学素养,提高人类抗御灾害的科技水平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7.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救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救灾对策;反映灾害孕育和发生机理、灾害监测与预测。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而中华民族防灾救灾的思想意识也是源远流长、极为丰富的。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也有很多与防灾救灾思想相关的内容,如在天命禳弭、仓储备荒、疏导灌溉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财富,对于我们今后的防灾救灾也将产生积极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年我国救灾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救灾主体多元化,这可从阶层、国籍、职业、身份等方面看出,总体上又可划分为政府和社会力量两个方面。至于救灾效能,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救济力量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局限性。二是短效机制占主导,这可从救灾因素之临设性、救灾甚于防灾两点看出。三是社会过渡性彰显,无论是思想,还是机构、制度,都呈现出明显的新旧交错性,即社会过渡性。  相似文献   

10.
赤潮灾害是目前已知海洋最大的生态灾害之一,它危及海洋渔业资源、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造成的海洋经济损失逐年增加。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各种自然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赤潮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赤潮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本系统集成卫星遥感、浮标、船载快速监测和走航等多源监测数据,实时或准实时地监测赤潮灾害的环境、生物和灾情各相关要素的状况与动态变化,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和赤潮灾害的决策信息,并按照赤潮灾害的生消变化分成灾前、临灾、灾中和灾后四个阶段,以达到快速、实用、准确地提供专门的赤潮灾害决策成果,为有关部门的赤潮灾害预测预报及选取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和救灾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然灾害、减灾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依据国家减灾委减灾办所收集到的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资料,以及国家基金委"中国自然灾害区域规律"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分析了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危险性程度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减灾建设。结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减轻自然灾害给予高度重视,把减灾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2.
祁彪佳的《救荒全书》是一部重要的通论式的荒政著作,这部论著包含了作者大量的荒政思想和主张,体现出了他对灾害救济的态度。他提出了荒政中用人的重要性,认为救灾"首要得人";同时认为"屯田垦荒、发展农业乃是千古救荒之祖";形成了"仓储备荒"、"兴修水利"、"御灾召祥"、"崇尚节俭"、"赈灾勿缓"等主要的荒政思想。这些思想是祁彪佳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传统荒政思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13.
雪灾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相对于其他灾种,发生的范围和频率较小。历史上发生的雪灾有记载的200多次,其中重大的上百次。学界有关雪灾问题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一是有关研究大都包涵在自然灾害之中作为灾种的一部分进行简单论述,而没有单独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更为详实的研究;二是近30年来,学界多从气象学角度出发,对雪灾的形成机制及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从社会学与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极其少见。  相似文献   

14.
灾害事件发生后,信息的有效传播对于灾害救助意义重大.灾害事件往往伴随电力、交通、通讯的中断,导致许多传播媒介无法发挥作用,而广播媒介因其较强的抗灾害能力在灾害信息传播过程中保持了相对畅通,成为灾害救助的重要媒介.本文介绍了广播媒介在自我救助、专业救助和社会救助中的不同作用,进一步探讨了几种常见的传播媒介的抗灾害能力,并针对广播媒介在灾害救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的苏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中以水、旱、蝗灾害最为突出。频发的自然灾害在对地方民生构成严重损害的同时,也导致了灾害信仰的盛行。在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祭祀龙神、八蜡、刘猛将军等灾害神的庙宇遍布苏北各州县。灾害信仰呈现出极强的普遍性和功利性特征,在调适民众心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环境灾害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环境灾害的发生与发展机制,环境灾害宾一般原理和特征,以及控制和防止环境灾害的原理和方法,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处理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消除发生环境灾害的潜在原因,以及在环境灾害发生以扣如何减轻环境灾害的影响等都是环境灾害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7.
各种灾害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主要从市场影响和非市场影响及存量损失和流量损失两个方面,从经济学角度对灾害损失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在论述灾害损失原则的基础上,论述在灾害损失评估中应该注意市场价格和影子价格选取以及重复计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行星引力,地球生态系统的反馈放大作用和人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是灾害群发的原因。我国自然灾害频繁,灾害间的相互作用加重了灾害损失。减灾、防灾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救荒是明代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为了保证荒政的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明太祖从灾害防治到灾害赈济,从赈灾官员的选用到对吏治腐败的整治,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法律条文。从这些法律条文中可以概括出明太祖的荒政立法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防灾与减灾中的立法;二、救灾中的立法。朱元璋通过荒政立法,一方面惩治了救灾中的腐败,提高了救灾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使灾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得到国家的救济,使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得以减轻,为明王朝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增强防灾减灾综合实力的科技支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是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和成功经验的分析,找出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增强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