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9 毫秒
1.
生态安全研究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安全研究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安全的概念和内涵,综合评述了我国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指标体系研究按研究尺度和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总结,介绍了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并对我国生态安全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水环境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斌  李新 《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20(1):122-125,137
总结归纳了我国目前与水环境安全有关的研究,并从水环境安全的内涵、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水环境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水环境安全的管理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与分析,论述了水环境安全的概念以及水环境安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应根据具体的评价对象或研究区域加以选择,同时对水环境安全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是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主要通过收集专家定性评价信息来进行指标权重确定和风险评价。为将专家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熵权和修正证据理论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该方法首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人、物、技术、管理、环境五个方面构建了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引入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结构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结合基于Bayes近似法修正的证据理论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多层次递阶评价;最后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反映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等级,可为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是一个复杂、多层面的系统。本文调查分析了我国大型游乐设施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辨识了大型游乐设施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得出了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现状;同时建立了大型游乐设施安全评价二级指标体系,并采用德菲尔(Delphi)法得到了指标权重;另外结合北京某主题游乐园过山车的安全状况,采用专家评判法和安全检查表法对其进行了安全评价,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的结果与该过山车的年检结果相近,表明这两种方法均是评价大型游乐设施安全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由于人工湿地涉及的资源范围广、要素多、联系复杂,因此人工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指标的选取与量化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理论建立了人工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定量分析了各指标对人工湿地生态安全影响的重要性。该研究可为人工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建筑施工过程安全状态特征,从人、机、环境、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构建了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粗糙集理论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两种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基于粗糙集-人工神经网络的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模型,对建筑施工过程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即:首先通过专家评议同粗糙集理论相结合,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进行约简,并确定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的核心因素;然后将经粗糙集约简后的评价指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处理和计算。通过实际应用验证表明,经过训练后的神经网络所得的预测值同理论值相近,证明此种评价模型能为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提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我国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人居环境评价的内涵;然后归纳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数学评价方法,其中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主要有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数学评价方法主要有简单数据分析法、线性权重法、模糊综合评判法、GIS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法,并分析了各种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最后对我国人居环境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为综合评价尾矿库的安全状态,基于尾矿库灾变机理和大量工程实践构建了一套包括3级指标、22个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评价指标的等级量值区间。采用EAHP和熵权法结合的方式确定指标权重,基于可拓理论评价尾矿库的安全等级。以湖南黄金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旗下的7座尾矿库为案例,评价其安全状态,根据蒙特卡洛模拟基本理论,基于Crystal Ball对案例进行敏感性分析,找出具体敏感因素,为后期尾矿库安全管理提供简单有效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9.
生态安全系统评价与预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韩民 《环境保护》2003,(11):30-34
为了对生态安全机制管理和生态安全管理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本文基于复合生态管理的思想,提出生态安全复合系统的概念,分析了生态安全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建立了生态安全系统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简化的评价方法,以我国的生态安全系统为例进行了实例评价。在生态安全系统评价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多微区分分析方法进行生态安全预警分析的问题,为科学评价和有效维护生态安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衡量标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现有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社会、区域和企业三个层面的研究状况,并归纳、总结了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1)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分别建立社会、区域和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2)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等方法进行循环经济的总体评价.(3)加强对指标权重的研究.(4)加强对具体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国家战略背景下旅游资源的理论内涵与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旅游资源研究提出了新的现实需求和科学问题。从新战略、新需求、新技术、新方法、新动力等方面,诠释了国家战略背景下旅游资源科学新的时代特征。强调应扎根于国家战略和旅游发展的重大需求,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综合运用新的理论思维和技术方法,推动旅游资源研究转型和创新发展。提出新时代的旅游资源研究应借鉴和融合相关理论,从资源本底、资源利用、空间格局和系统协同层面,建立旅游资源的基础理论,并将旅游吸引物理论和旅游人地关系理论作为理论核心。从旅游资源要素维度、空间维度和开发维度,构建了“三维一体”的旅游资源研究框架,重点围绕生态文明战略、文化强国战略、国土空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和区域发展等国家战略,凝练相关科学问题,深入开展旅游资源研究的本土实践和学术探索,推动旅游资源理论与应用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生物毒性检测在水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徐建英  赵春桃  魏东斌 《环境科学》2014,35(10):3991-3997
水质安全不仅关乎生态系统的健康,更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借助水质标准浓度限值的传统方法评价水质安全存在一定不足,生物毒性测试能直观反映水体中所有共存污染物的综合毒性特征,已逐渐发展成为水质安全评价的重要补充.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整理的基础上,首先从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出发,总结了常用的致死毒性、遗传毒性、内分泌干扰性等效应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其次,讨论了水质毒性评价中常用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和相应的毒性评价指标;最后,归纳总结了基于生物毒性测试的水质安全评价方法,包括潜在毒性法、毒性单位分级评价法、潜在生态毒性效应指数法、基于成组生物毒性测试的水质安全评价等,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本文既系统梳理了毒性测试在水质安全评价领域的研究进展,也为该领域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脆弱性研究进展评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脆弱性问题研究已成为环境可持续发展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发现:脆弱性问题已从局限于地学、环境科学的单一领域逐步拓展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脆弱性问题理论体系的构建对于其评价运用手段的建设至关重要,它不仅从研究方向上打破了原有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在具体操作手段上提供了多学科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同时,通过对比和文献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外研究存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差异。同时具备以下共同点:一是在脆弱性理论与区域发展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拓展性的理论体系构建提供了研究方法的多种选择,二是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研究视野不断丰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4.
安全科学学科的确立与安全系统学派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对史实的研究发现,安全科学学科的发展需经历二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科创立、理论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以任务带学科”是这个阶段特点.期间形成了安全系统学派。第二阶段是学科理论丰富、完善和发展阶段.“以理论促事业”是这个阶段特点,向完善发展的标志是理论上形成各种学派.如已形成的“安全系统学派”那样.形成不同学术观点的各种学派,表明安全学科即将进入一个成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阶段.使其理论真正走上“百家争鸣——科学发展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陆林  虞虎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177-188
湖泊旅游理论研究滞后于发展实践,系统性、针对性的研究不足,概念体系尚有待完善,研究框架尚未形成。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系统归纳法,分析对比国内外湖泊旅游研究内容,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湖泊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湖泊旅游感知、湖泊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者空间行为与旅游市场、湖泊旅游地演化、湖泊旅游影响是国内外湖泊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但研究时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均未出现较明显的理论性和阶段性特征。从中国湖泊旅游发展及研究现状看,未来应加强新发展要素在湖泊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过程和机制研究、湖泊旅游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流域尺度条件下湖泊旅游地管理研究,同时注重借鉴、吸收国际湖泊旅游发展和研究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6.
针对岩质高边坡工程爆破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存在模糊性与随机性的特点,提出采用云模型改进传统物元理论,采用物元法和云模型相耦合的评估模型来处理评估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该云化物元耦合模型方法采用云模型的数字特征值代替物元基本元中的特征量值,通过云模型的相关算法来计算风险评估指标的云关联度;同时,采用基于改进CRITIC的客观赋权法确定评估指标权重,进而根据加权平均法求得评估事件的综合评估分数,并以此来判定其安全风险等级。案例应用研究表明:(1)基于CRITIC的客观赋权法不仅计算简便,而且其通过挖掘指标的信息量来确定评估指标权重,使得评估结果更具有可信性;(2)该云化物元耦合模型方法的评估结果与其他3种常用方法的评估结果基本吻合,且各评估案例的置信度因子均小于0.05,说明云化物元耦合模型方法应用于岩质高边坡工程爆破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是合理、有效的;(3)该云化物元耦合模型方法通过采用综合评估分数来判定安全风险等级,相较于其他评估方法,能够提供评估案例更多的综合信息,且比其他方法更加全面地反映了评估指标间包含的复杂不确定关系,使得评估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旅游足迹家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作为定量评估的有效工具,旅游足迹方法在考察旅游资源消费和废弃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研究的尺度、方法、内容等角度对中国旅游足迹家族(主要成员包括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碳足迹和旅游水足迹等)相关代表性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旅游足迹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比较旅游足迹家族成员之间的异同,分析旅游足迹方法的比较优势,剖析当前旅游足迹研究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国际旅游足迹研究最新动向对完善中国旅游足迹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旅游足迹研究以及可持续旅游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获得异常环境下的要害系统确信安全评估(PLOAS)建立评估方法和技术框架,为要害系统安全性设计和安全防护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方法 基于要害系统在异常环境条件下结构响应行为机制,以表征安全性的响应特征参数为对象,融合试验、数值仿真等技术手段以及代理模型构建等不确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定量计算安全特征参数未达到失效阈值的概率,建立通用的确信安全评估方法和技术流程.结果 针对单特征参数系统、隔离-失能系统以及多特征参数系统,分别提出了PLOAS的定义.并以高压容器作为工程案例,实现了火烧环境下高压容器的确信安全评估.结论 建立的确信安全评估方法技术流程兼顾了系统安全物理特性与统计特点,对于高安全性要求的要害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19.
国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恢复力思想和方法运用于社会-生态系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可持续旅游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地是重要的社会-生态系统类型,从恢复力视角研究旅游地复杂性、动态性及综合性,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途径。论文综览国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的大量相关文献,从研究尺度与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展开综述,重点就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认识、与相关概念联系、阈值、驱动因素、概念性与定量评估、适应性管理等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评述,并得出相应研究启示,提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国内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和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大规模、长时期、持续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活动推动下,中国自然资源研究形成了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区的综合集成的发展特色,并且在“任务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创建了较为系统的资源科学理论基础和实证方法论体系。面对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国家对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重大需求,推动建立并完善独立的资源科学学科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研究领域的重要任务。本文系统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研究的发展过程,着重论述了不同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及特点,完成了对不同时期历史机遇的总结与展望。可以发现:中国自然资源研究已经形成了国家需求导向并引领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未来应继续坚持以多学科整合为特色的综合研究范式,开拓中国特色的资源科学系统研究新视角;加快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完善资源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资源科学的学科史研究,厘定资源科学与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积极引入大数据理论框架及技术优势,创新“自然资源大数据”或“资源利用大数据”等相关理论及技术,建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动态评价方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自然资源本底及其与生态环境综合影响评价方面的决策支持,探索解析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系统关联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