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历史灾害数据的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价,采用信息扩散技术弥补历史灾情数据样本小、资料不充分的缺陷,运用投影寻踪聚类模型对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值、综合评价。以贵州省近12年雷电灾害事故为样本、不同等级雷灾风险为评价指标,对全省雷电灾害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毕节发生特重大、重大、较大雷灾事故的风险均高于其他市州,一般雷灾事故高发区出现在贵阳,≥45次的风险为0.0506,约为20a一遇;进一步进行综合灾害风险评价,应用自然间距断点法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毕节、黔南、铜仁属雷电灾害极高风险区,贵阳、六盘水、黔西南属高风险区,安顺、黔东南属中风险区,遵义属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2.
区域洪水灾害易损性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洪水灾害系统特征,提出了区域洪水灾害易损性概念,认为洪水灾害易损性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特定区域各类承灾体在遭受不同强度洪水后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建立了包括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属性和社会救灾能力在内的洪水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目标层为区域洪水易损性,准则层为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社会救灾能力,指标层为降水、地形、植被、生命、环境与经济等要素的区域洪水灾害易损性评价模型与评价方法。为便于决策,将易损性分为1~10共10个等级,等级越大,表明区域洪水易损性越高。   相似文献   

3.
运用2011—2020年闪电定位系统探测到的闪电发生位置、雷电流强度等数据,对大型化工园区的雷击大地密度、雷电流强度、雷暴来向等雷电孕灾环境进行分析,得到区域内建(构)筑物遭受雷电灾害的风险点。分析雷电的损害机理与大型化工园区内的各类建(构)筑物及设施的安全相关性,评估大型化工园区承灾体的雷击易损性,提出具体的雷电防护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5—2009年雷电灾害统计数据,开展广东省21个地市雷电灾害时空特征分析。研究表明:2005年以前各区域雷电灾害数基本稳定,之后呈现出显著的波动变化趋势;夏季(6—8月)是雷电灾害高发期。中部的阳江市、江门市、云浮市、佛山市、惠州市、揭阳市是雷电灾害高发区;电子电器设备是雷电灾害的易损承灾体;年均经济损失表现出"中部高,两翼低"的空间分布态势。  相似文献   

5.
根据洪水灾害形成机理,本文构建了一种快速评估区域洪水灾害风险的方法,即用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且辅以地形因子来反映区域洪水灾害风险,并以上海市为例,对该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进行了快速评估:首先根据降雨数据对致灾因子进行分析;然后综合灾情损失与致灾因子获得承灾体脆弱性程度;再根据水位信息对地形因子(DEM)进行危险性划分;最后应用GIS图层叠加技术,实现了上海市洪水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上海市闵行区、市辖区洪水灾害风险最高;宝山区、浦东新区和崇明县等沿海地区洪水灾害风险较高;奉贤区和金山区洪水灾害风险较低;松江区、青浦区、嘉定区等内陆地区洪水灾害风险低,其中松江区洪水灾害风险最低。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中国石化海南省石油分公司雷电应急响应及预防能力,减少因雷灾引起的伤亡事故,组建了覆盖海南省的新型蜂窝布局雷电预警网,对海南地区的雷电活动进行实时预警。使用地闪定位数据对蜂窝布局雷电预警系统的预警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有效预警可达到85. 5%,错误预警率约为73%,初步认为错误预警率偏高主要是由于预警系统对云闪造成的电场变化探测灵敏,而用来作为对比分析的闪电定位资料对云闪的探测效率较低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是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基础,对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韧性,保障城市健康、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济南市的灾害分布及特征,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载体暴露性、承载体易损性、恢复力等方面选取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构建了济南市灾害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ArcGIS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济南市灾...  相似文献   

8.
冰雹灾害是宝鸡市面临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采用宝鸡市2016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经过遥感解译得到宝鸡市主要农作物的空间分布图。根据宝鸡市1961 — 2016年55 a的降雹记录和防雹炮点分布资料,计算得到区域降雹强度、降雹频次和防雹能力值,以灾损数据确定主要农作物的承灾体敏感性指数。基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及脆弱性三要素,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自然间断分类法得出宝鸡市主要农作物的冰雹灾害风险分布图。结果表明:宝鸡市主要农作物的冰雹灾害风险等级以中级风险为主,占全部风险等级的43.5%,主要分布于千阳、凤县、岐山、扶风等地;次高风险区占25.2%,主要分布在陈仓及扶风;次低风险区占18.7%,分布于金台、眉县及太白零星散区;高风险区占9.8%,全部集中于陇县和麟游;低风险区占比最少,为2.8%,零星分布于凤县和扶风。应加强对冰雹灾害高风险区的防爆能力建设,调整防雹点分布和作物种植。  相似文献   

9.
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NDVI指数,融合道路网密度,构建的人居指数反映人口和经济的分布情况,结合近10年闪电定位监测及土壤数据库资料,采用投影寻踪模糊聚类方法获取指标权重,基于GIS技术获得0.001°×0.001°的贵阳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研究结果表明:贵阳市各区县人居指数累计值与统计的人口、GDP呈现高度线性正相关,利用人居指数的空间分布可综合反映人口和经济的分布信息,以此为灾害分析提供精细化、可靠的数据源;全市雷电灾害高风险区分布在南明、云岩、白云、观山湖、清镇、花溪等地的中心城区以及龙洞堡机场附近;次高及中风险区多分布在红枫湖、站街、沙文、扎佐、龙场、久长、开阳以及贵阳市中心城区周边一带。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论文利用全国基准基本站地面气温、降水资料,NCAR/NCEP土壤湿度资料及各类经济数据,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对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和云南致灾因子危险性较高,气候变暖后四川东南部、云南和贵州西部危险性增加;西南地区中部到东南部成灾环境敏感性较高,气候变暖后四川东部、贵州及云南东部敏感性增加;承灾体易损性主要分布于西南中东部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耕地面积比重越高的地区易损性程度越高;四川中部、云南东北部、贵州南部及重庆西部防灾减灾能力较高。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最高区域为云南东部、四川东部、贵州西部及重庆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后四川东南部、云南西部危险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全国雷电灾害汇编和中国气象灾害年鉴中的雷电资料,对全国2005 ~2012年较重雷电灾害的总体特征、时空分布及灾损情况,并对如何做好防雷减灾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较重雷电灾害数目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在2005年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其高发区主要位于江西、湖南和云南等地,与一般的雷电灾害分布存在差异;雷电近年来造成的人员死亡和直接经济损失逐年下降,在历年闪电次数并无明显减少的情况下,说明我国防雷减灾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2.
采用2006—2015年贵州省ADTD闪电定位资料,应用Matlab软件中的曲线拟合工具箱对数据进行对数正态分布拟合,利用非参数正态分布检验中的Kolmogorov—Smirnov检验方法(简称K-S检验方法)分析各区间拟合效果,最终确定贵州省闪电定位系统资料的"小幅值地闪"干扰区间为-10~2k A,该结论为贵州省闪电资料修正提供理论依据,在使用ADTD闪电定位资料时可先将此区间误差数据剔除。该研究为利用闪电定位资料确定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宁夏高速公路为对象,利用1981—2018年25个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及交通相关数据资料,基于GIS、AHP等方法,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灾体的易损性三方面进行高速公路路面积雪灾害风险分析与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全区年平均积雪日数在6.5~86.7d,年平均降雪日数在10.3~64.5d,最大积雪深度在8~35cm,自南向北减少(浅),南部山区明显多(深)于北部地区。路面积雪灾害主要出现在冬季、初春和晚秋,大到暴雪级的路面积雪主要出现在秋冬转换的10~11月和冬春交替的3~4月。风险分析与区划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位于福银高速(G70)、青兰高速(G22)六盘山区东南麓区段;较高风险区位于福银高速(G70)固原市原州区段、青兰高速(G22)固原市隆德西段段、固西高速、彭青高速路段;同心以北的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各路段风险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14.
大规模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当前土地整治的重要任务,论文从分析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入手,将农业生产自然风险综合评价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在识别区域主要风险类型的基础上,应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借助GIS 方法,划分综合风险等级,根据风险强度和整治可行性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结合对关中地区的实例分析,研究表明:①使用可变模糊集理论,综合考虑各单因子风险差异,可减少风险定量化的模糊不确定性;②综合风险由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共同决定,风险评价结果可为筛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区提供依据;③综合风险等级、集中连片程度和整治潜力共同确定土地整治时序,可为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和确定整治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野战弹药这个特殊的防雷主体,分析了野外开设弹药仓库中存在的雷电危害问题。阐述了雷电危害的主要作用方式,并从野战弹药防雷的特殊性出发,制订了一些可行措施。对于常用的避雷设施避雷针、避雷线的防护范围给出了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研究对于提高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陕西省10市1区为例,选取6个子系统29项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对陕西区域性自然灾害脆弱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条件、经济和基础设施3个子系统是影响陕西省区域性自然灾害脆弱性的主要因素;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等因素是区域应灾能力的重要表现,直接影响着区域自然灾害脆弱性的高低;陕西省区域性自然灾害脆弱性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关中平原及陕南秦巴山区各地级市、区自然灾害脆弱性高于陕北地区。  相似文献   

17.
利用海南省儋州市自动气象站近60年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和近13年雷电灾害资料,分析了儋州雷暴活动和雷电灾害的年际变化和月分布特征以及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征。结果表明:儋州市近60年平均年雷暴日数为112天,儋州年雷暴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儋州雷暴日主要集中在4至10月,盛发期为5至9月;儋州雷电灾害也主要发生在5至9月;儋州雷击人员伤亡绝大多数发生在农村,雷灾及其造成的财产损失最频繁发生在电子系统。  相似文献   

18.
从地质环境条件出发,对湖北省鹤峰县城区15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其中滑坡13处,崩塌2处)的发育分布特征进行论述,总结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孕灾规律;基于孕灾影响因子,依托信息量法对鹤峰县城区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分区,考虑滑坡规模大小超越概率、时间概率、空间概率,对研究区域分别进行了10 a、20 a、50 a和100 a...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技术的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以台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郜志超  于淼  丁照东 《海洋环境科学》2012,31(3):439-442,447
分析了台州市台风风暴潮灾害特征,根据台州市沿海区域的地理、水文、社会经济等特点,在台风风暴潮数值模型模拟基础上,实现了基于格网和GIS技术的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价。通过构建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台州市区沿海地区的台风风暴潮灾害危险度、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进行了分析,在GIS平台上进行淹没分析、叠置分析、以及格网拟合计算,最后绘制出了台州市台风风暴潮灾害高分辨率风险区划图,以期为我国风暴潮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