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金龙 《安全.健康和环境》2018,18(11)
在剖析外浮顶储罐一次密封、二次密封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一、二次密封间可燃气浓度超标的原因,结合国内常见大型外浮顶储罐的结构类型,从主动防雷措施和被动防雷措施两个方面来完善储罐密封系统,降低油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的可能性,并采用一系列的防雷防静电技术,消除浮盘与罐壁间产生火花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万树志 《安全.健康和环境》2010,10(4):21-22
原油储罐是原油储存、周转过程中的重要设备设施,储油罐的完好无疑是原油库正常运行的关键。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一些早期建设的储油罐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如罐体变形、浮盘变形、罐基础不均匀沉降,等等。本文针对浮盘和罐体变形造成二次密封失效后如何不退出运行进行改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1事故案例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多起油罐因雷击起火的案例,如:2006年8月7日仪征输油站16^#15×10^4m^3外浮顶金属原油罐遭受雷击着火,着火部位为油罐边缘密封圈处不同部位共5个着火点; 相似文献
4.
大型浮顶储罐浮盘密封圈雷击起火事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大型浮顶储罐浮盘密封圈雷击起火原因分析,找出了浮顶储罐浮盘密封存在的安全问题,探讨了浮盘密封形式与储罐雷击起火事故的关系,并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6.
<正>我国大型原油储罐的初次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油品需求量的增加和国际原油市场的动荡加剧,21世纪初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大型储罐也逐步实现了国产化。截至目前,大型原油储罐在我国的高速发展期仅十几年时间,有些储罐还没经历第一个检修期,从近些年的现场检查和研究情况看,我国大型原油储罐区的安全状态和防护能力不尽完善,火灾风险较高。笔者结合近些年的现场检查及研究工作,分析我国大型原油储罐目前存在的火灾风险,提出 相似文献
7.
依据美国环保署颁布的储罐VOCs排放量核算公式,从环境参数、原油参数和储罐结构参数3个方面对外浮顶储罐VOCs排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了边缘密封排放挂壁排放、浮盘附件排放和浮盘着陆期间排放等几个相关排放核算数学公式。结果表明:环境风速增大,环境温度升高或太阳辐射强度提高均导致排放量增大;原油温度升高或原油周转量增加也导致排放量增加;储罐直径增加,罐漆颜色浅,或者罐壁锈蚀情况好会降低VOCs排放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原油储罐腐蚀因素的分析,探讨了孤东一号联原油处理罐的腐蚀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介质因素腐蚀、焊缝腐蚀、冲刷磨损、自然外腐蚀是造成孤东一号联原油储罐腐蚀严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原油储罐雷击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晓东 《安全.健康和环境》2008,8(5):14-16
介绍了雷电形成、分类和各种危害,分析了目前原油储罐在防雷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非金属原油罐、金属原油罐和浮顶原油罐预防雷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原油储罐腐蚀因素的分析,探讨了孤东一号联原油储罐的腐蚀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介质因素腐蚀、焊缝腐蚀、冲刷磨损、自然外腐蚀是造成孤东一号联原油储罐腐蚀严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对比研究国内外储罐检验标准,为减少全面检查检验员的主观差异,按照失效后果的严重性,探讨了储罐全面检查的具体内容,将全面检查分为基础与罐底、罐壁和罐顶三大部分,进一步完善储罐的完整性管理。 相似文献
12.
13.
阐述了以计算流体力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油罐火灾模拟理论模型。应用CFX软件对某油库的大型油罐罐区进行火灾模拟,研究了火的发生、发展、烟气的蔓延以及火灾对周围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16.
周芹 《安全.健康和环境》2014,(5):23-25
通过查找某石化企业化验室因通风不良、整体布局不合理、设施配置不完善以及职业健康管理力度、深度不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确保化验室分析人员身心健康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县级环境监测站要遵循“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必须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指导方针,认清现状、分析问题、找准定位,以保证环境监测站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运用ADMS模型,对2万m3原油储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有毒有害气体及燃烧次生污染物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其产生的废气污染物对环境影响较大;在火灾持续6h的情况下,产生的主要废气污染物在距离事故中心120m范围内的人员将有半数死亡;距120~240m范围内造成组织缺氧;距240~4725m人员不会有生命危险;距离4725m范围内污染物的浓度超出车间最高允许浓度要求。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风险管理措施,为今后类似事故环境影响评价作借鉴,为环保部门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吴泽球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5)
因保护臭氧层、应对地球变暖、节能减排和节约,应该回收制冷剂.据文献和实际调查目前制冷剂的回收工作仅汽车领域处于起步状态.大中型和非封闭型制冷设备的制冷剂回收技术和设备已经成熟,应加强管理和控制,做好制冷剂的回收工作;冰箱冷柜类全封闭制冷设备则还没有回收制冷剂的成熟技术,该领域应加强回收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发投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