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实验分析辽河新民段水质 COD物质形态分布特征 ,为治理辽河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辽河泥沙对COD测定值的影响及取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辽河泥沙含量对 COD测定值的影响 ,提出科学合理的取样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辽河保护区辽河干流河岸带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土壤性质,文章研究了辽河干流23个样地土壤养分特征及土壤酶活性特征,并分别进行了河岸带土壤微生物和植被与酶活性、土壤养分与酶活性、土壤重金属与酶活性及土壤酶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辽河干流河岸带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及各种酶活性均呈波动性变化,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酶活性受土地利用类型、植被恢复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辽河干流河岸带土壤酸性磷酸酶与植被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养分速效氮和速效钾分别对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酶活性受重金属影响较大,抑制和促进作用均存在,其中镉对酶的抑制性最明显。  相似文献   

4.
对重铬酸钾比色法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方法进行了验证性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检出限为6mg/L,化学需氧量浓度低于24mg/L时,测定误差比较大。运用过程表明,该方法具有简单、稳定、快速、成本低廉、监测仪器便于携带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大辽河口及邻近海域BOD5与COD分布现状和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5年5、6、7和9月对营口大辽河口及其河口邻近海域的环境状况进行了监测调查,并就该海域的BOD5、COD数值和DO的含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中BOD5监测数值范围为2.66~8.76 mg/L,邻近海域监测数值的范围为0.55~6.80 mg/L,而河中COD的数值与邻近海域的数值差别不大,水期的不同BOD5和COD的人海量也不同,相同数值BOD5对河中DO的影响明显,对海域DO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环境水样中化学需氧量测定的标准法及其改进方法、光度法,电化学法、流动注射分析法.并详细叙述了快速测定COD的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辽河保护区自2010年划定后,其治理与保护由过去的多龙治水、分段管理、条块分割开始向统筹规划、集中治理、全面保护转变。通过对2006—2019年辽河干流8个断面水质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辽河保护区划定前后水质与主要污染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保护区划定后辽河干流水质大幅好转,全面消除了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劣Ⅴ类水质,水体化学需氧量(COD)与氨氮浓度明显下降,虽在2018年有所波动,但整体维持在Ⅲ类~Ⅳ类水质;空间分布上,保护区上游(铁岭段)水质最差,中游(沈阳段)略好,下游(鞍山及盘锦段)较差,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浓度从上游到下游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保护区水污染治理及水环境管理“三大工程”“三大战役”的有效实施对水质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游的农业面源污染以及下游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入是造成保护区水质及污染物空间分布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研究降低样品取样量和减少试剂用量,对重铬酸盐法测定水质COD过程中的相关指标是否存在影响,以及水样中的残渣含量和样品浊度与COD测定结果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证明,当取样量为10.0 mL、试剂用量减半后,其COD测定值、空白试验值和标定物质用量均与标准方法中取样量为20.0 mL时没有差异,精密度和准确度也能满足相应的质控要求.COD测定结果与水样的残渣含量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仅与样品的性质和种类有关;浊度高的水样,COD值也高,浊度低的水样,COD值也较低,2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提供的调节服务之一,在维持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辽河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开展土壤保持功能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8年辽河保护区土壤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土壤侵蚀量呈降低趋势,土壤侵蚀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河流两侧及下段;土壤保持功能不断增强,土壤保持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在河流上段和中段;土壤保持功能表现出随降水量、高程增加先减少后增加,随坡度和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林地—耕地—草地—灌木林梯度上呈递减趋势;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辽河保护区土壤保持格局的主导因素;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降水量为657~735 mm,坡度为35°~68°,高程为-73~-26 m,植被覆盖度为0~0.3时,土壤保持能力最低,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土壤保持能力变化的解释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前人类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甲烷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其引起气候变化的作用不容小觑。污水处理甲烷排放是全球重要的甲烷排放源,并且增长快、减排潜力较大。生活污水中BOD含量是甲烷排放量核算中重要的活动水平数据,而我国又缺乏BOD统计量,需要尽快形成BOD/COD地方特征值以便更加准确地估算生活污水甲烷排放量,并为各省市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本文通过天津市2012-2015年污水处理厂BOD/COD实测数据估算得出各年度天津市系统处理与排入环境污水的BOD/COD特征值,据此估算各年生活污水甲烷排放量。最终,结合估算结果提出污水处理部门温室气体减排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曝气生物滤池中COD去除影响因素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为研究对象,对COD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对COD去除效果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在进水COD质量浓度均值为68.3mgL时,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均值为26.1 mg/L,去除率为61.8%,去除效果稳定.不同操作条件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为:曝气生物滤池只需较低的曝气量,在V(气):V(水)=5:1的情况下即可获得对有机物较高的去除效率;曝气生物滤池时有机物的降解主要发生在进水端0~60cm范围内;水力负荷在0.5~1.5 m3/(m2·h)的变化范围内.反应器对有机物去除能力基本不受影响;水力负荷和进水COD等2种途径带来的COD容积负荷变化对其去除率没有明显的区别,并且有很强的抗冲击负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絮凝沉淀法处理生活污水中的COD,考察了复合絮凝剂APAC中铝与凹凸棒质量配比、盐基度、污水pH值及复合絮凝剂投加量对除COD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将盐基度为80%的APAC絮凝剂配成2g/L的液体,在m(铝):m(凹凸棒)为2:1、投加量为8 mL~10 mL、污水pH值为4~12的优化条件下,对实际生活污水中COD的去除率高于60%,出水中COD含量低于140 mg/L。同时比较了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复合絮凝剂与PAC絮凝剂对实际污水的去除COD效果,结果表明,APAC的净水效果明显优于PAC。  相似文献   

13.
对大凌河锦州段近年COD状况进行监测可见,大凌河枯水期水质污染严重.指出了对大凌河的水质治理,仍是“九五”期间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使用XH 90 0 1型COD快速测定仪测定COD的实验方法 ,通过t检验、F检验判明了仪器法无显著性差异。与国家标准一重铬酸钾法相比 ,仪器法简便快速 ,适合样品量少、均匀、COD值大于 60mg/L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啤酒行业是典型的以有机污染为主的食品加工业 ,废水中 COD含量较高 ,且其中悬浮性有机物质分布较不均匀 ,从而导致在同一时刻、不同点位采样而测定结果相差甚远的现象 ,本文通过采样点位优化实验确定具有空间代表性的采样点位 ,保证监测结果的真实、客观  相似文献   

16.
渤海COD入海通量估算及其分配容量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系统分析环渤海地区各种污染源的基础上,估算了1979~2005年渤海COD的入海通量,并基于宏观环境-经济分配容量模型,对渤海COD的环境容量进行了优化分配.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渤海COD入海通量总体上"M"形变化趋势,年均入海通量180.4万t/a.渤海COD排海总量主要来源于以入海河流为主的陆源排放,高达72.3%;环渤海13个城市中,营口排放所占比例最大高达13.6%,沧州仅为2.5%.在一类水质标准条件下,2005、2010年13城市COD排放均需不同程度的削减,平均削减15.7%和38.3%;在二类水质标准条件下,除2010年潍坊和滨州2市需削减外,其他城市COD排放均满足海洋环境容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选取淮河流域临沂市4个出境监测断面2014年1~11月,每月上下旬各一次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的分析,利用每个监测断面21对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的监测结果,分析了临沂境内4个出境断面两个水质参数的相关关系,给出各断面二者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并 F检验,得出不同断面二者的相关性及因水质不同相关性的差异。通过分析同一样品的二者的监测结果的相关性,相互佐证,从多角度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提出二者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实际使用的建议,以期引起从事水环境监测分析、监测评价和监测管理等相关人员重视。  相似文献   

18.
酵母废水TOC与COD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酵母废水生化进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COD与TOC监测数据的相关性研究,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COD=3.865TOC+1248.40(进水),COD=2.667TOC+449.66(出水),以及理论值范围方程,为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TOC监测代替COD监测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