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入湖河流尤其是城市河流是滇池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文章以滇池流域典型的入湖城市河流——采莲河为例,考查了综合治理工程对于典型城市河流水质生态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治理工程之后,采莲河的水生态状况得到了明显地改善,其中浮游动物共检测到91种,平均密度为812.29 ind/L,平均生物量为821μg/L,枝角类轮虫原生动物桡足类;底栖动物共监测到14种,平均密度为1 008.7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3.40 g/m2,寡毛类水生昆虫类软体类其他;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根据水生态多样性指数分析和浮游底栖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的变化分析,表明采莲河水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且季节性变化趋势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江苏海涂(夏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征,于2014年8月对江苏海涂进行浮游植物现场采样调查。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73种,平均密度8.44×106 ind./m3,其中硅藻68种,为主要优势类群,平均密度5.65×106 ind./m3; 甲藻4种,平均密度4.75×104 ind./m3; 金藻与绿藻各1种,平均密度分别为92.36 ind./m3和51.31 ind./m3。按优势度高低,优势种分别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Y=0.48)、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Y=0.10)和蛇目圆筛藻(Coscinodiscus argus)(Y=0.02),平均密度分别为3.23×106 ind./m3、1.44×106 ind./m3和1.28×105 ind./m3。平均多样性指数1.48。浮游植物种数与密度总体沿岸高于近岸,南部高于北部,辐射沙脊群平均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长江口北部、废黄河三角洲和海州湾。随着入海营养物质的不断增加,海涂浮游植物群落种类数减少,多样性降低,优势种单一化,中肋骨条藻、短角弯角藻等小型赤潮种成为主要优势种。赤潮优势种密度的空间分布显示赤潮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长江口北部、辐射沙脊群南部、射阳河口、中山河口与灌河口,江苏海涂赤潮风险总体南部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3.
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5年3月和7月对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春夏季两次调查共获底栖生物75种,环节动物种类数最多;平均生物量为42.13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28.50 ind/m2.采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分析大型底栖生物群落,春夏季均划分出三个大型底栖生物群落,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认为个别生物群落可能处于中度扰动状态.不同季节相比较,大型底栖生物数量差别明显,春季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均高于夏季.春夏季生物群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春季生物多样性好于夏季.  相似文献   

4.
于2007年7月下旬在辽东湾进行了29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79种;其中包括多毛类18科24种,甲壳动物15科19种,软体动物13科24种,棘皮动物4科6种,其他类群5种.整个调查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现象不明显,优势度指数大于1%的物种仅有5种,分别为光滑河篮蛤、日本倍棘蛇尾、日本浪漂水虱、纽虫和西格织纹螺.调查区内底栖动物种类数、栖息密度以及生物量的高值区与低值区呈斑块状互相嵌套.大型底柄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68.28 m-2,平均生物量为22.75 g/m2;其中软体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30.52 m-2,生物量为6.92 g/m2;多毛类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4.48m-2,生物量为4.15g/m2;甲壳类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2.76 m-2,生物量为1.86g/m2;棘皮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6.38 m-2,生物量为8.64 g/m2.1959年渤海各分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牛物量为10.29~12.83 g/m2.与其相比,除莱州湾外,目前各分区的平均生物量(16.45~22.75 g/m2)均显著升高,变化幅度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南湾水库底栖动物现状,于2015~2016年对该水库按季节进行了周年调查。调查中共检出20种(水生昆虫12种,寡毛类7种,其他类群1种),全年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德永摇蚊和前突摇蚊。经MRPP检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季节差异,春季显著不同于夏秋冬季,且夏秋冬季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1.43 ind./m2和0.503 4 g/m2,寡毛类对密度的贡献比为75.20%,水生昆虫对生物量的贡献比为80.65%。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差异显著,Shannon-wiener指数春季冬季夏季秋季。群落状态指数(Integral Index of Communities State,IICS)季节差异显著,南湾水库水生态状况春冬季要好于夏秋季。底栖动物现存量处于较低水平可能与该水库季节性水温分层现象突出以及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有关。结合水质理化指标,该水库采用IICS指数对水生态状态进行定量评估较为适宜。根据IICS指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水温的升高,藻类的过度旺盛生长对底栖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水体交换率较低且存在较长时间温跃层的水库。  相似文献   

6.
于2014年6月(夏季),9月(秋季)及12月(冬季)对福州市内河跃进河(行政中心段)水体进行了水质理化指标测定及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4门132种,浮游植物密度平均为208 826 ind./L,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为3.500 3 mg/L.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Margalef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动范围分别为1.94~4.17、0.59~ 0.92、3.53 ~6.66和0.38~0.81.总体评价跃进河(行政中心段)的水体为劣V类,水体营养化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7.
2005~2006年对蓄水初期的大房郢水库浮游生物进行了调查,初步鉴定结果:浮游植物8门65属103种,以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为主,两年期间月平均细胞密度为302.11×104ind/L和633.04×104ind/L,生物量分别为2.2683mg/L和3.4533mg/L;浮游动物88种,两年月平均数量分别为18100ind/L和18891 ind/L,生物量分别为1.817mg/L和1.2183mg/L。按马加利夫多样性指数法判定,大房郢水库水质处于寡污型与β-中污型阶段,水质达到Ⅱ~Ⅲ类水标准。并提出了利用生物操纵技术等方法改善大房郢水库水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酯薄膜,载玻片,PFU(聚氨酯薄膜塑料块)和PVC(聚氯乙烯网孔板)4种人工基质,对东北某河流B水节霉高发区的微生物生长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 对各人工基质上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 结果表明:河流B水节霉高发期高发区各采样点生物量随时间呈逐渐增加趋势;河流B和纳污河C交汇点上游100 m处(4#采样点)及河流B水节霉发生地蓄水大坝左侧(1#采样点)PVC上生物量分别为231和186 g/m2,明显高于蓄水大坝中间和右侧(2#和3#采样点,分别为94和117 g/m2),生物量的变化跟水质污染状况有关,污染严重的采样点生物量较高;污染源附近暗口(6#采样点)和暗井(5#采样点)聚酯薄膜上的生物量分别为331和242 g/m2,高于总汇入口处(7#采样点,142 g/m2);总汇入口处不同基质上生物量有所差别,其中PFU和载玻片上生物量较高(分别为622和471 g/m2),远大于聚酯薄膜(142 g/m2),可能与基质表面粗糙程度和流水冲刷有关.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近岸海域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8年4月下旬在渤海湾近岸海域进行了21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99种,其中包括多毛类24科45种,软体动物15科19种,棘皮动物3科3种,甲壳动物18科25种,其他类群7种. 调查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现象不明显,优势度指数大于1%的物种仅有7种,分别为黄海埃刺梳鳞虫、深钩毛虫、不倒翁虫、豆形胡桃蛤、长尾虫、绒毛细足蟹和纽虫. 调查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总栖息密度平均值为228.81 m-2,总生物量平均值为36.03  g/m2,其中多毛类的平均栖息密度为71.43 m-2,生物量为2.95  g/m2;软体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76.19 m-2,生物量为8.28  g/m2;棘皮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6.90 m-2,生物量为16.69  g/m2;甲壳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53.10 m-2,生物量为4.53  g/m2. 调查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4.18,平均值为2.99;丰富度指数为0~2.97,平均值为1.71;均匀度指数为0.51~1.00,平均值为0.84. 与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的渤海底栖生物调查结果比较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显著升高,群落结构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0.
大水面放养凤眼莲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研究在太湖竺山湖进行200 hm2的水面放养凤眼莲后对底栖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软体动物(主要是铜锈环棱螺)的平均密度从远离到种养区内分别为276.67、371.11和440.00 ind/m2,生物量从远离到种养区内分别为373.15、486.57和672.54 g/m2;表现为种养区内要高于种养区外围;种养区内寡毛类(主要是霍甫水丝蚓)和摇蚊幼虫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表现为种养区内远种养区近种养区.在8~9月间3种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密度和生物量都表现为快速增加、但在10月为快速下降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在9~10月大量蓝藻开始死亡,蓝藻在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并释放出大量的N、P营养盐,提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导致底栖动物死亡.利用Shannon-Weaver和Simpson指数来评价底栖环境,表明水体处于中-重度污染状态.因此,短期内(6个月左右的放养时间)的大水面、高密度的凤眼莲的种植模式尚未表现出对底栖生境及底栖生物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12年7月下旬对环罗源湾主要河流入海口处9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组成、密度、生物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调查,并与水质理化参数相结合分析了各采样点的水质情况。结果表明:9个采样点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47属116种;浮游植物的密度范围在466.27~40546.00+/L之间,生物量在0.0005—0.4634mg/L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波动范围为2.50~4.65,物种均匀度指数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52~0.97;研究区域的水质居于Ⅱ~Ⅴ类,其水质营养等级情况为贫营养至中营养。  相似文献   

12.
一体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一体化生物生物滤池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考察了水里停留时间(HRT)、COD容积负荷、填料高度、曝气强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流量为85 l/h、容积负荷在1.0kgCOD/(m^3·d)-1.5kgCOD/(m^3·d)、曝气强度在0.4—0.6L/(m^2·s)之间时滤池水中COD和SS的去除率为90%和85%左右、氨氮的去除率为61.7%。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湿地水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9年5月、8月和11月调查了黄河三角洲河流、水库、养殖池塘等水域14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时空差异,并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环境进行了评价。共采集底栖动物35种,隶属4门8纲25科31属,其中环节动物11种、软体动物7种、节肢动物16种和脊索动物1种;物种数均较少,3/4次少于3种,且近1/3次未采集到底栖动物,优势种及物种数均随季节波动而变化;栖息密度为0~22 000个/m2,平均为1 111个/m2;生物量为0~146 g/m2,平均为12.30 g/m2。结果表明,Shannon-Wiener指数均较低,仅9号站在8月>3(3.15),2/42次为2~3、8/42次为1~2、14/42次为0~1、5/42为0,且12/42次未采集到底栖动物,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水域底栖动物群落比较脆弱,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  相似文献   

14.
提出能计算平均年和典型年生态基流量的基于CAWDU(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的代表年法(简称IGAWDU法),建立了相应的公式,应用于滦河中游典型河段。通过天然径流量趋势分析,确定自然与人为干扰的转折点,选取用于生态基流量计算的数据。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逆月最小生态径流法(M—MMER法)和IGAWDU法与Tennant法的差异度。结果表明:(1)基于IGAWDU法的多年平均生态基流量为1.412亿m^3,丰、平、枯水年的年生态基流量分别为2.977亿m^3,1.736亿m^3,0.834亿m^3,占年均天然径流量32.4%,18.9%,9.1%,丰、平水年可满足维持生态系统所需基本水量;(2)M—MMER法与Tennant法的差异性较大。基于GAWDU的平均年法与Tennant法差异性不显著;(3)基于IGAWDU法的生态基流量略高于Tennant法,更利于河道生态系统健康发展,适于滦河流域生态基流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15.
海南省麒麟菜自然保护区麒麟菜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对海南省麒麟菜保护区内野生麒麟菜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麒麟菜自然保护区有琼枝和耳突卡帕藻2种麒麟菜,优势种为琼枝。保护区内麒麟菜分布面积约为19.40 km2,平均覆盖度为0.54%,平均生物量为7.30 g/m2。其中文昌海域约为14.35 km2,平均覆盖度为0.55%,平均生物量为7.85 g/m2;琼海海域约为5.05 km2,平均覆盖度为0.49%,平均生物量为5.78 g/m2。伴生生物有33科50种,其中多毛类有9科14种,软体动物有14科17种,甲壳类9科18种以及棘皮动物1科1种,平均生物量为6.38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72.72个/m2。优势种为斑纹围沙蚕、地中海巨亮钩虾、雷氏藻钩虾和四肢舟钩虾。受草食性动物、渔业活动、陆源污染和海洋工程影响海南省麒麟菜保护区麒麟菜大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天津市中心城区北塘排污河恶臭污染特征,沿北塘排污河布设5个采样点位,分别在夏、秋、冬三季进行了系统采样.北塘排污河夏、秋、冬三季总检出浓度为23.842 5 mg/m^3,夏季(9.273 1mg/m^3)>冬季(8.388 4 mg/m^3)>秋季(6.181 0 mg/m^3),靖江桥和兵营桥两个点位受赵沽里泵站出水水质的影响较大,对周围的恶臭污染程度更为严重.北塘排污河污染物质总检出浓度组成特征:无机气体>含氧烃>烷烃>芳香烃>卤代烃>烯烃>硫化物,共检出物质67种,检出率大于70%的污染物共30种,广泛存在的物质为11种,主要恶臭污染物为少量的含氧烃、无机气体和硫化物,乙醛、丙酮、硫化氢和甲硫醇为北塘排污河主要恶臭污染物.  相似文献   

17.
崇明东滩底栖动物群落与潮滩高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滩低潮滩以软体动物中的麂眼螺、泥螺等占优势;中潮滩以软体动物的麂眼螺、霍甫水丝蚓、彩虹明樱蛤及双翅目幼虫为优势;高潮滩的优势种为绯拟沼螺、双翅目幼虫以及一些大型蟹类如无齿相手蟹和天津厚蟹等。在生物量方面,中潮滩的底栖动物生物量最高为139.8g/m^2,其次为高潮滩,其生物量为109.7g/m^2,生物量最低的为低潮滩,仅有61.77g/m^2,平均生物量排序为中潮滩〉高潮滩〉低潮滩。在多样性方面,3个潮带也以中潮滩最高,其次是高潮滩和低潮滩。底栖动物的这种分带情况与3个潮带特有生境密切相关,沿高程梯度,底栖动物群落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生态系列格局。低潮滩代表了潮滩湿地演替的初级阶段。中潮滩底栖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都较高,此带代表了潮滩湿地演替的较高阶段。高潮滩显示了向陆生群落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巢湖富营养化对轮虫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02年8月至2003年7月对富营养化的巢湖轮虫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巢湖轮虫有48种,轮虫密度为520ind./L,生物量为0.4778mg/L;夏季种类最多,春冬季次之,秋季最少。春、夏季密度较高,生物量春季最高,冬季次之,秋季最低。西区密度是东区的5.2倍,生物量是东区的10.1倍;自东向西,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深,轮虫种类逐渐增多,其现存量与富营养化水平密切相关。该研究将为巢湖水域的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2001-2005年大庆水库的底栖动物进行了生态调查.共观察到4科7属底栖动物,其中:软体动物为1科1属,环节动物为1科2属,水生昆虫为1科3属,甲壳动物为1科1属;底栖动物的密度变化范围为96~880个/平方米;优势种属是前突摇蚊属(Procladicus)和摇蚊属(Chironomus).运用生物学污染指数(BPI-Biology Pollution Index)来评价大庆水库水质,评价结果表明:BPI指数变化范围为0.73~0.82,水质属于β中污染水体,五年之间的水污染程度变化不明显,而且水质逐年有略微好转的倾向;平水期的水质略好于丰水期的水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在白洋淀台田和沼泽中各选择6个样区,统计分析了2种生境芦苇地上生物量;运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芦苇生长季(4~9月)平均水深、土壤/底泥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等对两类生境中芦苇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台田、沼泽中芦苇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 408.2±527.5 gDW/m2、72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