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了确认博斯腾湖2018年水质变化情况,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区内3个监测站对博斯腾湖开展了本次水质验证监测工作。监测评价结果显示博斯腾湖的水质仍然保持在Ⅳ类轻度污染水平,主要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浓度仍然大于20 mg/L,博斯腾湖水质未得到改善。本次验证监测中各测站均较吻合指标有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矿化度。针对此次水质验证监测活动,提出了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博斯腾湖流域自然生态保护座谈会于1999年6月24~28日在库尔勒市召开。座谈会由新疆旭日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阿克苏市环保局和伊宁市环保局联合举办,全疆16个环保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它滋润了巴州的广袤大地,是巴州各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多和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加大,一些急功近利之徒不顾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加大了对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导致博湖水土和绿化植被恶化。此次座谈会旨在保护母亲湖,提高博斯腾湖流域自然生态保护决策水平。座谈会以宣传教育方…  相似文献   

3.
基于博斯腾湖大湖区内17个采样点位2016—2020年监测数据,分析“十三五”期间博斯腾湖水质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十三五”期间,17个监测点位中除博斯腾湖14#点位由Ⅲ类上升为Ⅱ类水质,其余点位均在Ⅲ~Ⅳ类水质间波动,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结合5 a地方政府采取的综合污染防治措施,分析了水质变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便更好地推进博斯腾湖水污染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黄河上游(甘肃段)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黄河上游甘肃段地区流域水污染和生态破坏现状,并分析了造成流域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提出了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监测结果为基础,总结归纳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和主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好转,2020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比"十二五"末期上升5.8个百分点;地表水总体水质由轻度污染转为良好,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17.4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比例下降9.0个百分点;酸雨污染程度减轻,海洋等环境要素质量稳中向好。但与此同时,后续改善难度加大,全国仍有40%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超标,4.8%的国土面积发生酸雨,辽河和海河流域仍是轻度污染,部分河流污染较重,地下水以IV类水质为主,农村饮用水源地和地表水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近三分之一国土面积县域生态质量为较差和差。总体来看,当前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和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还有较大差距。逐年上升的能源消费总量和不断增长的汽车保有量,增加了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为精准治理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基于SWAT模型,运用本地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和2000—2019年流域水文、水质数据,开展湘江永州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模拟。结果表明:湘江永州流域建立的SWAT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流域2005—2019年的总氮月均污染负荷为383.40~17 998.70 t/m;总磷月均污染负荷为64.62~567.86 t/m,总氮和总磷各月污染负荷均与各月降雨量呈显著相关关系;农田和林地是本流域总氮、总磷污染负荷总量最大的2种用地类型,但两者之间单位面积输出的污染负荷强度却相反,林地对流域水污染防控具有正面效应,农田种植面源污染是非点源氮磷污染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选取大河和巴关河流域2018—2022年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单因子评价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流域水质状况、变化趋势及主要污染物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2年,大河流域水质未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流域整体综合污染指数超过了1,为重污染,下游污染程度较重;营养指标和有机污染物指标存在显著正相关。巴关河流域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流域整体综合污染指数未超过1,为中污染,上游污染程度较重;营养指标、有机污染物指标和重金属指标等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巴关河流域水质总体优于大河流域。TP、NH3-N、CODMn、CODCr和BOD5是影响大河流域和巴关河流域水质的主要因子,均属于有机型及富营养化污染指标,主要来自生活源和农业源。建议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开展系统性小流域污染溯源,分河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小流域水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近年来中国地表水高锰酸盐指数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2008—2013年全国地表水338个可比国控断面监测数据,从时间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污染较轻和较重断面变化情况及污染变化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年际变化看,全国地表水高锰酸盐指数污染总体呈减轻趋势,平均浓度下降32.2%,劣Ⅴ类断面比例下降5.0个百分点;2从流域分布看,辽河、黄河和海河流域高锰酸盐指数污染程度明显减轻,其他流域较为稳定,海河流域高锰酸盐指数污染一直较重,黄河、松花江、淮河和辽河流域次之,其他流域污染较轻;3污染严重断面由22个降至5个,污染较轻断面稳定在242~248个;4COD排放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表水高锰酸盐指数污染的减轻,但个别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纳污量仍较高是流域污染较重的重要原因,污染严重断面主要分布在海河流域,这与其COD接纳量较高、水资源总量较少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博斯腾湖矿化度现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博斯腾湖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近40多年来,博斯腾湖矿化度年际变化经历了好→中→差→中的过程。本文在对博斯腾湖矿化度历史变化和博斯腾湖各区域矿化度分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客观的分析了博斯腾湖矿化度的成因。通过对多年数据的分析,建立了矿化度与水位的定量关系模型,并就如何控制博斯腾湖矿化度提出了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中,防范由此导致的饮用水水源富营养化现象,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科学问题。以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流域十堰段为例,基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区的识别,通过情景分析探讨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方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结果表明:将农业面源污染极高风险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氮、磷流失削减率可分别达35.9%和26.33%,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生态系统连通性,且人口生态压力指数较小(0.23),可统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研究结果有望为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的丘陵山区提供一种红线优化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1998年度环境质量状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我国1998年度的环境空气质量,酸雨,主要流域水质,近岸域海水水质,地下水水位与水质,城市声环境、射环境质量,典型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进行了综述了与分析,指出了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城市空气污染,地面水体污染和城市噪声污染。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态系统健康结构和功能指标建立了由物理化学指标体系、生态指标体系2个二级指标体系组成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将多级灰关联理论引入系统综合评价之中,采用多级灰关联评价方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方法相结合,对博斯腾湖自2001年以来水生态健康变化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自2001年以来博斯腾湖的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总体情况为中等,自2007年以来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呈一定的下降趋势,并找出了导致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王斌 《干旱环境监测》2005,19(4):243-245
随着地膜在农村的广泛使用,在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污染,这种“白色污染”逐年加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在对库尔勒市农村“白色污染”开展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农村“白色污染”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十四五”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部分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酸雨pH变化幅度较小,但酸雨量减少,酸雨污染减轻;地表水水质明显好转,Ⅰ~Ⅲ类水质比例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劣Ⅴ类水质比例呈下降趋势,成都市级、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交通道路声环境质量均比较稳定;生态质量为良,农村环境质量、辐射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空气中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仍较重,部分地表水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未全部达标,交通噪声与生活噪声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等问题,给“十四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5.
针对黑龙江省水资源生态环境现状,构建以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为子系统的水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粒子群算法(PSO)优化投影寻踪评价模型(PPE),对黑龙江省水资源生态安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2003—2016年水资源生态安全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水资源污染指数和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等指标状态的极大改善,使得2009、2013年水资源生态安全程度分别较前一年增加67.16%和98.76%。2003—2016年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发展波动较大,前者略有降低,后者上升,社会经济系统(权重为0.426 5)发展最为迅速且对水资源生态安全影响最显著。对水资源生态安全影响最显著的指标有人均湿地面积、农业万元产值耗水量、水资源污染指数、工业用水比例、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该评价结果可为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认识天津近岸海域水质主要污染指标及污染物随年份的演变规律,根据1996年—2007年天津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对天津近岸海域水污染状况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天津近岸海域水质总体呈恶化趋势,劣Ⅳ类海域面积比例呈增加趋势,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提出,应确立治海先治陆的思想理念,建立陆源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海上作业的管理,加强保护开发海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从污染控制管理发展为生态环境综合管理的情况下,厘清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并加以完善十分必要。通过对中国环境监测和管理发展的梳理得出,中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在生态环境、污染和损害等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研究国内外环境监测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发现,中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在河口区域、生态恢复力、风险源、灾害、海域使用影响、湿地损害、生物入侵、环境风险源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面也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8.
随着遥感数据源的不断丰富,遥感技术不断提高,可以解决越来越多的水环境问题。指出了当前水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主要需求,结合目前遥感技术的发展,对国内外的水环境遥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湖泊富营养化监测与评估、核电站温排水遥感监测及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为案例,具体阐述遥感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成效。未来水生态环境管理发展趋势将以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并重发展。基于此趋势,提出遥感在水生态修复的应用潜力,利于更多地方部门积极有效应用遥感技术,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光谱遥感以"图谱合一"等特点在生物多样性监测、土壤退化、植被重金属污染监测、生物量估算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通过长时间序列高光谱反演数据NDVI和NPP,较好的反映了"十一五"期间新疆生态环境V字型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5年新疆生态环境变化状况。高光谱数据反演技术是开展生态环境宏观监测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