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中氮、磷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周丛藻类系统对受污染景观河道水体氮、磷污染物处理效果,以及最佳污染物去除浓度,通过设置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并模拟藻类自然生长条件,于2006年夏秋之季,对该周丛藻类系统的水质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对于标准培养液条件下20%的平均去除率,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中TN、NH4 -N去除率分别可达30%和50%以上,其中TP平均去除率则相对较低(<10%);②系统最大氮污染物去除率(TN>65%,NH4 -N>80%)出现在进水TN浓度约11.0mg·L-1条件下,而TP去除率则随进水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③试验期间,系统中周丛藻类生物量增加54%,Chl-a浓度增加58.2%,同时藻类群落由试验初期的颗粒态硅藻、绿藻为主,演替为以丝状和颗粒状蓝、绿藻为主.  相似文献   

2.
3种景观植物对城市河道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美人蕉、绿萝、马丽安3种景观植物为试材,制成生态浮床,研究3种植物以及无植物浮床对城市污染水体中氮、磷的净化效果,试验共持续46 d. 结果表明:3种植物在污染水体中能保持较强的生命力,试验结束时,其株高、根长及生物量均有显著增加,增长率表现为美人蕉>马丽安>绿萝;美人蕉、绿萝、马丽安对水体中TN的去除率分别为93.95%,90.25%和92.60%,远高于对照组的去除率(60.44%);3种植物对水体中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98.06%,95.07%和97.61%,其中美人蕉、绿萝组NH4+-N的主要去除途径为硝化反应,马丽安组NH4+-N去除主要是通过氨挥发以及硝化反应等,而对照组NH4+-N去除率(81.62%)较高的主要原因为氨的挥发;美人蕉、绿萝组ρ(NO3--N)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马丽安和对照组ρ(NO3--N)增幅不大,各试验组ρ(NO3--N)变化与水体硝化、反硝化反应以及植物吸收有关;3种植物对水体中TP和CODMn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去除率显著大于对照组. 试验表明, 3种植物对污染水体均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和一定的景观价值,可作为城市河道污染水体治理的优良物种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GFH用于提高再生水回用景观水水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娜  杨建  赵璇  成徐州  常江  甘一萍 《环境科学》2010,31(10):2354-2359
研究了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过程中,GFH(granulated ferric hydroxide)对磷、DOM和氮等污染物的吸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GFH对磷的去除效果最显著,TP浓度为0.059~0.725mg/L、PO34--P浓度为0.004~0.684mg/L的进水,GFH出水能够实现TP0.05mg/L(去除率91.1%)、PO43--P0.023mg/L(去除率95.4%);GFH优先去除DOM中大分子的腐殖酸,实现对DOM28.5%的去除率,同时提高DOM的芳香性;由于GFH和臭氧的强氧化性,再生水中NH4+-N和NO2--N可发生硝化反应,NH4+-N平均去除率达37.3%,NO2--N平均去除率达59%.  相似文献   

4.
滦河上游4种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模拟自然条件下,对水生植物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小香蒲(Typha minima)、水葱(Scirpus validus)、黄花鸢尾(Iris wilsonii)及其不同组合配置的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的各水生植物及其组合配置在总氮、硝态氮、总磷、正磷酸盐和化学耗氧量(TN、NO_3~-、TP、PO_4~(3-)、COD)上有净化效果,配置种植的净化效果优于单一种植。研究给出了各水质指标随时间变化的回归方程。千屈菜+黄花鸢尾组合50 d TN去除率和COD降低率分别为73.83%,77.4%,水质净化效果最佳;水葱+黄花鸢尾组合20 d NO_3~-去除率为89.41%;水葱+黄花鸢尾组合对总磷和PO_4~(3-)去除效果最好,50 d去除率分别达88.98%和92.39%,合理选用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水生植物及其组合配置,可用于河道水质改良。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北京市丰台区葆李沟的污染特征的诊断分析结果,设计并实施了具有针对性的生态治理模式,包括截污清淤、延长水体驻停时间、设置生态滤床、重建水生植物系统、微生物系统构建、水生动物系统构建等综合措施。在生态治理模式稳定运行后,对河道内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河道生态系统恢复状况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生态治理模式对葆李沟污染状况的改善具有明显效果,研究段内COD平均去除率为66.45%±0.11%,TP平均去除率为39.36%±0.01%,NH3-N平均去除率为36.13%±0.03%;在水生植物净化区内,3种污染物的去除贡献率与水生植物生物量及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COD与NH3-N的去除贡献率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生态治理模式的实施对河道表观特征、水文、形态、水质及物种丰度等方面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浮水植物型表面流人工湿地低温除硝氮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硝态氮(NO-3-N)为主要氮组分的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批量培养方式对比研究了5.1~11.5℃水温下浮水植物系统(水葫芦和浮萍)、泡沫板系统(无生命覆盖系统)及空白系统(无覆盖物系统)中氮的转化与去除,并探讨了浮萍系统中不同起始COD水平(28~148mg/L)下浮萍系统中污染物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溶解氧(DO)和起始碳源水平是反硝化脱氮的重要限制因子。浮萍系统、泡沫板系统和空白系统中的硝态氮去除率均达到96%以上,两种水葫芦系统相对较弱,去除率分别为66%和57%。而不同系统中有机物去除率相差不大(58%~63%)。随着起始COD浓度的上升,浮萍系统中水体缺氧状况加剧,NO-3-N去除率由21%上升到99%,TN去除率也由23%提高至90%。  相似文献   

7.
浮岛植物净化水质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人工浮岛对模拟滞流景观水体的水质改善效果,并比较了五种浮岛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结果显示,处理7d左右水体TN、NH3-N、TP和COD去除率迅速增加,透明度显著增大,延长处理时间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但植物根系分泌物会增加水体的色度.经45 d处理,鸢尾对TN、NH3-N、TP和COD等污染物的整体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生态护砌模拟河道对氮系污染物的去除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杨辉  吕锡武  吴义锋 《环境科学》2008,29(8):2172-2176
分别应用生态混凝土预制球型砌块、板状砌块及4球联体砌块构建3条中试规模的模拟河道,定量研究生态护砌河道对氮系污染物的去除特性,并与"三面光"护砌模拟河道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水力停留时间2 d时.生态混凝土预制球型砌块护砌河道对黄浦江原水中NH 4.-N、NO2-.-N、NO-3.-N、TN的去除率分别为83.6%、75.2%、37.1%、47.5%,生态混凝土预制板状砌块护砌河道为83.4%、53.0%、30.6%、40.4%.生态混凝土预制4球联体砌块护砌河道为88.1%、72.4%、33.0%、40.9%.在相同的条件下,"三面光"护砌河道对NH 4.-N、TN的去除率分别为61.1%、9.1%,而NO-2-N、NO-3-N由于受到NH 4-N转化的影响,浓度产生了累积,分别增加了7.4%、3.4%.护砌方式对水中氮系污染物的去除影响显著,生态护砌方式可在短期内有效去除水中氮系污染物,故可作为河流等地表水体水质净化与修复的重要措施.护砌结构孔隙率和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有利于生态护砌河道对氮系污染物的去除.  相似文献   

9.
低温下浮水植物型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有机氮的去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以有机氮(ORN)为主要氮组分的富营养化水体中,采用批量培养方式对比研究了水温为6.8~7.2 ℃时浮水植物系统(水葫芦和浮萍)、泡沫板系统(无生命覆盖系统)及空白系统(无覆盖物系统)中氮组分的转化与去除,并探讨了水温为9.5~13.1 ℃时水葫芦系统中不同起始ρ(CODCr) (27~148 mg/L)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系统对比试验中,水葫芦和浮萍系统ORN的去除率分别为83%和63%,总氮(TN)的去除率分别为50%和59%,高于泡沫板系统(ORN去除率为39%,TN去除率为39%)和空白系统(ORN去除率为48%,TN去除率为43%),2种植物系统中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75%和54%,与空白系统(63%)相差不大,但高于泡沫板系统(38%). 随着起始ρ(CODCr)的提高,水葫芦系统中水体缺氧状况加剧,ORN去除率由85%下降到66%,同时TN去除率由19%提高至45%.   相似文献   

10.
采用滇池入湖河道污水,对香蒲、水芹菜、大、水葱和草等5种水生植物进行了净化河道污水的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香蒲、大、水芹菜对污水中CODMn、BOD5、TP和TN均有较好的净化去除作用,去除率可达37%~52%。其中水芹菜对增加河道水中的DO含量也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河岸荆三棱带改善河水水质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1 a的时间里利用中试规模的荆三棱河岸带对受污染河水进行处理,主要考察了COD、NH+4-N、TP、浊度和水温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荆三棱带在夏、秋季改善河水水质的效果好于冬、春季.荆三棱带在夏季对COD、NH+4-N、TP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44.10%、78.66%、69.44%、99.53%,在冬季对河水水质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荆三棱带可以降低河水温度及河水早晚温差,起到改善局部水环境的作用.荆三棱带与空白带的对比表明植物对去除水中污染物、改善局部水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在河岸带生态恢复中植物的生长及其作用,在中试规模上对河岸带中的荆三棱进行了1 a研究.荆三棱在不同水深区域的生长高度与密度表明荆三棱对水深的耐受性不强,更适合于在浅水域生长.秋季收割与不收割的对比表明秋季收割有利于荆三棱第2年的生长与发芽.荆三棱生物量及其中的N、P在地上、地下的分布表明地下荆三棱的生物量比地上多大约55%,地下荆三棱生物固定的N、P总量分别大约比地上荆三棱生物固定的N、P总量多50%和126%.在河岸带通过收割荆三棱可以分别带走荆三棱所固定的全部N、P的40.5%和30.6%.地上荆三棱经过130 d的浸泡,其重量损失率有27.10%, TN、TP的损失分别为40.80%和76.80%.浸泡植物释放出的污染物基本没有积累现象.  相似文献   

13.
选用芦苇、黄花鸢尾、菖蒲、香蒲、水葱和千屈菜等六种挺水植物在室内静水条件下,研究了其对北运河下游富营养化河水中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六种植物生长良好并表现出较好的氮磷去除效果.试验结束后,六种植物生物量均增长了40%以上,植物组对氮、磷的去除率相对于空白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氨氮的去除率为93.75%~98.49%(p>0.05),对总氮的去除率为75.91%~89.42%(p<0.05),对总磷的去除率为53.12%~96.94%(p<0.05),其中黄花鸢尾和千屈菜对总氮的去除效果较好,黄花鸢尾和香蒲的对总磷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制的弱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处理含活性染料的印染废水,研究了该方法的处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弱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处理含活性染料的印染废水有良好的效果,接枝率为70%~80%的离子交换纤维处理效果最佳。离子交换纤维用量、pH、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有重要影响。初步探讨了离子交换纤维的脱色机理。  相似文献   

15.
特定岸坡生态系统去除水源中微量有机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义锋  吕锡武 《环境科学》2009,30(10):2924-2929
水源地长期污染严重,微量有机物检出率增加,水质安全性下降,以及岸坡传统硬质化护砌导致生态恶化,为此提出以新型环保材料生态混凝土构建特定岸坡生态系统改善水源水质的研究方法.中试实验结果表明,停留时间为6 d时,水中阿特拉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去除率分别为70.5%、57.7%、72.4%、62.4%和45.1%,水样有机物图谱峰数与黄浦江原水相比减少23个,峰总面积降低36.8%;相同条件下对照水库(岸坡硬质护砌),5种微量有机物的去除率仅为40.2%、42.9%、54.8%、52.0%和16.2%.以生态混凝土为载体构建的水源地特定岸坡生态系统在微生物和绿色植物等多因素协同作用下,使水中微量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对改善水源水质和生态修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生物制剂修复黑臭河涌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固定化生物催化剂(IBC)对江门市某河涌进行生物修复。结果表明:向底泥投加IBC能增加底泥中有益微生物量,优化底泥微生物群落,使河涌底泥中有机质逐渐降解;同时能抑制硫酸盐还原菌(SRB)繁殖,降低底泥中硫化物含量。试验进行4个月后,底泥有机质去除率达到54.7%63.7%,底泥中SRB数量减少了92.8%63.7%,底泥中SRB数量减少了92.8%94.5%,底泥硫化物含量降低了81.9%94.5%,底泥硫化物含量降低了81.9%87.5%,河涌黑臭现象基本消除;向上覆水体投加IBC,在IBC中微生物和多种酶的协同作用下,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快速降解,上覆水体的COD和氨氮浓度逐渐下降,试验进行4个月时,去除率分别达到20.0%87.5%,河涌黑臭现象基本消除;向上覆水体投加IBC,在IBC中微生物和多种酶的协同作用下,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快速降解,上覆水体的COD和氨氮浓度逐渐下降,试验进行4个月时,去除率分别达到20.0%35.2%和32.9%35.2%和32.9%44.1%,提高了河涌的生物自净能力。  相似文献   

17.
选取陶瓷碎片废弃物作为基质,芦苇和菖蒲作为湿地植物,构建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城市纳污河道内的污染河水进行处理。水力负荷为15cm/d,考察了在较高浓度进水(CODCr和氨氮浓度分别为40~70mg/L和10~35mg/L)和较低浓度进水(CODCr和氨氮浓度分别为15~30mg/L和0.3~3mg/L)2种工况下系统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在较高浓度进水情况下,系统对CODCr、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0.0%和42.4%;在较低浓度进水情况下,系统对CODCr、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8.5%和63.0%。陶瓷碎片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湿地基质。  相似文献   

18.
低温季节生物栅对富营养化河水净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和分析了低温季节不同工况条件下生物栅净化池对富营养化河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11月中旬到12月底期间,江南地区的气温和河道水温都较低,生物栅池中水生植物(水花生)处于休眠和枯死阶段,生物膜上微生物活性也较低,因此河水在池中的净化主要由过滤、沉淀和吸附等物化作用完成的,停留时间为10h时生物栅池对河水中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为16.7%~38.8%、30.0%~41.7%、14.1%~35.0%和15.4%~44.4%。随着气温和水温的进一步降低(A阶段到B阶段),河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率也逐渐下降(下降幅度为2%~10%),低温导致污染物沉淀和吸附速度及生物膜活性降低可能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低温季节富营养化河水的DO含量较高,温度越低,填料类型、曝气与否、植物有无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也越小。  相似文献   

19.
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处理医院综合污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工艺改造原处理工艺,处理中型医院综合污水,设计能力100 m3/d,处理效果显著且稳定达标。废水进水水质ρ(COD)为408~594 mg/L、ρ(SS)为211~280 mg/L;调试稳定后,出水水质ρ(COD)为12~40 mg/L、ρ(SS)为11~18 mg/L,COD、SS去除率分别为90.2%~97.9%、91.5%~96.1%,出水水质达山东省DB37/596-2006《医疗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0.
聂小保  张鹏 《环境工程》2007,25(3):90-91,74
采用强化混凝与活性炭联用技术对赣江微污染水源水处理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强化混凝与活性炭联用较常规工艺能减小出水浊度,显著提高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并有效控制出水余铝含量。原水CODMn为4.10~4.25mg/L左右,UV254为0.2~0.3mg/L时,中试系统出水浊度降低了12%左右,出水CODMn和UV254分别为0.5~0.7mg/L和0.015~0.025mg/L,各自去除率较传统工艺分别提高了36%和40%左右。试验出水余铝浓度均<0.2mg/L,NH3-N去除率没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