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珠江口赤湾一次双相赤潮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2年6月4日至13日在珠江口赤湾至桂山岛一带海域发生的赤潮进行跟踪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赤潮生物与各水化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次赤潮为无纹环沟藻(Gyrodimium instriat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引起的双相赤潮。赤潮期间,两种赤潮生物与pH值和溶解氧的相关性不明显;无纹环沟藻个体数量与活性硅酸盐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活性磷酸盐含量和无机氮含量之间相关关系不明显;中肋骨条藻个体数量与活性磷酸盐含量成明显负相关关系而与活性硅酸盐、无机氮含量之间相关关系不明显;富营养化是形成本次赤潮的基础,而主要赤潮生物(无纹环沟藻和中肋骨条藻)的交互演替,则与其相互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2.
海洋赤潮毒素对鱼类的毒害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介绍了上前产生鱼毒素(ichthyotoxin)的主要海洋藻类,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鱼毒素主要包括:麻痹性贝毒(PSP)、短裸甲藻毒素(BTX)、溶血性毒素(hemolytic toxin)、细胞性毒素(cytotoxin)和氨等。1997年底在南海东部海域及1998年春在珠江口和香港海域爆发的大规模赤潮即为能产生鱼毒素的球状棕囊藻(Phaeocystiscf.globosa)和米氏裸甲藻(Gym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海域污染及其研究趋势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珠江口海域陆源污染物逐年增加,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珠江口已成为我国近岸污染最严重的海域之一,污染正在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为有效开展珠江口海域综合整治,实现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从珠江口海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如何解决向海洋排污和防止海域污染的问题、该海域当前应当首先确定的环境保护科学优先研究领域和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及邻近海域环境动态与基础生物结构初探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本文着重讨论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环境状况与基础生物结构特点,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口宫养盐丰富,无机N、P和石油类超二类海水标准,其它理化因子、有机质、基础生物量及其种群结构随季节而变化;年平均叶绿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分别为4.02mg/m^3和309mg/m^2·d(以C计,下同);浮游生物以咸淡水种类为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值在丰水期和枯水期有较大差别。崖门口水域除无机N明显超标外,其余要素尚未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海域丰水期的表观耗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珠江口海域2004~2005年丰水期的3次调查资料(水温、盐度、溶解氧、pH值、叶绿素a、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研究表明,珠江口海域表观耗氧量(AOu)变化范围比较大,AOU的平均值为112μmol/L,总体上处于氧亏损状态,北部区域的AOU较大,底层高于表层,表层海水的AOU没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但底层海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明显。表层及2005年4月底层海水的AOU与海水pH值、盐度和营养盐含量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收集了1972~2009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9°25'~32°00'N、124°00'E以西)所记载的赤潮事件,基于GIS软件平台,系统分析赤潮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绘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分布图.分析表明:①近40年来,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发生多达174次,暴发面积〉1 000 km2的有25次.赤潮发生核心区集中在...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和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概述珠江口海域环境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之后,通过近10多年调查和监测的大量数据,阐述了珠江口海域的海水水质、海底沉积物及主要水生生物的质量状况和变化,进而探讨海域环境质量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建设和杜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利用和保护珠江口海域环境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精准揭示近年来珠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多氯联苯(PCBs)污染状况,于2020年在包括珠江八大口门在内的邻近海域布设27个站位采集表层海洋沉积物样品,采用同位素稀释内标HRGC/HRMS法测定包括一氯至十氯联苯的37种单体及其各氯代同系物含量,刻画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1)27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中PCBs均有检出,37种PCBs单体可充分反映样品中PCBs的污染,∑37PCBs含量为0.024~5.11ng/g,低于国内外主要近岸海域污染水平;2)主要污染集中在珠海沿岸海域和虎门出海口水域,且表现出距离岸边越近,污染浓度越高的受陆域影响空间分布特点;3)37个单体中PCB-11的检出频率和检出浓度均最高,检出浓度远高于传统关注的marker-PCBs总和,是样品中PCBs的主要污染贡献者;4)结合主成分分析及同系物组成分析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PCB污染主要来源发现,只有珠江出海口东岸沿线海域部分表层沉积物PCBs的污染可能与PCB工业商品相关,珠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PCBs可能主要来源于当地联苯胺黄颜料的生产或使用.本研究珠江邻近海...  相似文献   

10.
11.
近海赤潮发生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根据近20a来的有关资料,综述了近海赤潮发生与气象,水文,化学及生物等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赤潮发生与气象,水文,化学及生物条件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但目前这些关系的研究多数只停留在定性分析上,而定量和半定量的研究则很少,有关环境条件对赤潮发生机理的影响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1981年至2001年,深圳海域共记录发生赤潮85起,引发这些赤潮的生物种类约有36种。在这20余a间,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的演变趋势是:(1)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不断增高;(2)在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中常见种类逐渐减少,罕见种类逐渐增多;(3)在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中硅藻种类正逐渐减少,甲藻类及针胞类种类明显逐渐增多。据初步分析认为,这种演变趋势与深圳海域近20a来因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的入海污染物构成变化趋势有关,并且与全球不断演变的总趋势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水、沉积物及水生动物中氯苯类有机物的含量及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珠江口水、沉积物及水生动物体内氯苯类有机物(CBs)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该类污染物在水体多介质体系中的转移分配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1.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水中CBs的总浓度为16.44~963.20ng·L-,DCBs(二氯苯)对污染的贡献较为突出,占74.4%;表层沉积物(干重)中CBs总含量为7.83~40.09 ng·g-1,DCBs、TCBs(三氯苯)、TeCBs(四氯苯)、PeCB(五氯苯)和HCB(六氯苯)分别占总量的71.4%、11.1%、13.0%、1.2%、3.6%;水生动物中贝类的CBs平均含量是38873.0ng·g-1、鱼类为2360.3ng·g-1、虾类则为565.0ng·g-1,DCBs和TeCBs是水生动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CBs在水、沉积物及生物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富集和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探讨影响赤潮的物理因子及其预报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通过多年对广东沿海港湾赤潮发生机理的探讨 ,归纳出引发赤潮的主要物理因子 ,并深入研究潮汐变化与赤潮形成的关系。作者认为在沿海一些半封闭的海湾 ,在月赤纬偏小期间发生大潮易引发赤潮。大亚湾澳头水域 4~ 5月份大潮后多呈现不正规全日潮 ,易出现赤潮生物高峰期 ,较明显的赤潮从发生至消退的全过程往往跨越一个潮水期。根据实践经验总结 ,作者提出利用潮汐变化规律对大亚湾澳头水域 2 0 0 1年 5月份可能出现的赤潮初始阶段作尝试性预测 ,并在赤潮初始阶段通过对水域的浮游生物优势种和当地天气的变化趋势加强观测、研究 ,希望能对赤潮暴发作出较准确的预报。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沿海水域赤潮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近几年我国海域赤潮监测监视结果,针对海洋赤潮灾害频繁发生,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损失越发严重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沿海城市污染治理,防治和减轻海洋赤潮灾害的对策;加强赤潮监测,监视和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大沿海城市近岸海水富营养化的控制力度;减缓海上养殖业自身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海洋岛与王家岛周围海域赤潮生物夜光藻生态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王家岛与石城岛周围海域浮游生物和理化因子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夜光藻的生物量以夏季两岛的南部及中部为最高,影响夜光藻繁殖的各环境因子中以浮游植物、可溶性无机磷、总氮、溶氧的共同作用最为显著,Y= - 257-0 XDO+ 72-0 XN- 1336-3 XP+ 1-80 XF- 2250 。R= 0-713 ,F=3-10,统计检验,相关显著,回归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甲藻赤潮的海洋环境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有毒赤潮的“肇事者”通常是甲藻,它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危害,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甲藻赤潮的毒害主要是人食用含有毒素的贝类或鱼类后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本文就甲藻赤潮及其毒素所造成的环境公害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顾,并对甲藻赤潮的预防与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尤其是对甲藻赤潮预防与治理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作了比较的论述和分析。并对我国甲藻赤潮的研究方向与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以张松村和万顷沙十五涌的农田水渠为研究对象,根据水系分布情况设置采样点,分析N﹑P在渠系中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农田水渠水体N、P平均浓度高于附近河涌及珠江河道.两个研究区中TN、NH4+-N浓度沿着排水水流方向总体上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而NO3--N浓度逐渐增大.万顷沙十五涌农田水渠TP沿着排水水流方向逐渐减小,而张松村的变化无明显规律.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张松村农田水渠TN与NH4+-N、TP、CODcr呈显著性正相关;NH4+-N与NO3--N呈负相关;万顷沙十五涌农田水渠TN与NH4+-N、TP、NO3--N和CODcr呈显著性正相关.该研究可为珠江河口地区水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