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白领"过劳死"问题屡屡被提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保障劳动者权益?有专家认为,必须扩大职业病范围,并从法律层面明确"过劳死"的标准。将一种疾病纳入职业病目录,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需要大样本的数据支持和医学技术等多种因素,不可能一下子将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2.
员工"过劳死"难被认定工伤。法官建议——"过劳死"入法,归为职业病今年5月14日,年仅22岁的艾薇微(艺名)因长期通宵工作,积劳成疾,患上"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不幸去世。员工"过劳死"事件再次引发关注。  相似文献   

3.
近日,上海25岁女硕士被疑"过劳死"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络上关于过劳死、压力大、心理健康的帖子、视频、微博、专题一时间如开闸洪水再次倾泻而出,点击量和回复量惊人,抗压力、防过劳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相似文献   

4.
彭北异 《劳动保护》2006,(11):66-67
近年来,关于“过劳死”的报道时有所见,但人们大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企业老板、知识精英、白领管理者,而对于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过劳死”问题却关注不多。事实上,农民工作为弱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缺少应有的手段,他们的“过劳死”问题更应受到关注。所谓“过劳死”,一般来说,指的是一些用人单位长期违反劳动法规,要求劳动者承担超时、超强度的工作任务引发的猝死,即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继而出现致命的症状。从某种程度上说,民工“过劳死”现象比其他阶层更…  相似文献   

5.
"过劳死"在许多发达国家被称为职业病,与长期超时工作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通常发生在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如从事企业、艺术、医疗、IT、新闻、科研等行业的高端人群中。  相似文献   

6.
<正>每年过劳死60万人,过度加班成首要原因。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统计资料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这也让我国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而过度加班可能是导致"过劳死"的首要原因。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过劳死"的威胁对象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呈年轻化趋势。而且这不是IT行业独有的现象,像广告、媒体、医疗及金融等行业都需要警惕。  相似文献   

7.
正一、为什么要调整职业病分类和目录?1957年我国首次发布了《关于试行"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职业病确定为14种;1987年对其进行调整,增加到9类99种。2002年,为配合《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原卫生部联合原劳动保障部发布了《职业病目录》,将职业病增加到10类115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新  相似文献   

8.
刘惠 《安全与健康》2011,(11):30-31
近日,上海25岁女硕士被疑"过劳死"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络上关于过劳死、压力大、心理健康的帖子、视频、微博、专题一时间如开闸洪水再次倾泻而出,点击量和回复量惊人,抗压力、防过劳话题再次引发热议。2010年底,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举办的"过劳死"问题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公安、新闻、IT、文化演艺、企业、国家公务员、科教界成为中国人"过劳死"的高发区。在对92个个案分析后的结果显示,他们"过劳死"时的平均年龄为44岁,而科教界、IT、公安和新闻行业"过劳死"人群的平均年龄已经在44岁之下,IT阶层年龄最低,仅仅为37.9岁。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根据刚刚规定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区将强化职业病危害防控基础,开展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普查,将职业病危害防治纳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范围,推进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要求,将健全职业卫生信息监测和统计制  相似文献   

10.
职业病预防的相关措施 许多国家的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越来越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尽管如此,从职业病流行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来看,职业病预防仍任重而道远. 为了有效地预防职业病,需要国际劳工组织所有成员国持续改进国家职业安全卫生体系、监察和预防计划、赔偿制度,这需要政府、雇主组织、工人组织协同努力.决策者、政府部门、社会保障机构、雇主与工人及其组织、劳动监察员、职业安全卫生专家等相关者,需要提高职业病预防的思想意识.同时,要开展一些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以使公众认识到职业病的严重性.此外,在制定相关文件、统计有关数据方面,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职业安全卫生机构和社会保障体系内的职业赔偿项目之间,也要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中,我国职业病救济不足和不及时等问题非常突出。建议对职业病范围秉持开放式的态度,将因职业而造成的其他疾病尽可能多地纳入法定范围予以认定;简化职业病的认定程序,将职业病认定直接纳入工伤认定的范畴;简化劳动争议纠纷解决途径;设立职业病保障基金,或者建立职业病救济的绿色通道,对无法获得工伤保险待遇的职工予以救济。  相似文献   

12.
职业危害一个无情"杀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延 《安全与健康》2002,(10):10-12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国有企业改制、私营企业崛起,推动了城市建设,安置了就业人员,拉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劳动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劳动者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各种各样的职业病更给劳动者带来无尽的痛苦.职业危害,已成了一个无情的"杀手",吞噬着劳动者的健康甚至生命.所幸的是,职业病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职业病防治法》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5月19日国务院又颁布了《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这一系列措施,为普通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增添了一道法律"防护网".  相似文献   

13.
"到底什么是职业病"、"职业病具有哪些特征"、"职业病是怎样诊断出来的",对这些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不真正了解.笔者在咨询专家并查阅国家有关规定后,对职业病的相关知识解答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年轻鲜活的生命逝去再次引发人们对"过劳死"的关注:25岁的普华永道女员工潘洁的离去让人唏嘘不已,其生前发的微博"我想睡觉"、"各个都说,别干了"等,更是惹来众多关于"工作与身体"的热议。事实上,近来众多关于"过劳死"的消息,在诱发职场人士重新思考人生的同时,也再次让众多白领关注"过劳死"的种种症状。日前,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参与调查者担心过"过劳死"的悲剧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相似文献   

15.
近年以来,经常有50岁左右甚至更年轻的人因过度劳累致死。在表扬这些勤奋工作者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向全社会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警惕"过劳死"。如果用比较专业化的语言解释,"过劳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淤积并向过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需要,切实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卫生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对2002年卫生部和原劳动保障部联合印发的《职业病目录》进行修订,形成了《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公众可登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网站,进入"征求意见"点击"《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一、为什么要调整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1957年我国首次发布了《关于试行“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职业病确定为14种,1987年对其进行调整,增加到9类99种。2002年,为配合《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原卫生部联合原劳动保障部发布了《职业病目录》,将职业病增加到10类115种。  相似文献   

18.
“过劳死”在许多发达国家袱称为职业病.与长期超时工作有看非常直接的关系.通常发生在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如从事企业、艺术、医疗、IT、新闻、科研等行业的高端人群中。  相似文献   

19.
数字播报     
《现代职业安全》2014,(1):61-61
正132种2013年12月2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4部门印发了《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通知。根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调整原则和职业病的遴选原则,修订后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由原来的115种职业病调整为132种(含4项开放性条款)。其中新增18种,对2项开放性条款进行了整合。另外,调整后仍然将职业病分为10类,其中3类的分类名称做了调整。一是将原"尘肺"与"其他职业病"中的呼吸系统疾病合并为"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二是将原"职业中毒"修改为"职业性化学中毒";三是将"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修改为"职业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某铜冶炼企业"双闪"厂区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与采样检测,了解其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现状,为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采样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该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铜冶炼企业"双闪"厂区渣选矿车间的破碎机巡检岗位粉尘超标,熔炼车间的熔炼炉出铜操作岗位的二氧化硫浓度超标;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职业相关性异常人员4名。结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中以粉尘、二氧化硫、高温及噪声为主,应着重改善工作环境,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