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浸采铀技术与工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地浸采铀是世界上十分先进的采矿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对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按一定网度布置工艺钻孔,从注液注孔入地浸液,使地浸液与铀进行充分反应,经铀液孔提出地表,在地表工厂进行萃取铀的过程,地浸法分为酸法和碱法两种,地浸采铀能使低品位砂岩型铀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矿床,由于对环境污染小,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广泛采用。但是并非所有的砂岩铀矿都能地浸,只有符合地浸地质-水文评价指标的砂岩铀矿才能地浸。地浸工艺包括钻孔的布置、浸液的配制、地下水的复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我国的地浸采铀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90年代中期开展了大规模的地浸砂岩铀找矿与开采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疆512矿床是就是利用地浸技术评价与开采的我国第一座大型地浸铀矿山。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舍伯吐地区第三系可地浸砂岩铀成矿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舍伯吐地区位于松辽盆地西南部,主要找矿目的层为第三系。该区从区域上具有富铀基底、干旱-半干旱、沙漠-半沙漠的现代气候与地貌条件。第三系主要为河流相沉积,砂体广泛发育。砂体后生改造发育,砂岩中有机质较丰富,氧化-还原过渡带铀明显富集,发育泥-砂-泥地层结构,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完善,这些都有利于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此外地层埋深浅,有利于地下浸出,所以该区是地浸砂岩铀成矿较有利地区,应进一步加强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3.
共存离子对地浸废水中铀生物沉淀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硫酸盐还原菌生物(还原)沉淀法消除地浸废水中的放射性铀污染,研究了共污染离子Cu(II)、Zn(II)、Fe(III)和SO42-分别对铀生物沉淀过程的影响。序批式实验结果表明,初始Cu(II)浓度低于10mg/L或Zn(II)浓度低于20mg/L时对铀生物沉淀过程影响不大,当Cu(II)浓度超过15mg/L或Zn(II)浓度超过25mg/L时,该过程会因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作用受到完全抑制。在含有Fe(III)的氧化环境中,铀生物沉淀过程与Fe(III)还原过程同时进行,但铀沉淀速度相对减慢。初始SO42-浓度低于4000mg/L时对铀生物沉淀过程影响很小,超过5000mg/L时会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SO42-浓度的上升而加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水成铀矿床、地质构造学、沉积学、古水文地质学、铀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从分析伊犁盆地南缘铀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入手,初步进行了盆地地质构造、地质演化、含矿岩系沉积特征、地下水中同位素(D、18O、3H、234U/238U、230Th/232Th等)和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基本查明了伊犁盆地南缘区域地下水动力条件,研究了区域水文地球化学条件与铀成矿的关系,探讨古地下水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为全盲型地浸砂岩铀成矿的水文地球化学及古水文地质预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能够定量评价铀尾矿库周围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采用地积累指数和内梅罗污染指数2种方法相结合来进行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铀尾矿库周围部分农田土壤中重金属Cd、Ni、As、Cu、Hg、Zn含量存在积累和超标情况,尤以Cd的超标率最大,Ni和As次之;Pb、Cr含量能够满足标准限值要求。总体上,铀尾矿库周围农田土壤中未受重金属污染(清洁、尚清洁)、轻度污染的分别约占1/3;土壤受重金属中度污染占21.4%,重污染占12.2%。主要污染因子为Cd,其次是Ni和As,该区大部分土壤环境质量未受到Cr、Pb、Cu和Zn的影响。铀尾矿库周围土壤正以Cd、Ni、As等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形式出现积累,应加强对铀尾矿库周围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6.
天然含水层介质对铀的吸附是地下水铀天然衰减的决定因素.然而,人们对天然含水层砂岩吸附铀行为的认识相当有限.因此,本文采用静态实验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地浸井场外围砂岩对铀的吸附行为,探究了天然砂岩对溶液中铀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征,研究了铀初始浓度、pH、其他离子种类与浓度对铀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与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可以更好地表征砂岩对铀的吸附行为;随着溶液中铀初始浓度的增大,砂岩对水溶液中铀的吸附量增大,吸附率减小;在初始pH=3时,铀的吸附率达到最大,为77%;砂岩对溶液中铀的吸附率会随反应体系中Ca2+、Mg2+、SO42-、HCO-3等离子浓度的升高而下降,4种共存离子对该吸附过程抑制能力的顺序为:SO42-2+2+-3.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地浸...  相似文献   

7.
华南东部主要铀矿区居民室内外氡浓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华南东部6个铀矿区居民室内外空气氡浓度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矿区废渣和坑道口释放出来的氡气对周围大气形成了氡污染,特别是在矿区周围0.5~1.5 km的范围内的污染严重。但是空气中的这种氡污染随离矿区的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弱。矿区周围居民室内氡的浓度高,是广东省室内氡浓度平均值的10倍左右。在进行调查的190个居室中,有45个(23%)居室室内氡浓度超过美国环境保护局制定的148 Bq/m3室内氡浓度的上限值。居室中氡浓度的升高,除了受矿区释放出来的氡污染外,更主要是因本地区属高本底辐射区,房基下的土壤、岩石和建筑材料中的铀、镭等放射性元素的含量高,其放射性衰变产生的氡释放出来进入室内。   相似文献   

8.
闽北570铀矿区周围大气环境氡浓度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闽北570铀矿区的大气氡环境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矿区废渣和坑道口释放出来的氡气对周围大气形成了一定的氡污染,特别是在矿区周围0.5~1km范围内的污染较严重。但是空气中的氡污染随着离矿区的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弱,矿区周围居民室内氡的浓度较高,是福建省室内氡浓度平均值的1~8倍左右。在进行调查的28个居室中,有6个(占21%)居室内氡浓度超过我国住房内氡浓度控制标准GB/T16146-1995中已建住房的室内氡浓度上限值(200Bq/m3)和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200Bq/m3的上限值。居室中氡浓度的升高,除了受矿区释放出来的氡污染外,还因为本地区属高本底辐射区,房基下的土壤、岩石和建筑材料中的铀、镭等放射性元素的含量高,其放射性衰变产生的氡释放出来进入室内。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下庄和南雄铀矿区周围大气环境氡浓度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广东省下庄和南雄两个铀矿区的大气氡环境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矿区废渣和坑道口释放出来的氡气对周围大气形成了氡污染,特别是在矿区周围1~2km范围内的污染严重.但是空气中的氡污染随着离矿区的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弱.矿区周围居民室内氡的浓度高,是广东省室内氡浓度平均值的7~8倍左右.在进行调查的29个居室中,有9个(31%)居室内氡浓度超过美国环境保护局制定的0.15Bq/L室内氡浓度的上限值.居室中氡浓度的升高,除了受矿区释放出来的氡污染外,还因为本地区属高本底辐射区,房基下的土壤、岩石和建筑材料中的铀、镭等放射性元素的含量高,其放射性衰变产生的氡释放出来进入室内.  相似文献   

10.
11.
选择中国南方某铀尾矿库周边2条背景剖面(B1、B2)和3条潜在污染剖面土壤剖面(S1、S2、S3),通过比较各剖面中重金属元素分布,讨论铀尾矿库土壤中外源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迁移行为.研究表明:(1)相较于背景剖面,邻近铀尾矿库周缘土壤主、微量组分呈显著外源输入特征.(2)应用主成分法分析铀尾矿库周缘土壤外源重金属元素来源,发现尾矿库是该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直接来源,并向周缘土壤输送As、Pb、Sb、Cd、U等重金属污染元素.(3)分析铀尾矿库周缘土壤中尾矿库源重金属元素(As、Pb、Sb、Cd、U)同主、微量组分与理化参数的关系,发现潜在污染土壤中各金属元素与LOI(烧失量)、K、P呈较密切相关,与Na、Ca、Mn、pH、Fe存在次等相关性;由重金属淋溶迁移程度可知,重金属在潜在污染剖面(S1、S2)呈显著富集特征;各重金属横向迁出特征表明,其迁移至铀尾矿库周缘土壤具有不同的迁移方式.(4)铀尾矿库周缘近源土壤(距尾矿库30m左右)As、Pb、Sb、Cd、U呈显著污染,含量远大于国家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所在省份土壤元素背景值,应对该尾矿库潜在风险进行及时管控.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铀矿区周边水体中典型放射性核素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对该地区周边浅层地下水及河水中放射性活度浓度进行分析测定.运用改进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放射性污染及不同年龄段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地下水与河水中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活度浓度(地下水:0.012~0.102,0.013~0.036,0.002~0.033Bq/L,河水:0.001~0.066,0.013~0.034,0.001~0.013Bq/L)均未超过WHO饮用水水质准则规定的标准限值,但远远高于江西省水体背景值.河水中各核素活度浓度随水流流向呈递减趋势,地下水中各核素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性特征.河水中综合污染指数高于地下水,最高值分别为9.21和6.83,属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幼儿和少儿致癌风险要高于成人,幼儿终身致癌风险均超过ICRP最大可接受风险值5.0×10-5,少儿和成年超标率为33.3%和16.7%,即使未超标但也高于USEPA推荐可忽略风险水平10-6,具有潜在致癌风险.各核素致癌风险水平呈现为226Ra > 232Th > 238U,因而对于铀矿区周边饮用水中226Ra和232Th要更加重视研究.  相似文献   

13.
铀尾矿库尾矿砂大气污染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彭小勇  黄帅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1):2878-2884
铀尾矿库运行期间,裸露的尾矿以扬尘形式对周边地区造成环境污染和辐射危害.因此,本文以平地型铀尾矿库为对象,应用CFD技术,探讨滩面形状(弧形、棱形和锥形)对减轻或控制运行期间尾矿库滩面颗粒物的大气迁移和环境污染的作用.结果表明,常年主导风速V=1.0m·s-1条件下,以1 mg·m-3的浓度为抑尘标准时弧形滩面抑尘效果最为明显,棱形滩面和锥形滩面抑尘效果较差.通过对不同风速下几种滩面形状防护效果的分析对比发现,小风速(V=0.5 m·s-1)下3种滩面形式辐射防护均效果良好,但随风速的增大效果逐渐减弱;弧形滩面条件下综合防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为查清某铀矿区周边土壤污染源项的污染强度及范围,对需要治理的污染源进行量化,对该铀矿周边土壤0.0~0.2,0.2~0.4,0.4~0.6,0.6~0.8,0.8~1.0m土层土壤中放射性核素238U和226Ra活度进行现场调研和统计分析(水平土壤正态分布、箱型图、Q-Q图),其表明放射性核素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有效性影响,利用226Ra/238U反映风化程度.结果表明:在0.0~0.2m土壤深度,238U和226Ra浓度最高,分别为813.44~5059.20,737~4536Bq/kg,随深度增加226Ra和238U浓度呈减小趋势,0.6~1.0m深度238U和226Ra浓度均超美国核管会(NRC)铀矿和水冶设施退役中残存放射性核素的土壤去污标准浓度(370Bq/kg),因此,针对研究区的土壤治理,厚度选取应不小于1m.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属重度-极重度污染、强生态风险危害的土壤面积占比最高,随距铀矿区距离增加,226Ra和238U污染程度降低,潜在生态危害减小.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区域性空气污染传输扩散时空规律,支撑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及应急管控,基于空气质量地面观测数据和时空数据挖掘算法,识别重污染气团的区域传输路径和传输强度,以2021年春季和冬季期间京津冀地区的PM2.5重污染过程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京津冀地区共发生17次区域重污染,长(>48 h)、中长(24~48 h)、短(<24 h)时间的污染过程分别为3、7和7次,长时间污染过程均发生在春季,污染强度较高,污染范围和传输范围覆盖整个区域;中长和短时间污染过程春、冬季均有发生,污染强度较低,前者影响范围(>80%)高于后者(<63%);中长时间污染过程的传输范围存在季节性差异。京津冀各城市的重污染过程污染传输强度系数普遍符合本地(0.32~1.00)>城市内(0.01~0.95)>城市间(0.00~0.28)的规律,其中,邢台市的城市间传输强度大于城市内传输,衡水市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则低于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6.
李卉  赵勇胜  韩占涛  张威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1):3352-3358
在一维模拟装置中创建改性纳米铁原位反应带,研究反应带对硝基苯污染的修复情况,并通过反应带渗透性变化对其可持续修复能力进行评估.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硝基苯的去除率为45%~80%;反应带渗透性变化过程按时间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0~10d的快速下降期、10~30d的缓慢下降期和30~60d的稳定期,平均下降了53.2%,堵塞现象未发生,反应带可持续修复能力较好.较大的介质粒径和浆液浓度使污染物降解效率增加,硝基苯去除率可分别提高23.7%和13.7%;较高的地下水流速和污染物浓度不利于污染物的去除,硝基苯去除率均下降约46.8%.各反应带中实际参与反应的铁与硝基苯的物质的量比值分别为11.2、17.9、12.6、3.3和25.7,改性纳米铁颗粒的实际利用率较低,实际应用中浆液需要过量注入.  相似文献   

17.
分析和论述湖南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及主要原因.其中,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增加、工业、城市"三废"的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是湖南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的污染原因,提出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