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 DPJ-Ⅲ型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仪是接收震前电磁辐射低频段临震异常信号的专用仪器,它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并可进行来波方位扫描的特点。ULF-Ⅲ型超低频地震电磁信息观测仪是接收超低频地震电磁辐射的专用临震前兆监测仪器,它和我们自行研制的高效、小型磁天线配合使用,可进行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方向的超低频地震电磁辐射观测。用这两种仪器组成的观测系统配置灵活,操作维护简便,但在长期不间断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DPJ和ULF型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仪观测场量的主要特征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并综合国内各地观测资料,初步探讨了电磁辐射方法在短临预报应用中有关时、空、强的前兆判据问题:1.电磁辐射异常信号的弱-强-弱-平静-发震的变化过程中,多点位异常时间趋于集中之后的信号减弱甚至平静,可能是数十小时内发震的一种标志。2.目前所观测到的地震电磁辐射信号主要来自震源(或震中)方向。3.利用lgT-M关系曲线能在一定程度上定量估算未来地震的强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初步总结了临沂矿务局电磁信息观测震例资料,并介绍我站利用点频接收天线进行方位扫描的方法,确定异常最大幅度的方向,用来预测震中方位,以及在对莒县3.8级和射阳4.7级地震预报中取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第二汽车制造厂地震台(以下简称二汽台)三年半的电磁辐射观测资料,对可能的震前异常信息进行了分类,评估其应震效能。分析结果表明,震前电磁辐射异常是客观存在的,出现在震前几小时至10余天。主要表现为脉冲式,有一个弱-强-弱-平静-发震的过程。其异常延续时间、幅度与应震的震级有正相关性。目前在时间上的应震效能约0.44,但转化为震前预测的实用化试验方法,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分析了云南省楚雄观测点的震前电磁信息观测结果.据1985年6月1日至1986年5月1日统计,共出现电磁信息异常25次,对应43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23次,2次有异常无地震,2次有地震无异常,异常对应地震率为92%.又据异常变化作出临震预报检验10次,均有对应,其中三要素预报得较准确的有5次,说明了震前电磁信息异常观测在临震预报中是有前途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6.
地震前会出现许多电磁异常信息,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这些异常信息来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探索工作在不断的深入,有不少成功预报的震例,也有许多失败的预报震例。自20世纪以来,地震电磁异常现象越来越引起科学家的兴趣和重视,绝大多数强烈地震都有它的临震异常现象的发现与记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地震前电磁异常现象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许多观测、实验和研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相似文献   

7.
<正> 1982年9月27日10时37分于安徽六安扬公庙(31°36.′8N,116°33.′1E)发生一次3.8级地震(Ms),震源深度为11公里,距合肥地震台68公里,合肥地区有感。该地震是合肥台历年来记录的最大的地方震。震前5天,即9月22日16时10分,合肥台一电磁信息监测装置记到一锯齿波信号,幅度析合输入端约1mv 左右,形态见图1。此信号是本套仪  相似文献   

8.
<正> 为了加强我市短临监测能力,天津市南郊地震办公室于1991年4月1日开始进行电磁辐射观测工作。采用的观测仪器为DPJ-Ⅲ型地震电磁辐射仪(工作频率38.33kHz)和ULF-Ⅲ型地震电磁信息观测仪(工作频响在几赫兹范围)。配用DD-1地震记录仪进行模拟记录,走纸速度为43mm/分。两台仪器均采用磁天线接收方式。DPJ观测仪的接收天线架设于观测室内,按轴向NS放置(以下简称D_(NS)道);ULF观测仪的两根超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江苏省连云港台电磁信息观测在江苏及邻近地区发生的Ms≥3.0级地震前出现的电磁辐射异常信号为例,通过对信息出现的时间及波形特征的分析,认为距震中300km左右,Ms≥3.0级的地震,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电磁信息观测可能成为一种有较好应用前景的短临预报手段。  相似文献   

10.
深阳6.0级地震前,震中周围较大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震前较长时间里出现了地震活动的“空环”图象及震前半年较大范围内的地震活动平静。不同起始震级和范围内的b值及小震频度于1978年上半年出现同步上升,同期在“空环”边缘发生了两组前兆震群。单位面积的地震频度K服从幂函数分布N(K)=A/(1+K)P,其衰减系数P也于1978年出现了异常低值。这些异常变化反映了孕震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1.
利用枣庄电磁信息台DPJ Ⅲ、ULF Ⅲ及JD 03型电磁辐射仪观测到的资料,分析了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多数台站记录到的异常信息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长江三角洲观测台网记录到的南黄海6.1级地震电磁辐射异常,并结合1979年溧阳Ms6.0、1984年南黄海Ms6.2地震前的电磁辐射观测资料及国内其它资料,分析了异常的主要特征。初步讨论了DPJ型电磁辐射观测仪的甚低频段及ULF型地震电磁信息观测仪的超低频段天线方向特性对震中预测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基于连续小波变换和极点对称模态分解的针对分析非线性非平稳类型的近断层多脉冲地震动信号的联合方法,并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优势。利用Matlab平台编制了联合分析程序并针对台站实际地震记录进行了实例分析,得到本征模态函数及瞬时频率,并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和小波分解方法分解结果对比。结果表明:(1)该方法不需要人工设定优筛分次数以及分析频率范围;(2)通过方差比率分布曲线能够自适应地确定最优筛分次数,并给出全局最优均值曲线;(3)通过直接积分法能够确定本征模态函数的瞬时频率,直接积分法和Hilbert方法的分析结果基本吻合,但直接积分方法在分析效率方面更突出;(4)实例地震动信号在得到的脉冲能量最强方向上的速度时程幅值较原记录的两个水平向速度幅值增大了50%;(5)该方法针对实例地震动在能量最强方向上抽取的脉冲分量峰值与原信号相差仅0.56%。  相似文献   

14.
本文引入地壳波导理论,对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6级地震前南京卫岗电磁信息观测点所记录到的超低频电磁波信号进行研究,估算出接收点的场强为10~2—10~3微伏/米。辐射源电流矩为10~7安·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1986年11月15日台湾花莲海域地震及其强余震前电磁辐射的前兆特征。所用的仪器为DDC-2型电子补偿仪、XWX-2042电位差计,记录极距为100m的两埋地电极间所接收到的电磁辐射信息,震前异常波形最大幅度可达187.5mv,为正常背景的十数倍,频谱较宽(0.005—5Hz)。这种特征对认识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上的地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震源理论,将由双侧破裂模型计算得到的场地Fourier谱,等价表述为从初始破裂点沿两个相反方向破裂的单侧破裂模型独立计算到的相同场地Fourier谱,以相对长度为权重的线性组合。据此,在远场假定下,得到了双侧破裂模型刻画地震动场分布的两个重要复变参数α1和α2,以及由它们确定场的孔径的解析表达式。最后,以一次地震为例,计算了α1和α2的实部和虚部,以及孔径随震中距、方位角和频率变化的三维图像。  相似文献   

17.
及时发现空洞隐患、确定空洞大小,准确评估不良病害的危害程度对指导施工和提高混凝土结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空洞尺寸的量化,对试验模型中的模拟空洞进行地质雷达检测,应用基于SVD-TLS方法的ARMA功率谱分析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地质雷达探测区域覆盖的空洞范围越大,空洞信号越明显。基于SVD-TLS方法的ARMA功率谱分析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识别异常反射信息,判断空洞在测线方向的范围;功率谱参数期望值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当参数期望值在-0.160以下时,可以基本确定为空洞区域。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地质雷达数据进行功率谱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分析方法为研究混凝土构件内部空洞的检测提供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空洞尺寸的量化。  相似文献   

18.
如何得到尽可能多的强地面运动参数是地震灾害调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汶川大地震的情况,本文探讨用监控录像资料进行强地面运动参数估计的可能性。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宁强第一中学的监控录像资料推算,当地主震强地面运动的持续时间约为80~100s,强地面运动以较小的运动开始,到50s时达到峰值;用都江堰银行的监控录像估计,主震发生时当地的地面运动加速度至少为0.14g。  相似文献   

19.
以光纤光栅为传感元件、小波包分析为信号提取工具,获取了智能材料四边简支板损伤前、后的动态应变信号检测方法,并采用耦合神经网络方法对智能材料四边简支板结构进行了损伤识别分析。结果表明,光纤光栅可非常灵敏地检测出智能材料内部的动态应变信号,小波包信号处理方法可获得大量反映结构损伤特征的有效信号;随着损伤孔径的增大,耦合神经网络损伤识别的精度提高,可得到损伤的位置和大小的信息。研究结果在大型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