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1987年调查资料为基础总结了该湾海水和底质沉积物中锌的集散规律,并以一个代表性的水平剖面和两个垂直剖面分析了锌的变化动态.通过回归计算得出锌在水平距离上的变化方程.最后得出大连湾锌的变化动态趋势和底质、海水锌污染程度三点结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喷涂用锌丝、锌铝合金丝和铝丝及其喷涂层在海水环境中的电化学性能和阴极保护性能;测试了3种喷涂层经实海曝露4年后的极化曲线。结果表明,3种喷涂层材料对碳钢在海水环境中均具有阴极保护效果,但喷锌涂层腐蚀较快,喷铝和喷锌铝合金涂层表面生成氧化膜,腐蚀较小。  相似文献   

3.
海水中痕量金属的分析一般采用共沉淀或溶剂萃取预富集后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各种超纯试剂和聚丙烯器皿,而且在分离过程中也难免试样不被沾污,尤其是对痕量锌的测定。用石墨炉直接测定海水中锌的方法具有取样少,减少沾污和操作简便等优点,但基体对锌的原子化有严重的抑制作用。实验证明,用文献[1]所列条件:在100℃干燥30秒,450℃灰化25秒,2500℃原子化6秒,在波长213.9毫微米处测得锌的回收率仅为20—30%。用基体改进效应可以消除基体干扰。在海水中加  相似文献   

4.
前言 测试海水中铅、锌、镉一般采用比色法、原子吸收法和阳极溶出法。我们尝试了催化极谱法在海水分析中的应用。 铅、锌、镉的吸附催化波的分别测定已有报导,但尚未报导该三元素在同一底液中的催化波,我们研究了碘化钾—硫氰酸钾—六次甲基四胺(pH=5-5.5)的底液中可同时测定铅、锌、镉。  相似文献   

5.
锌对聚生角毛藻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4C示踪法和细胞计数法研究了海水中锌对聚生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分析了EDTA、腐殖酸、水合氧化铁等介质环境及铜、锌共存下锌毒性效应的变化,讨论了藻类生长过程中各种形态锌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锌在藻类细胞内的积累与其毒性效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上海市海岸带海水污染调查表明,海水中锌的含量约为20—150ppb。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因而在用原子吸收法进行测定时,由于分子吸收等原因将造成很高的背景吸收,干扰测定,这就要求仪器具有扣除背景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近江牡蛎作为海洋重金属锌污染监测生物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更新式在自然光照和室温条件下进行了近江牡蛎(Crasostrearivularis)对锌的累积和排出实验。近江牡蛎对海水中锌的累积是净累积型,其体内的锌含量与海水的锌浓度之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近江牡蛎体内的锌含量与暴露时间之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经35天的净化观察其体内的锌含量未有排出的趋势。近江牡蛎体内累积的锌与暴露水体盐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近江牡蛎是比较理想的海洋重金属锌污染的监测生物  相似文献   

8.
葫芦岛锌厂40余年来生产中积留的蒸锌残渣100多万t堆放在渤海锦州湾海滩上,渣中含有害金属Zn、Cu、Cd、Pb等。本文通过实验室内海水浸渣的静态模拟实验,研究了葫芦岛锌厂蒸锌残渣中有害金属在海水中的浸出程度以及浸出、扩散、吸附规律和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蒸锌残渣中的几种有害金属在海水中均有浸出,但浸出率并不高,约占万分之几,浸出程度是 Zn>Cu>Cd>Pb,长期堆放渣大于近期排放渣。研究结果还表明,渣中金属浸出量并不随着海水(浸泡液)的增加和浸泡时间的延长无限增大,而是在一定时间后浸出与吸附两种作用达到动平衡,但由于潮汐和海流使海水不断更换,动平衡也会不断被破坏,因此浸渣中的有害金属能持续浸出,并随着海水的运动扩散到外海,构成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铜、铅、锌、镉等重金属是我国近海海域特别是河口、海湾区域重要的污染物。从保护海洋环境的目的出发,需要对海水中上述金属的含量进行定期监测。 直接测量海水中的痕量金属,不仅需要浓缩海水样品,而且要有测量PPb级金属含量的精密仪器。即使如此,直接测得的数值仅代表某采样点处海水痕量金属的瞬时含量。而海水中金属元素的分布、含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特别是工业污染源的影响)而  相似文献   

10.
过硫酸钾氧化-锌镉还原法("锌镉法")和过硫酸钾氧化-镉铜还原法("镉铜法")是我国海水中溶解态总氮测定的常用方法,为比较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本文结合17家实验室海水中溶解态总氮的现场比测结果,对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对,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不同实验室采用同一方法测定相同样品的对比表明,各实验室内部测定结果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实验室之间则表现为锌镉法测定结果波动较大,镉铜法测定结果波动较小的特征;采用两种方法测定同一样品的方法比对表明,锌镉法测定结果低于镉铜法。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的实验试剂和实验用水条件下,两种方法测定海水中溶解态总氮的结果波动较大,表明消化瓶内壁吸附的杂质、硝酸盐还原方式以及实验过程中引入的沾污等均是影响测定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极谱法测定海水中的铜、铅、镉、锌,目前已有许多报道,灵敏度也较高,但一般需对样品进行分离和浓缩富集,分析手续较麻烦并有可能在处理过程中造成污染和损失。而阳极溶出伏安法是目前较好地直接用来分析海水中Cu、Pb、Zn、Cd的电化学法,并有不少报道,其灵敏度可达ppb级。在分析过程中,一般均以海水为  相似文献   

12.
在淡水和海水环境中对纯锌进行实际曝露试验。结果表明,在淡水环境中,锌腐蚀率较小,腐蚀速率随时间延长而减小,生成的腐蚀产物具有一定的保护性能;在海洋环境,锌腐蚀严重,在全浸区1年试样就已腐蚀穿孔,其腐蚀速率随时间延长而减小,但在飞溅区却相反,腐蚀速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铝合金在流动海水中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5种铝合金在流动海水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止海水中.铝合金的耐蚀性与其自然腐蚀电位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电位越负越耐蚀。在流动海水中,铝合金比普通碳钢和紫铜耐蚀,特别是铝镁系和铝镁锰系合金,可以与90/10铜镍合金媲关。但必须严格避免与电位较正金属偶合使用,越耐蚀的铝合金越容易遭到电偶腐蚀的危害。铝铜系和铝锌镁系合金,由于在流动海水中具有明显的剥落腐蚀敏感性,不宜用于流动海水腐蚀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用氨气敏电极测定海水中的硝酸盐。样品在酸性条件下加入铜/锌合金粉,将海水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氨,然后用氨气敏电极间接地测定之。经条件和对比实验,证实本法完全适用于海上现场测定。方法的回收率为99—103%,对海水这种复杂体系来说,测定结果已充分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5.
国产海水淡化装置铝黄铜换热管腐蚀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国产万吨级LT-MED装置铝黄铜换热管的腐蚀情况。方法通过对设备现场调研和腐蚀产物分析,对换热管的腐蚀类型和腐蚀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腐蚀的危害性进行判断。结果铝黄铜换热管在凝结水侧发生全面腐蚀和点蚀,在海水侧主要发生轻微脱锌腐蚀。结论铝黄铜换热管在凝结水中腐蚀率很低,其全面腐蚀可以接受。换热管在凝结水侧的点蚀轻微,可对其进行定期检测。铝黄铜在海水侧的脱锌腐蚀轻微,可以忽略。换热管腐蚀程度轻微,不影响水质和设备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6.
海水中的铜锌铅镉经氯仿乙酸丁脂萃取和硝酸反萃取得到与基体同时分离,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别测定反萃取液中的这四种金属。该法具有较低的检出限和较好的回收率,对海水测定可获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总结国内外的海水水质重金属的监测分析方法,调查国内海水重金属分析方法,比较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得到以下结论:海水中汞、砷、硒的主要分析方法为原子荧光法,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等优点;铜、铅、锌、镉、镍的主要分析方法为原子吸收法,此方法比极谱法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重现性;总铬和六价铬的分析方法主要为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8.
在采用锌镉还原法测定海水中的硝酸盐氮时,锌片的还原率严重影响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本文从锌片的质量、剪裁、存放,锌片与水样的接触面积、海水的盐度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锌片的还原率,并以此指导平常的实验.  相似文献   

19.
在海洋污染监测中,通常把底质样品中的铜、铅、镉、锌都作为监测元素之一。本文根据海洋底质中的常见含量范围和污染调查的要求,在原子吸收法测定海水中痕量金属铜、铅、镉、锌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做了样品消化、测试条件、萃取有机相稳定性、回收率、精密度等方面的试验,从而制定了测定方法。铜、铅、镉,锌的灵敏度分别为0.5、1.6、0.07、2.0微克/克(1%吸收)。经过几年来大批样品分析表明,本法操作简便,可适用于海洋污染调查中底质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0—2013年对浙江舟山2个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邻近海域14个站位的表层海水铜、铅、锌、镉、砷、总铬、总汞、p H值、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化学耗氧量、悬浮物和粪大肠菌群等14项污染因子的调查,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营养指数法对监测海域海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舟山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邻近海域表层海水质量总体良好,基本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悬浮物,其他水质指标则较低;2个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均呈高富营养化状态,并受到一定程度的铅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