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活在大自然,耳朵时刻在接受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风拂树叶的沙沙声,虫鸟的鸣叫声,小溪潺潺的流水声,这一切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用优美的音乐可以表达和谐旋律对人们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2.
往日已逝     
童年是值得回忆、值得留恋的,童年的一切都是新鲜、纯洁的,那时的我们就像一只幼雏享受着温暖的阳光,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如今,当我回忆起童年,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但同时,对今天的大自然又不免有一些伤感。小时候,我经常跟随父亲在小河边散步,小河边的四周是一种自然的美,小草的嫩叶随风拂动,就如  相似文献   

3.
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中的各种资源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遭到破坏,其他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威胁人的生存,使人类受到惩罚,所以我们要保护大自然。大自然是多么的美丽,既有千山万水,高楼大厦,还有花草树木,蓝天绿草,可人们还是不甘心,为了更好  相似文献   

4.
<正>让幼儿和青少年多走进大自然,多感受一些自然的美,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增长他们对书本知识的实践认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可以为他们探索未知世界提供无穷的源泉,无论是一朵花、一棵树,还是一座山、一条河,都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活的教科书。假如我们可以有一个学习源泉的话,这个源泉不是书本,不是课堂,而是自然。培根  相似文献   

5.
说到田野的诱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无边的草甸,缤纷的花朵;是起伏的麦浪,沉甸甸的谷穗;是感官的享受,心胸的开阔。不过我这里讲的田野却不是这些。我要说的是一种职业,田野工作,以及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田野工作者。他们是一些非常有学问,却长年待在野外,从事科学考察和研究的科学家。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相融会,而魅力无穷的大自然也会向他们撩起自己的面纱,揭示自己的神秘。他们是一群令人羡慕的人,他们和大自然的亲密无间,他们和大自然以心灵而不是感官的交流,还有他们亲身经历的那些神奇,都是身居闹市的人们只能一辈子望洋兴叹的。  相似文献   

6.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随着历史而变化的,在原始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出现了对太阳、对月亮、对火的崇拜;在农业社会,人们顺应自然,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在工业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认为可以去征服自然。实际上恩格斯在1886年的时候就指出"我们不应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应该说他是很  相似文献   

7.
正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广告美丽的青海湖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尽情泼洒。因此,留下了这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湖,留下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相似文献   

8.
这是由台湾著名野外摄影师、著名的环保人士徐仁修奉献给大陆读者的一部精美摄影集。作者选取了蜥蜴、蝶类、蜘蛛、甲虫等各类动物的“拟态”作为表现主题,以细腻、精美的图片淋漓尽致地传达出大自然的美。使读者从中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感受自然的奥妙。每幅照片都有相应的配文和主题。此外,在这部摄影作品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动物们跟自然和谐生存的状态。此书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刘秀娟)《与大自然捉迷藏》@刘秀娟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场特殊的官司,是在分界小学东侧的一条河边进行的。河岸上,醒目地写着这样一句警示的标语:停电了,蜡烛可以给你带来光明;道理不通了,可以另辟新径;水污染了,水没有了,什么可以替代?这一天,观者如堵。几经打听才得知,原告是小河,法官是大自然,而被告,竟是主宰大自然的人类!在低缓的乐曲声中,小河开始了它声泪俱下的诉述——"我曾经很美很美,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清得像一面硕大的明镜,静得像一位文雅的少女。我哺育了两岸的几代人,他们到我腹中淘米、洗衣、洗澡、玩仗,我的身  相似文献   

10.
技术是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技术是人们用来向自然界索取的手段,在未破坏自然界本身的调节机制以前,即在大自然环境容量的允许范围以内时,大自然是显得很慷慨的,你索取的本领越大,大自然就给你越多。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企图用最小的消耗获得各自最大的所需。但是,长期超负荷的索取,特别是许多竭泽而渔的现代技术,把人类置于一个矛盾的世界中,即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个威胁人类本身生存的恶劣环境。一、技术变异  相似文献   

11.
王国聘 《环境教育》2006,(11):62-62
旅游引发的环境问题大量出现,呼唤着全社会建立一种善待自然的新的伦理态度。只有从价值观上摆正了大自然在旅游活动中的位置,在人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伦理情谊关系,人们才会从内心深处尊重和热爱大自然,才会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旅游过程中,真正做到热爱环境、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春天。村里一位管路的老爷爷,在清理路边的杂物。我忽然看到一棵刚刚出土的嫩苗,那是一棵小梧桐树。不过十来公分高,可是已经长出了两片嫩绿的、薄薄的叶片,中心有无数涵蕴着生命的小嫩叶。这棵小树,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中,尽情地享受着阳光的照耀,和风的爱抚,雨露的滋润。相信,不几年,他就会成为一棵大树,为大自然增美,为人  相似文献   

13.
地球只有一个,她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天堂。她很大,但不是无边无涯;她很美,但不是青春永在;她很富饶,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什么叫生态智慧?就是按照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14.
杨智楷 《环境教育》2013,(10):86-87
现在的环境越来越不如以前好了,因为人类为了自己的自身利益去破坏环境,破坏大自然。现在人们的生活变好了,科技也发达了,有汽车、手机、冰箱、电视等许多可以让人们生活好的东西,但人们没有注意到使自己生活好的东西会破坏环境和地球。地球正在变老,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相似文献   

15.
论环境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促使他们用自觉的行动去保护美丽的大自然.而审美教育的目的是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进而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诸多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环境审美教育对青少年的个性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引导青少  相似文献   

16.
追忆往昔     
正从小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时常会这样感叹:"万家灯火通明,霓虹灯色彩斑斓,真美!"但当我们看过那些老照片中的风景,才惊奇地发现,发展落后的那个年代,风景竟是如此美丽。我们才明白,那逝去的风景才是极致之美。那逝去的极致之美皆为自然之美。大自然是最具有才气的艺术家,它用巧手塑造出险峻的高山、广茂的平原、辽阔的天空和幽远深邃的海洋,曾为多少名家所赞叹。余秋雨先生曾走遍名山大川,游  相似文献   

17.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关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切忌脱离语文学科的轨道,搞纯粹的环境教育。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其中有一项是关于美育方面的教学目标,它要求培养学生感受美、热爱美、进而保护美的能力。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写的很美,许多课文都是描写自然风光,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神奇美景。因此作者设计了一节语文活动课叫“寻找美”,让学生从已学过的一些课文中,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鸟的天堂》等,选出描写段落、句子和词语,朗读给同学们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同时又让…  相似文献   

18.
<正>让幼儿进行“深度探究”,从“水稻的生长过程”到“了解农民的劳动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水稻生长、感受收获与创作的喜悦、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引导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所谓“活教材”,就是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  相似文献   

19.
学习古代先贤可贵的环保思想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些年人们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以为中华福地地大物博,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各种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而一味地、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造成对环境的极大破坏,结果这些年大自然毫不客气地对人类进行了残酷的报复和惩罚。现在人们接受了惨痛的教训,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这种转变弥足珍贵。其实,我国古代先民对生态平衡等环境保护问题十分关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梁惠王上》中就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述,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读gǔ,捕鱼用的网)不入洿(读wū,低洼之地)池,鱼鳖不…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大自然中享受旅游乐趣德国自1970年开始,按照国际标准建立第一个森林国家公园——巴伐利亚森林公园以来,至今已先后建成了12个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圈保护区。这些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根据所在地域地理、文化特点,对大自然动态发展不做人为的干扰,使其自生自长,从而保存了当地天然的原始状态,使人们回归到大自然中享受旅游乐趣。本文仅介绍其中的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北海浅滩、恩勒生物圈保护区、施普雷森林、吕根岛和贝希特斯加登地区,并配以照片,以飨读者。参天大树、奇特长势和许多枯木: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的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