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域内旅游流场的长三角旅游空间结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长三角15市2004年数据为例,从经典的引力模型出发,构建城市旅游流强度模型,通过对长三角域内旅游流下空间结构探讨表明:①域内长三角旅游的目的地和客源地在地域上表现为一种以上海为中心的圈层结构:②上海和除舟山外长三角其他城市都发生强相互作用,具有较强的中心性,长三角外围地区的城市旅游有被长三角边缘化的趋势;③长三角域内旅游流网络在a=1的水平下,β、γ的指数分别为1.5333、0.5897,发展较好,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④加强周边地区的网络建设,特别要加强南京旅游圈、长江北岸旅游带和杭甬旅游带"一圈两带"的旅游网络化建设,从而实现旅游流空间流向合理调整与结构优化,提高旅游网络化水平,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旅游产业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城市的成长潜力。基于此,本文将旅游产业竞争要素分为旅游市场、资源丰度、基础设施、辅助产业、产业创新、城市经济总体水平六个方面,建立了包含了3个层次6个大类28个指标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长三角16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别进行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基于该结果将长三角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分析各个城市要素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和竞争力优劣势,提出长三角城市应改善竞争劣势和建立合作机制并举,实现竞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皖江城市群作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背景下及区域交通网络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式下,对皖江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和影响范围研究就显得必要。以该地区10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为主线,以界定旅游中心节点、测算旅游经济联系量和场强模型为手段,构建皖江城市群旅游圈。研究表明:以合肥和芜湖为双核的皖江城市群大旅游圈,其内部分为3个次旅游经济圈,北部以合肥为中心,包括六安区域、滁州和含巢湖整个水面的大部分区域的合肥旅游圈;西南以安庆为中心、池州为副中心,含铜陵一部分地区的安庆旅游圈;东南以芜湖为中心、宣城为副中心,包括马鞍山和部分巢湖区域、部分铜陵区域的芜湖旅游圈。最后提出了3个旅游经济圈发展的旅游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可达性分析、改进的场强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对2000~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旅游场强时空格局的演化及其形成机理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旅游综合规模差异化显著,但趋于均衡化发展态势;(2)区域旅游场强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交通“轴线”扩散明显,空间结构由最初的“Z”字型发展为“网状”,最后演变为“树枝状”,旅游场强类型呈现稳定的圈层包围结构,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变;(3)旅游场强格局演化主要由交通优势度、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和政策导向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高铁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影响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铁正成为影响我国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关键性因素,已有高铁旅游影响研究普遍存在供需分离的系统化视角缺位问题。立足多目的地-多客源地交互的旅游供需空间系统视角,利用GIS集成方法和旅游系统引力模型研究了有无高铁网络两种情境下的长三角区域旅游竞争力和出游力格局,分析了高铁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影响的具体方向、程度和意义。结果发现:(1)高铁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影响增强,扩大了旅游竞争力、出游力等级差异,带来逆向均衡一体化效应;(2)高铁强化了长三角区域旅游格局的核心-边缘结构,边缘地区非高铁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和出游力进一步被削弱,而核心高铁城市上海的中心性仍在增强;(3)高铁开通后,边缘地区新增开高铁城市的旅游格局变化最大,但固有劣势使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区域旅游整体的非均衡发展态势;(4)高铁时空压缩在削弱空间距离因素影响的同时,促进了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本位回归,规避旅游供给的同质化竞争、强调差异化发展是发挥高铁旅游一体化联动效应的根本路径模式。最后,指出高铁开通可以为边缘地区城市提供相对公平的交通发展平台,是防止边缘地区城市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必要条件,进而提出了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经济是全球进入新经济时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个人创造力与智慧、推崇创新,强调基于个人创造力的文化艺术与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作用的新经济。创意产业发展的质与量已经成为21世纪衡量一国或城市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较高新技术、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等对城市群影响,创意产业作用于城市群的哪些方面、影响程度如何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而这恰是创意时代城市群竞争优势持续提升的重要理论和城市产业政策实践难点。以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6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综合测度视角研判长三角城市群创意产业发展趋势:(1)梳理国内外研究阐明了创意产业的空间性,由此糅合城市体系理论与创意阶层理论构建创意城市体系,并从其核心组分“创意环境、创意能力、创意活力”构建测度城市群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2)采用长三角16城市2005、2009年度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判识出影响城市群创意产业发展主要因素:城市便利性、创意阶层的规模与质量、创意产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投入强度、城市休闲设施,且前3者影响程度较大;(3)采用层次聚类法综合测度创意产业影响因素,发现长三角各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迅速上升、城际差距缩小,且创意产业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演进趋势虽弱但已初现,即以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综合指数观察长三角城市位序 规模,上海仍位于首位,但第2层级中却多了苏州,第3层级却呈现无锡、镇江、泰州、常州优于宁波、扬州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基于上海案例的大都市旅游容量及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旅游容量和承载力问题是事关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和谐旅游环境建设的重大战略性命题。上海都市旅游发展跨入了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重要转型发展期。面临警旅游容量问题的严峻挑战。都市旅游容量管理与调控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实施旅游容量管理与调控不是剥夺或限制公民进入都市旅游和体验的权利。而是根据这种区域的极限容量阀值。疏导进入大都市的旅游流。使之保持警一种合理的、持续的容量态势发展,维系整个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要创新都市旅游容量与承载力管理的制度安排。通过都市旅游产品转型与创新、基础设施技术升级和扩能、都市旅游布局空间战略调整、区域协调与联动、实施旅游可持续指标行动等举措,进一步释放都市旅游容量及承载力潜力,缓解都市中心城区容量压力。促进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异及其关联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科学评估承载能力和制定空间管控政策是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以2000~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统筹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生态要素并将其纳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系统,建立基于DPSIR理论模型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及其偏微分分解方法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整体保持波动上升态势,并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旅游环境承载力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空间关联强度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M”字型变化趋势。(3)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每增长1个单位,将带动邻近城市增长0.637个单位。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水平、环境规制强度、旅游产业集聚对本地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直接效应,对邻近城市存在不同程度溢出效应。为有效挖掘新时期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潜力,应重视城际之间旅游环境...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带动 ,城市旅游资源的富集 ,人口、经济的集聚与扩散 ,旅游供需关系的结合 ,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 ,政策的导向 ,旅游业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完善等因素 ,导致了旅游城市化现象的产生。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 ,分析了旅游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发展思路不明 ,破坏旅游景观和生态环境 ,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不相适应 ,人口管理比较混乱 ,用地功能分区不明显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旅游城市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旅游产业既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的国民经济收入。同时,在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本文通过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青岛、烟台、济南等8市实现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泰安、日照等4市处于勉强协调或濒临失调阶段,德州、聊城等5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调现象。从这些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对比来看,除青岛市已经达到优质协调状态外,济南、烟台等13市属于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型,泰安、日照、威海3市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型。在耦合协调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探讨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从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7个主要因素看,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次2个指标对旅游发展水平影响最大,因此要促进国内旅游内涵式发展,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5个重要影响因素排序发现,这些地市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行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积极发展商品零售业。只有实现各地市"旅游促进经济,经济推动旅游"的协调发展模式,才能共同推动山东省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  相似文献   

11.
长江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是旅游产业规划、布局的重要基础。本文选择长江旅游带9省2市世界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A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12类共计4 729处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分布数据,借助Arc GIS软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法对旅游资源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旅游带总体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均具有明显的聚类特征。总体旅游资源沿北纬30°线、G318国道以及沪昆、沪汉蓉高铁等交通主干线分布趋势明显;高级别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沪汉蓉及沪昆高铁沿线及其中间地带;人文旅游资源主要集聚在长江以南的长江三角洲、古徽州地区、滇西北地区以及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依据得出的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特征和分布规律,建议依托长江水道、G318国道和沿线高铁,打造东西向快速旅游通道和精品旅游线路;依托政策优势,联合多方组织机构形成跨区域旅游合作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泛长江三角洲2002~2012年市域面板数据,并借助面板SDM及空间效应分解方法,对区域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及其动力因子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都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当邻近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每提高1%,将促进本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增加约0.257%和0.312%;2区域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各动力因子的空间交互作用也较为明显。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交通设施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入境旅游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旅游服务设施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内旅游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也较显著。3保障性因子多为正向溢出,吸引性因子多为负向溢出。前者体现了动力因子的空间模仿效应,后者反映了空间竞争效应。保障性因子和吸引力因子的空间效应强度及作用路径差异推动着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社会信息技术的传输,使大量的要素(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城市群空间内集聚与扩散,加密城市群空间内城市联系。在基于公路运输、普通列车、高速列车以及百度指数4个要素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流"网络结构特征进行探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内城市联系虽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城市间的联系不均衡,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多中心的协调网络发展格局特征明显;(2)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空间流"特征呈现三角形网络结构,其三角形的顶角分别由上海(沪)、南京(宁)与杭州(杭)3个核心节点城市构成。在空间结构内部,形成若干次级城市网络连线;在空间分布上,北翼网络化程度较高于南翼线性联系程度,区域联系强度以"沪—宁"、"沪—杭"沿线向两侧递减;(3)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5个核心城市排名处于网络中心的前列,扬州、南通、泰州、舟山等周边城市相对靠后,这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吸虹效应"有关,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心城市会向周边地区提供服务与经济辐射,完善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以5 a为时间间隔,运用ESDA法采用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增长率指标,研究长江经济带126个市域单元2000~2015年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运用GWR法分析入境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增长量莫兰指数经历了0.164 6~0.164 1~0.057 2的变化趋势,增量相似市域由较强集聚向较弱集聚转化,市域旅游经济增长趋于均衡。一级热点区始终位于江浙沿海市域。一级冷点区由研究区中部向苏北转移,空间范围大大缩小。(2)长江经济带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增长率莫兰指数表现为0.098 6~0.293 1~0.198 9的变化趋势,市域之间旅游经济增长关联程度增强,总体差异逐渐缩小。一级冷热点区大幅度转移,同时热点区范围大幅度扩大。后期热点市域数量大大超过冷点市域数量。(3)入境旅游发展较为落后的湖南省、云南省增长速度最快,长三角城市群所属市域始终是入境旅游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高速铁路线网格局及运营组织对城市空间重构的影响,以长三角城市群为实证,采用2008及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铁路时刻数据,对比分析普速铁路与高速铁路对区域可达性及城市联系紧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运营一方面改善了城市间铁路旅行时间,另一方面产生"时空收敛"的不均衡效应,铁路可达性水平以沪宁通道为中心向外围递减;沪、宁、杭、合、甬等中心城市以高速铁路网络为依托重塑一日交流圈,其范围沿高速铁路延伸且重叠范围不断扩大;高速铁路影响城市空间联系并推动区域空间重构,区域联系强度呈现出多核心、多层次的结构特征,并呈现向网络化结构发展的趋势;核心区域由以上海为核心的"一体两翼"结构拓展为沪宁杭多向联系的"黄金三角"结构,其他不同等级节点城市依托高速铁路连接,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心—网络"的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山岳旅游地数量很多,近年来在旅游开发与管理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具有普遍性。政府主导、高度重视山岳旅游价值、避免粗放式过度开发、适度提升旅游形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多元融资、内外联动发展大旅游、与国际接轨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值得借鉴。神农架作为长江流域典型的山岳旅游地,由此可以得到重要启示。神农架的战略出路在于:顺应产业升级转型趋势,全面确立旅游兴区战略,构建区域经济新极核,实施RMP系统整合,明晰旅游形象和加强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