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转向世界粮食市场 与严重依赖外国石油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和印度如今在粮食方面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并为它们的成就而自豪(图1-2).这两个国家都经历过严重饥荒的困难历史,都不希望这一悲剧情况重演.自从1985年以来,中国进口的粮食从来没有超过其消费总量的6%,而印度进口的粮食也没有超过其消费总量的3%(表1-3).但是,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这两个大国是否可以避免求助于全球粮食市场(主要指小麦、水稻、玉米和其他主要基本食品),已成为这两个国家和全球的一个尚待解决的、重要的问题.这是由于:世界粮食市场与石油市场的状况一样,与20世纪比较,指望生产过剩已经远非那么可靠了.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中国粮食供需平衡态势及粮食安全观的重构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粮食安全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新时期(2015-2050年)我国国内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已接近极限,中国粮食安全的总体思路正在面临重构。粮食安全在个人层面是营养安全,在国家层面是国家粮食的可获得能力,国家粮食可获得能力包括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进口能力,论文从个人营养安全和国家粮食可获得能力视角,对新时期我国粮食供需平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维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程度为110.88%~117.49%,粮食具有保障平衡的基本能力,口粮安全保障程度为158.57%~168.02%,口粮具有保障充分平衡的能力,而饲料粮的保障程度只有79.41%~84.15%,保障程度不足。这一有所宽裕的粮食供需平衡态势为允许小幅度市场波动来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提供了弹性空间,也为国家粮食政策调整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为建立我国新时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建议:1)在资源端建立基本农田制度,维持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2)在生产端逐步发展经营规模较大的专业化粮食生产实体;3)在流通环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培育全国性和区域性现代粮食市场体系,融入国际市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供应;4)在储备环节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  相似文献   

3.
西藏粮食安全状况及主要粮食供需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西藏粮食安全事关当地的长治久安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基于2010年农户层面的食物消费调研数据,并且结合粮食市场调研、粮食加工企业调研以及政府部门调研数据等,在研究西藏粮食生产和消费基础之上,重点分析了西藏主要粮食(青稞、小麦和水稻)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全区粮食供应数量较高,特别是外地调入粮食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提高了西藏粮食安全保障程度。2010年全区主要粮食生产为85.09万t,而家庭层面主要粮食消费为88.81万t,粮食生产和消费基本持平;但是考虑到本地粮食消费比重为60.8%,2010年本地粮食消费只有54.0万t。从整个西藏地区来看,虽然西藏地区粮食供应已经大于其需求(西藏地区三大粮食作物总供应146.3万t,而总需求超过95.9万t,供应为需求的1.5倍),但是从不同地区来看,区域之间的粮食供需差别非常大,尤其是藏北牧区(主要是那曲地区),粮食缺口比较大,未来需要加强藏北地区粮食的供给力度,提升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随着内地粮食进藏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未来需要进一步转变粮食购销体制系统,把粮食生产者(即农民)考虑在粮食流通市场之内,进一步加强和重视西藏粮食生产者在粮食流通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加西藏农村地区家庭中余粮流通,增加青稞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9,(4):116-121
宋代粮食仓储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宋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发展,为各类粮仓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粮食的商品化不断加强,通过购买获取粮食成为仓粮来源的重要途径;粮食仓储无论在调节粮食市场,还是在赈灾救荒中,都更加体现了市场化的倾向;随着社会的进步,宋人对仓储与市场的联系认识也不断提高。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对粮食仓储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仓储与市场联系加强,也是宋代粮食仓储制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速读     
《世界环境》2021,(4):10-11
正改变农业生产实践可在2036年减少70%温室气体排放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农业实践可以在未来15年削减70%因粮食生产排放的温室气体。这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称,将一些易于实施的科技创新与现有的生产体系和当前粮食市场结合起来,可以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新技术的实施将在支持农业弹性、保证产量和利润的同时驱动农业脱碳。  相似文献   

6.
粮食主产区长期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使得主产区不但增加农民收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重重,而且也面临着资源短缺和国土生态安全的双重约束,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上述难题的现实和必然选择,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对粮食主产区发展循环经济也制定了指导原则和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主席先生: 中国代表团将在本届理事会全体会议一般辩论的发言中,阐述中国对当前世界环境问题的基本观点。现在,我仅就粮食问题谈谈我们的意见。粮食问题是当前世界上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问题,也是关系到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通过对别国推行畸形的农业单一经营、不等价交换和大量倾销“剩余”粮食,严重地破坏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和粮食生产能力。它们还常常控制粮食市场,把人类基本生活资料作为榨取超额利润和干  相似文献   

8.
粮食主产区农业循环经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粮食主产区长期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使得主产区不但增加农民收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重重。而且也面临着资源短缺和国土生态安全的双重约束,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上述难题的现实和必然选择,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对粮食主产区发展循环经济也制定了指导原则和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观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新要求。重新思考和梳理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变化,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系统认知,同时对推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陷入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补贴多和浪费多的“五多怪圈”。传统农学派、经济学派和资源环境学派等不同学科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解和观点存在较大差异,体现了粮食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粮食安全概念从强调对粮食量的保障和供给、强调市场条件下的个人购买能力,到从基本保障提升到生活品质、强调国家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内涵不断充实和延伸,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要求。现阶段应当从全产业、多尺度、精准化、多维度、多因素视角全方位解读粮食安全的最新内涵。面对新时代,在我国粮食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构建“营养、绿色、多元、开放”的新时代粮食安全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与环境: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发展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的发展是自1980年左右实行开放下策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突出特征。这种发展在沿海各省非常快,不过正在向西部扩展。这些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它们对中国粮食生产力的以及它们所造成的农村环境的普遍退化。自50年代以来土地的逐步丧失呈递增趋势;农村地区的污染负荷越来越重;由于工业活动得到的报酬较多从而吸引了劳动者被放弃农业,结果降低了土地的养护 耕作水平。资源的约束和管理方式限制了强迫性保  相似文献   

11.
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论文以商品粮基地县为研究单元,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结合的方法,揭示东北商品粮基地县粮食总产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粮食总产低于平均水平的商品粮基地县占多数,高于平均水平的基地数量仅占36.36%,但粮食产量占全部基地县粮食总产量的64.74%;②粮食生产基本上形成了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的生产能力格局,粮食总产的区域差异小于分品种粮食作物内部的区域差异;③从省域尺度看,粮食总产高于平均水平的基地县84.6%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粮食生产布局的区域化、专业化趋势明显,大宗粮食作物进一步向产粮大县集中;④从区域尺度看,粮食总产的空间格局高低交错,集中在以松嫩平原中部黑土区、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为重心的平原地区,有由中部平原地区向周边递减的趋势。回归分析表明,播种面积的区域差异是导致商品粮基地县粮食总产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应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走以提高粮食单产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太湖流域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变与粮食安全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太湖流域既是中国传统粮食高产区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论文从宏观视角探讨了该区1985-2010年27个县域粮食生产时空变化格局及粮食安全水平,结果表明:时间演化上该区粮食产量不稳定,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历经波动发展-急剧减少-稳步增长三阶段;空间差异亦较显著,除西北4个县域,其余地区粮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粮食生产重心逐渐由中部向西北偏移,县域粮食生产相对优势弱化,整体粮食生产能力降低;粮食总产变异系数和70%以上年份波动系数超全国平均水平,粮食安全风险大;粮食不安全县域增多,2010年59%的县域粮食不安全。未来该区仍受到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退化威胁,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并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区域差别化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试验分析以工业渣和石灰为主要原料制备的酸性气颗粒吸收剂的物理化学特性并考察了吸收效果和工艺要求。结果表明:适合的工业渣可以利用其多孔结构起吸附作用,提高钙基颗粒的吸收痞性;颗粒吸收剂具有吸收效率高、物理化学性能稳定、无二次污染的特点,简化酸性废气吸收工艺、设备和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14.
无锡市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论文以无锡市2010年TM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基于自然地理和人为干扰两类因素的因子加权叠加模型,以此获取研究区的生态贡献等级斑块,运用ArcGIS 10.0,Fragstats 4.0和CS 2.2软件计算并探讨了快速城市化平原地区不同景观指数随粒度增粗的变化特征及其适宜的研究尺度域.结果表明,随粒度变粗,景观指数受空间粒度的影响显著,存在特定的粒度范围.其中,类型水平,景观水平以及景观连接度指数的尺度域不完全相同,粒度分别为2~30,2~10和2~7个栅格单元,研究区尺度域以2~7个栅格单元即60~210 m为宜;景观连接度指数得到的尺度域更精准,粒度依赖性更明显,适宜于粒度效应研究,但是不同景观连接度指数对粒度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下垫面的地表矿物质颗粒物是大气气溶胶的源和汇,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状况和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下垫面地表矿物质颗粒物的粒度分布是表征颗粒行为的重要参数,颗粒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环境学性质等都与粒径有关。为探究人为下垫面(城市铺装道路、农村土路和农田等)和自然下垫面(沙漠和戈壁)地表矿物质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城市铺装道路、农村土路、裸露农田、沙漠和戈壁下垫面的地表矿物质颗粒物进行粒度研究。结果表明:从沉积物中值粒径来看,城市铺装道路表现为佛山市南海区(254.9μm)>杭州市桐庐县(247.5μm)>北京市(201.3μm)>南平市延平区(178.7μm)>兰州市(65.5μm);赣州市湖江镇农村土路为131.3μm;兰州市榆中县裸露农田为21.1μm;沙漠和戈壁表现为腾格里沙漠(272.7μm)>塔克拉玛干沙漠(121.9μm)。总体来说,地表矿物质颗粒物的粒度分布与人类活动、地理位置、风速和季节等因素密切相关,人类活动对粒度分布的影响因人类活动的复杂而难以明确,风速不同将裹挟不同粒径颗粒物,不同季节风速与风向不同,不同地理位置人类活...  相似文献   

16.
粮食加工、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不但对健康和环境造成巨大危害,也会损坏机械设备,更为重要的是粉尘爆炸成为粮食加工储运企业的安全隐患,危及着人类的生命和生产的安全.本文对粮食粉尘的爆炸过程、特点及爆炸条件进行了分析,并以此阐明了粮食粉尘爆炸控制的指导思想,在实际中应采用综合措施,做到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具体可分为惰化、控制粉尘浓度、防止产生点火源的预防措施和泄爆、爆炸遏制、隔爆防护措施两大类;同时对粮食粉尘爆炸的防治技术及粮食中转筒仓防尘防爆技术的进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化的演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受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以及耕地保护、农业补贴、价格保护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中国目前区域专业化的方向和地域分工取向尚不清晰,不过农产品生产的集中化趋势却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论文以稻谷、小麦和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省域单元1981—2013年的产量数据,运用集中化指数方法揭示1980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化程度的演变特征和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明显上升,3种粮食作物中小麦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最高,并呈相对稳定的集中化趋势,而稻谷和玉米生产的集中化程度则经历了一个“U”型变化过程,意味着稻谷和玉米生产在这一阶段发生了空间重组;依据集中化趋势,稻谷生产向黑龙江、湖南、江西等地集中,小麦生产向河南、山东、安徽等传统小麦产区集中,玉米生产则向黑龙江、内蒙古等地集中,预示未来极有可能在这些地区及其周边形成专业化粮食产区。加强这些地区的农田基本建设将有助于推进中国粮食生产的地区专业化与地域分工。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0,(4):131-136
左右江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西南边疆唯一的红色根据地。粮食成为当时苏区的重要资源。为保证粮食供给,苏区政府虽然陆续制定了合理负担的征粮政策,但实际上主要通过打土豪,向基层政府、群众筹粮,筹款购粮等几种方式征粮,粮源不稳,征粮效果不好。其主要原因在于苏区没有完成土地革命,可见土地革命不仅是征粮的前提,也是巩固和发展苏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差异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为揭示河北省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粮食安全生产政策,论文运用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结合GIS技术,分析了1986—2006年河北省138个县的粮食产量空间差异变化规律、特征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粮食安全生产政策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省域范围内粮食产量Moran’sI指数的平均值为0.346,存在较强的空间聚集格局;粮食产量局部空间集聚显著区主要分布在唐山—石家庄山前平原区高产区(HH)和张家口—承德坝上高原低产区(LL),1986年、1996年、2006年落入HH和LL象限的县分别占总样本数的55.07%、66.67%和71.74%,粮食产量空间集聚效果显著;20 a内粮食产量重心由北向西南方向转移42.7 km;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播种面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