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井冈山斗争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因革命斗争的需要,诞生了大量的红色歌谣。这些红色歌谣是当时宣传革命、发动群众、瓦解敌军、鼓舞士气、凝聚军民力量的有力武器,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这些红色歌谣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斗争历程、生产生活场景及广大军民的价值追求、精神面貌、感情世界,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这些红色歌谣创作、加工、流传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语言朴素,朗朗上口,体现出较强的大众性。这些红色歌谣有的是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组织专门人才进行创作的,有的是对传统歌谣进行提升改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2.
老区红色资源的共性特征决定了自身的开发规律性和特定的开发策略。老区红色资源具有强烈的主题性特征、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突出的个体差异性与较强的自然损耗性特征。以浮梁革命老区为例,革命斗争悠久,红色资源分布密集,但红色资源分布偏远,政府财力不足,投入有限,留下许多开发空白。因此,开发浮梁老区红色资源应实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举,政府主导与招商引资并行,保护与开发并重,红色产业与绿色产业并联,实现红色资源保护、红色产业化开发、红色基因传承多头并举。  相似文献   

3.
语言载体是人类重要的传播媒介和传播符号。在文化相对滞后的中央苏区,中共充分运用音乐歌谣类、戏剧舞蹈类、谈话讲演类的语言载体进行民众动员和宣传鼓动。这些语言载体充分呈现了信息传播与教育认知相统一、情感沟通与艺术表达相统一、价值灌输与思想启蒙相统一的特点,迅速快捷有效地传播着中共革命文化、革命情感和革命价值的红色文化,发挥着认知、沟通、调适、慰籍、激励和凝聚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及物质遗存。红色资源与中共党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具有概念一致性,且与党史学科在价值功能上具有重合及促进关系,因而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优质学科建设资源。老区高校植根于红色资源富集的革命老区,拥有建设中共党史学科的突出红色资源优势,有必要积极引入并有效运用红色资源以加强地方党史研究、推进党史专业教学、培养特色专门人才,以形成中共党史学科建设自身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根据地军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成功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地、新型人民军队的奠基地、井冈山精神的孕育地,以及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汇聚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代表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方向,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建设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9,(5):118-124
新世纪影视剧以化历史的影像呈现方式不断关注着革命"在地性"的审美在场,试图以吐纳百川的开放性姿态接纳着阐释"革命"的多元文化预设。它们以"后革命"氛围中的革命再叙述,昭示着在民族复兴的时代主潮背景下,借助历史化的审美建构进行修复红色记忆、承载地缘文化、寻求国族认同、凸显现实观照的诸多可能性,考辨其建构"在地性"的影像景观、叙述格调与主题旨归,对于廓清革命再叙述的审美误区,寻绎红色基因因袭相传的空间路径,整合新时代的国族认同观念,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红色旅游资源是革命精神的核心载体,其保护和旅游利用面临着破碎化、片段化、静态化等问题,亟需开展整合开发研究。以中央苏区核心区为例,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修正的引力模型,研究红色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和文化生态变迁,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开发的策略,结论如下:(1)红色旅游资源点空间上呈现局部聚集特征,赣南苏区形成章贡区、瑞金市、于都县“金三角”分布格局,闽西苏区则形成新罗区、永定区、上杭县、连城县“银菱形”分布格局;(2)闽西和赣南苏区各重大事件红色旅游资源点在空间上8.9~106.6 km的范围内,形成带状或面状的文化生态基底,并呈现一致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的发展态势;(3)红色旅游资源网络联系方向与服务业主导型文化生态方向错位发展,这是赣南和闽西红色旅游资源内部网络联系度较强,跨区域网络联系度较弱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遵循红色旅游资源文化生态空间一体化、文化生态演变全域化、文化生态发展动态化的原则,提出空间集聚区优先整合开发、高发展指数红色旅游资源跨省域优先整合开发、跨主导类型关键节点优先整合开发三个整合开发对策,以期促进中央苏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9,(3):108-116
中央苏区文艺研究目前已经进入到沉淀与深化阶段,探索现象背后规律性的问题越来越为研究者所重视。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的结缘,来自于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文学的历史承载,文学既是革命的对象,也是革命的主要路径。随着20世纪20年代初党派政治的形成,文学革命的标的逐渐清晰化为政治。中央苏区文艺接受了左联时期的无产阶级文学遗产,另一方面又因现实的具体时空条件与政治需求,强化了文艺的宣传功能,提升了文艺的政治身份,使得中央苏区文艺成为具有突出斗争特质的新型革命文艺。中央苏区文艺实践经验在当时的历史时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却也需要突破模式固化和路径依赖等因素的拘囿,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0,(4):131-136
左右江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西南边疆唯一的红色根据地。粮食成为当时苏区的重要资源。为保证粮食供给,苏区政府虽然陆续制定了合理负担的征粮政策,但实际上主要通过打土豪,向基层政府、群众筹粮,筹款购粮等几种方式征粮,粮源不稳,征粮效果不好。其主要原因在于苏区没有完成土地革命,可见土地革命不仅是征粮的前提,也是巩固和发展苏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开始。党在领导和巩固苏维埃政权中,进行了权力制约、规范与监督,惩处贪污腐败、官僚主义及其损害百姓利益行为等执政纪律建设探索,并在确立执政的政治原则、严肃执政纪律及重视执政纪律建设实效等方面进行了成功实践,形成了中央苏区党执政纪律建设特色。这一成功实践,为此后党在陕北及解放区的执政纪律建设提供了直接的实践经验,开拓性地实现了党从革命转向执政的新使命,奠定了它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及政权建设史上的重要地位。对新时代党的执政纪律建设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