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居民对资源开发的态度是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社会与公众基础。基于对煤矿社区居民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居民资源开发态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差异。结果显示:煤矿社区居民对资源开发总体呈现比较反对的态度。居民社会人口属性方面,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对资源开发态度的支持程度越高;女性比男性更支持煤矿开采。在社会文化层面,就业机会和社会个人利益正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煤矿开采对居民生活和健康的不利影响负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在经济交通层面,资源开发的配套设施建设正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土地破坏和粮食减产负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在生态环境层面,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以及水质和水量的下降情况负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建议未来应制定针对性政策,改善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并着眼于资源开发沟通机制的完善、居民参与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和外部管理制度建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基于DPSIR模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价区域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程度,采用DPSIR概念模型,构建起包涵5大类因子指标的评价体系。此体系评价重点在于社会子系统发展对社会所造成的资源、环境、生态压力,居民生活环境状态的改变和在社会结构与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所导致的各项政策响应。并以沈阳市浑南新区为例,选取了包括科技技术贡献率、生态用地比例、公众对生活环境满意度在内的44项指标,构建起针对浑南新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对浑南新区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及管理决策起到辅助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珊瑚礁生态保护与管理的社会经济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综合古典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灯楼角珊瑚礁保护区的居民进行了社会经济调查,发现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很低,对珊瑚礁的依赖性很强,生产方式简单,管理落后,政府、科学家和当地居民之间沟通较少,但最近居民对珊瑚礁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已不断加深,并希望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来改变生存状态。因而在今后的管理方案中应强调居民的参与,重视教育和培训,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合理规划,以达到珊瑚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民航机务人员内在激励与安全绩效的关系,提升民航机务人员的安全绩效,在文献演绎基础上,提出假设模型,广泛发放调查问卷,采用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民航机务人员内在激励对安全绩效的影响机制,以及工作幸福感在民航机务人员内在激励与安全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民航机务人员内在激励对安全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内在激励对工作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作幸福感对安全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作幸福感在民航机务人员内在激励与安全绩效之间起不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农户开展的问卷调查分析了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补偿绩效,结果表明生态补偿绩效不容乐观,农户感受到的生态环境状况仅有小幅度的改善,消除经济激励之后农户表现出较低的参与积极性.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和生态保护能力为中介,构建社会资本对生态补偿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经济效应表现出显著负影响;对生态效应表现出显著正影响.社会网络、普遍信任、机构信任、互助倾向和惩罚程度对于经济效应影响系数分别为-0.05、-0.05、-0.01、-0.06和-0.03;对于社会效应影响系数分别为0.11、0.10、0.03、0.12和0.06;对于生态效应影响系数分别为0.36、0.33、0.09、0.38和0.19.在社会资本5项维度中互助倾向反映度最高,机构信任最低,因子载荷分别为0.77和0.19.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和生态保护能力在社会资本对生态补偿绩效影响中表现出显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山东省东营市的586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行动理论和治理理论分析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间的差异及其障碍因素,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社区情境因素欠缺及居民体验差、推动措施力度偏低、心理认同不足和自身异质性特征是垃圾分类从意愿到行为转变的主要障碍;社区情境因素、情境体验及推动措施既直接对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差异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并通过心理认同感的中介作用对缩小其差异程度产生间接影响;各因素对意愿和行为差异程度的作用机理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差异。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完善社区设施、活动与组织建设,增强垃圾分类措施的针对性及加快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是推动意愿到行为转变的跨越路径。  相似文献   

7.
赵雪雁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8):1318-1327
社会资本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先决条件,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急需辨明社会资本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并依次寻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研究基于甘肃省20个村域的调查数据,以网络、信任、规范为指标测度社会资本,以生态足迹为指标测度环境影响,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村域层面社会资本与环境影响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社会资本差异有助于解释村域之间的环境影响差异;②社会资本的普遍信任维度、制度信任维度与环境影响呈显著正相关,规范维度与环境影响呈显著负相关,网络维度虽与环境影响呈负相关,但统计上不显著;③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非农就业水平与环境影响呈显著负相关,人口规模虽与环境影响呈正相关,但在多数模型中不显著。最后,指出了社会资本对环境影响作用研究中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社会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现状,分析了社会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影响评价应贯穿项目全过程、加强公众参与和专业人才培养、完善立法、开展相关技术研究等解决对策和建议。具体对策与建议包括:第一,加强社会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社会影响评价贯穿项目全过程;第三,为社会影响评价立法并完善相关制度;第四,开展社会影响评价相关技术研究;第五,加强社会影响评价领域专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发生频率与强度越来越大,给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选取居民避难主观意识、避难行为态度、避难自我效能、避难演练、避难意向5个变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综合构建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居民避难行为理论模型,分析居民避难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与避难行为间是否存在显著关系,同时构建居民避难行为影响因素间的路径关系,分析变量间的作用效果,并通过实证研究对模型的适配度进行校验。结果表明:居民避难主观意识、避难行为态度、避难自我效能对避难意向有积极作用,且避难意向在各变量对居民避难行为的影响过程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居民避难主观意识对避难演练的实施有着显著的作用,且在居民避难主观意识与避难行为作用的过程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居民防灾避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山东省泰安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周边居民的调查数据,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垃圾焚烧发电厂周边居民对电厂态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是否被征求意见、是否接受物质补偿这二个变量对周边居民的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受教育年限、是否知道二噁英、居住地与电厂距离与周边居民态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合相关研究,发现本研究中影响电厂周边居民态度的因素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离差系数最小化方法建立地下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价模型。依据协调度的取值范围,将协调发展类型分为30种基本发展类型。在构建地下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文章以关中地区5个行政区为研究载体,分析地下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评价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地下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比较高,但处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状态下的协调发展。其中,宝鸡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型,西安、咸阳、渭南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铜川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文章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诊断,提出促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环境规制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具有推动作用,通过何种路径驱动以及是否存在城市类型异质性有待进一步理清。本文选取2004—2019年中国113座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与GML指数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随后通过构建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优化在环境规制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传导机制及其在城市类型间的异质性。研究表明:(1)从全样本回归结果看,环境规制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系数显著为正,产业结构优化和外商直接投资均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中介效应,而科技创新表现为间接抑制作用;在非资源型城市中,三类中介效应均不显著。(2)类型异质性检验显示,科技创新在成长型、成熟型城市中发挥了正向中介效应,在再生型城市中表现为间接抑制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在衰退型城市中的中介效应值为正,而在再生型城市中表现为负向中介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在成长型与成熟型城市中发挥了正向中介效应。(3)对比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全样本回归时,产业结构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和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梯次递减,产业结构优化的中介效应占比接近80%,环境规制的...  相似文献   

13.
廖鸿  许昀 《环境保护》2014,(23):23-26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命题,就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进行专章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精神、新论述、新要求。文章通过对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基本情况的介绍,特别是对社会组织在助力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发展慈善事业、促进社会和谐、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与环境保护、配合整体外交等方面发挥作用情况以及存在不足的分析,指出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更好发挥其积极作用,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法律制度建设、培育扶持政策、拓展参与渠道、提高规范化水平、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14.
漓江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保存价值和遗产价值。本文以桂林居民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漓江生态环境的态度和感知价值以及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桂林居民对漓江的感知价值不仅对环境态度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且对其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环境态度对环境责任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通过温忠麟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对环境态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环境态度在感知价值和环境责任性之间起到不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在实现环渤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提出了主成分分析-向量自回归(PCA-VAR)耦合分析方法,以环渤海区域为实例,运用PCA-VAR方法分析了2001-2010年期间环渤海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子系统之间变化的定性和定量关系,并运用所建立的VAR模型对2011-2015年该区域的发展状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所得的脉冲响应图可以形象地解释2001-2010年环渤海区域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环境变化两两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动态作用;方差分解结果揭示了研究时段内该区域社会子系统变化的0~2.17%可由环境子系统的变化解释,0~31.47%可由经济子系统的变化解释,其余由自身解释,以及经济和环境子系统变化的定量分解;2011-2015年该区域发展状况模拟结果显示若仍延续当前的发展模式,环渤海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将会愈演愈烈,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该研究结果对环渤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活动驱动水污染物排放并影响环境水质,进而威胁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单一从自然环境系统视角研究水污染过程难以充分揭示产生环境水质问题的根源,有必要同时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复合生态系统视角揭示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水质问题的驱动作用.本文从复合生态系统视角对环境水质问题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发现,现有研究从生产、消费等多视角识别了驱动水污染物排放的关键地区和行业,并探究了水污染物排放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如排放强度、经济发展水平).过量水污染物排放加剧了环境水质恶化,已有研究采用灰水足迹、污染物浓度等多种指标表征水污染程度,进而分析了社会经济活动对水质变化的驱动作用.此外,现有研究探究了水质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直接和间接反馈作用,揭示了水质变化影响的跨区域-跨行业传导过程.这些研究为优化调控社会经济因素以改善环境水质提供了决策依据.目前,水污染数据仍存在精度不高、时间序列较短等问题,且相关研究缺少水污染环境影响的社会经济溯源分析、社会经济系统与环境水质之间动态闭环模拟等.  相似文献   

17.
日本循环型社会发展动向:废物的减量排放和循环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各国政府与学术界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认同,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生态社会作为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日本先后颁布实施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和《废物处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废物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循环利用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文阐述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社会影响评价和中国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起源、发展、内容和政策框架,分析了两套评价体系在目标、内容、措施要求、周期要求和监督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并借鉴世行贷款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经验,提出实施有效的公众参与、精准识别社会风险和建立评估动态跟踪监测机制等建议,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无礼行为对机场工作人员安全工作的影响,以机场飞行区员工为研究对象,论证了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和工作投入与安全绩效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无礼行为对安全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孤立疏远和闲言碎语维度对安全情景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隐私侵犯和孤立疏远维度对安全任务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工作投入对安全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活力和奉献维度对安全情景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活力和专注维度对安全任务绩效有显著影响;工作投入在无礼行为与安全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基于研究结论,对机场安全管理提出了一些可行建议,对于优化机场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灾变危机管理的社会协同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灾变危机管理的社会协同是指在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充分依靠多元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社会联动,既重视规范性行动也重视志愿性行动,以形成一种有秩序、有规则的自组织系统,从而增大灾变危机管理功效的灾变危机管理模式。本文对灾变危机管理为何需要社会协同,何以能够社会协同,如何实现社会协同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