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中外翻译标准演变和批评来看,每一个翻译标准都有其局限性,没有一种翻译标准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这说明翻译标准是相对的。文本类型不同,翻译标准也应不同。合同文本可归为商务文本,人们对商务文本翻译标准研究得多,但对具体的合同文本翻译标准研究得少。合同文本有别于其他商务文本,它应有自己的翻译标准。合同翻译的目的是帮助合同文本实现其最主要功能——交际功能,"忠实、连贯、地道"的译文将能最大化地实现该功能。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转播源语新闻,从其本质和目的而言,是对源语新闻的再传播。作为再传播主体和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后殖民语境下,不仅承担着源语电视新闻受众和再传播者的角色,还担负了解殖民主义、抵抗文化霸权、为弱势文化表达诉求、确立本土文化地位的重要任务,应该发挥其主体性,以再传播为宗旨,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完成新闻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电视节目逐渐成为文化的一种主要方式,而电视节目名称或多或少也反映了文化的特点。电视节目名称成为观众对电视的第一印象,可以给节目锦上添花。中文电视节目名称与英文电视节目名称因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相似也有不同。因此,节目名称会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增加美感,而英文节目名称的翻译则应当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以符合观众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语言学习规律,学生必须吸收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经过一定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不单纯是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使用,它还包括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我们应该看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不是将每个学生培养成英语语言专家,而是使学生具备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小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技能课程,其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英语的交际能力。而语言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英语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对英语课堂教学来说,适宜的教学情境既包含了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也为学生提供了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知识的机会。对农村小学的学生而言,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正是他们所紧缺的。所以,本文将对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真实、生动、有效的语言环境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唐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繁荣景象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了文学体裁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是语言的变革。唐朝的"诗体"文学随着当时社会的性质、经济体制、政治及帝王集权统治的发生变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期,这也就表明了一种文学体裁为其自身生存要不断寻找适应自身发展的土壤。唐朝正是这种"诗体"文学生长的沃土,因而原来的诗"言志"与"缘情"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唐代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可以把它看作是唐朝人思维模式及语言习惯给唐诗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中国体育语言有其自身的特色。如果翻译得当,就会使中外体育文化交流更加通畅,外国人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体育文化。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中国体育语言翻译的现状,分析目前中国体育语言翻译的难点,并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体育语言翻译的技巧。本文认为,中国体育语言的翻译不仅要做到语义对等,还要做到文化层面的对等,以期在受众中实现同样的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空气污染英语新闻报道翻译的校正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对报道的译文进行校正,在翻译空气污染英语新闻报道的题目时,要考虑读者的感受,并结合国外英语文化的风格,使报道的译文与报道的原文对等。遵循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四个原则。分析了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介绍了增词补译、减词省译和修辞差异处理三个意译的方式,结合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四个原则对英文和中文之间的差异进行处理。并对新闻报道内容中的句式和新词进行处理和校正,完成空气污染英语新闻报道翻译的校正。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指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述的活动,是语言的语义体现和社会文化的阐释。因此,化妆品名称翻译是一个由多种元素组成的、非常活跃的社会语言文化系统。通过对化妆品译名搜集,笔者发现中外化妆品译名有以下特点:简洁、避免目的语的禁忌、符合目的语的审美。作为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桥梁,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如性别、年龄、文化、审美观、思维方式等等都会影响化妆品的译名。一个有吸引力的化妆品译名不仅给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而且给商家带来市场。本文以化妆品命名和译名为研究对象,探讨影响化妆品命名和译名的文化因素,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给商家以及翻译者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是一种信息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这种存在于社会中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之为外部语言。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即语言能力的形式就是把外部语言吸收进来,"内化"为储存在大脑中的内部语言。它与外部语言一样,是一套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在内的完整体系,是在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积累与运用。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  相似文献   

11.
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谈判双方除了掌握国际贸易知识和运用英语语言外,身势语(体态语言)也对谈判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甚至传递着复杂而微妙的信息。通过观察分析身势语信息,可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体会不可言传的交际内容,以达到谈判成功的目的。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身势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阐述相同身势语在不用民族文化中代表的不同含义及正确运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微课教师话语分析和身份建构研究有助于以教学微视频为依托的新媒体教育的发展。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体系为研究框架,把微课教师话语看做一种介入资源具体配置的过程,分析其介入的特征和使用特点。通过研究发现,英语微课教师主要使用"包容"资源来实现介入,并利用介入资源在微课中建构了权威身份和磋商身份。两种身份的选择是动态的,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交际需要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十七年"合作化小说的作家按照意识形态的要求,把政治伦理放到了小说叙述话语和叙事策略的最突出位置。设置话语主体的尊贵身份,加强政治伦理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直接或间接引述政策条文凸显政治伦理的思想意蕴,最终达到教育民众入社以实现政治伦理的目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如何定位教师知识权威的发展,已然成为教师教育发展所不能避开的难点与难题。"范式缺失"、"话语权受限"、"文化互动受阻"都不同程度上昭示其地位的式微与其发展遭遇困境。但教师内在发展的"专业期待"、师生关系间的"话语共生"、以及师生信念间的"文化互信"也预示着教师知识权威的某种价值回溯与新的发展机遇。理解与尊重为前提,沟通与对话的实践创生之路,应是教师知识权威价值再现,教师知识权威再建构的一种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天独厚的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厚力量。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的同质性,在价值上的同一性,使得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可能。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信仰、有能力,正确处理好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衔接关系,借助课程+思政,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不断深化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运用,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文学改良思想的提出,刘半农提出增多诗体的诗学追求,对部分译诗又采取充分性翻译策略和运用白话语体,从而造成其诗歌翻译体式的杂合。这种"杂合"的译诗倾向表明了译者对诗歌语体与形式的探索,亦反映出了翻译规范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运用图瑞的翻译规范理论对刘半农"五四"前的诗歌翻译进行探讨,总的来说刘半农遵守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在翻译过程中套用传统的诗歌形式,采用浅近文言的语体、可接受性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存在多元文化强势渗透与地方文化固步自封的失衡较量、西方话语霸权与我国话语弱势、我国经济腿长文化腿短等严峻形势。作为文化薪火相传主体的新时代青年学生,地方文化情感认同弱化、信仰环境恶化、实践运用淡化。根据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点,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文化理论引导、肯定青年地位等途径,强化其头悬"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文化危机意识,牢记实现地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责任担当,真正做到地方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相似文献   

18.
王连娣 《环境工程》2023,(2):256-257
<正>人类语言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全世界范围内对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与生态发展都很关注,并将这种关注演变成一种“生态元素”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语言翻译教育层面,经济交流带来的语言翻译需求增加让现代教育对小语种翻译教学逐渐重视,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到翻译教学中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创新途径。当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目标层级上,主动将专业教学与环境保护意识紧密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雅典民谚有云:“故事一样,说法不同。”这便引发了在不同文化哲学和社会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作为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更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纵观近年影坛,我们不难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影片将视角投向文化,它们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将理论性、实践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逐渐成为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和融合的重要样本。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1):147-150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在该课程进行中国文化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本族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了在综合英语课堂中进行中国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并在总结出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任务型语言教学进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