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2):147-150
闽台合作财务金融专业作为闽台合作办学的一个新兴专业,汇聚了福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台湾高校的优秀师资。该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计、培养目标、实践课程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的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构建出以理论够用、实践能力突出为特色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北京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以及华南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调研和对比,并结合校际交流生的亲身经历,探讨了三所高校间环境工程系本科教学的异同。借鉴其他高校本科教学的先进经验,对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化学类、实验类、专业类等本科课程设置的优化提出了建议,以期完善本专业课程体系,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上半年最引人注目的教育新闻莫过于"要引导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一消息不仅在教育界内部引起热烈议论,也引起很多家长和考生的关注——高考报志愿时该如何定位新建本科高校?在职业教育界强烈盼望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的时代背景下,媒体和一些研究机构对"普通本科高  相似文献   

4.
培养优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关键是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安全工程教育质量,在分析我国高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湖南工学院专业认证过程和企业调研反馈信息,分析了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注重体现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强化学生的法律法规和环保意识、加强学生国际视野培养、重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和非专业素质培养等问题,并指出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与专业认证和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建立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技术与管理类课程并重、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联合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据悉,近日,全国"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南开大学省身楼隆重召开,教育部公布成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专业的东北大学、山东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单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朱坦教授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十余位相关教师出席会议。会上,各高校参会代表在交流本院校专业学科背景、专业建设基础、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内容及课程设置等内容的基础上,就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办学特点、以及各自在专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国内已经设立数字出版专业的六所高校为例,对比传统出版环境和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差异化,探究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数字出版环境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也为其他高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国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本科院校的性质和办学定位,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须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而其有效路径在于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协调统一的创新创业领导机构,制订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目标需要通过有效的系统化课程作为载体来实现,创业教育在国外高校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使得创业教育课程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不起眼的地位。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旨在使创业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中传播并转化为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实践,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理论和实务指导。  相似文献   

9.
职业健康类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实践中优化我国高校职业健康类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以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健康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基于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通过对比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职业健康类课程教材与英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考试中心(NEBOSH)教材职业健康相关部分内容,列出了中英教材各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对其进行了模块化分析,发现两种教材在课程体系设置结构和内容方面存在差异。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职业健康类课程体系设置可以从减小交叉性、建立体系化思想、提高与实践衔接紧密度等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在防灾减灾类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灾害学的学科地位较低、防灾减灾类学科及专业设置不灵活、学校管理制度及其相关条例的约束等。从我国学位管理制度谈起,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高校专业设置与交叉学科发展情况,探讨我国防灾减灾领域学科发展及专业设置对防灾减灾人才培养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大我国学位管理制度的改革,确保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二是对灾害科学的研究走向系统化、社会化,发展国内高等学校防灾减灾类专业本科教育;三是防灾减灾类专业课程设置从横向和纵向上都要体现综合和交叉的学科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