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近海底打钻揭示出在大洋脊上的小海丘内水热流体活动生成铜矿体和锌矿体。小海丘矿化部位大量无水石膏的产状表明海水由其边缘渗入海丘内导致玄武岩蚀变,而后从海丘顶部冒出黑、白烟囱,由烟囱释放硫化物,经过交代作用而形成硫化矿体。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一般通过阐明在大洋中脊玄武岩中观察到的同位素变化来推导上地幔的构造和洋脊顶部发生的各种作用。对大西洋中脊、东太平洋隆起以及胡安·德富卡和戈达洋脊所进行的研究表明,这三个洋脊的大洋中脊玄武岩的同位索研究结果在 Pb/Pb、Pb/Sr 和 Sr/Nd 图中表现出共同的线性相关关系。这些大洋中脊玄武岩的线性排列往往作为洋脊下面两类幔源物质相互混合的证据。第一种幔源物质是对流软流圈物质(相当于“亏损值”),其放射成因Pb 和 Sr 较少,而放射成因 Nd 较多;第二种则是由岩浆团所组成,这种岩浆团被认为是洋岛  相似文献   

3.
FAMOUS计划     
<正> FAMOUS计划的全称为“法美大洋中部海底研究计划”(French American Mid-Ocean UnderseaStudy)。该计划从1971年开始,于1975年结束,由法、美两国联合进行。它是与深海钻探计划相配合的又一个重要的海洋地质研究计划,其目的是在深海钻探的基础上直接潜到海底了解大洋中脊中央裂谷的详  相似文献   

4.
大洋壳的厚度变化范围很大,从3.5公里到30公里,大洋盆地部分厚度减小,而在海底山脉及岛屿区域内厚度则增加。洋壳等厚线的走向多半与巨大的构造带及地貌带(大陆、大洋盆地、板块及大洋中脊)的轮廓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正> 去年是在海底化学作用方面有很多新发现的一年,其中包括对成矿作用的直接观察。我们正慢慢地开始意识到发生在玄武岩壳、沉积岩与海水之间的大规模的交换作用。海底热流模式的分析令人信服地表明,海水通过这种壳层到达几公里深处的对流作用对解释这种热模式是必要的。新近的研究指出,世界洋底甚至在年龄超过55百万年的海底,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具有活跃的对流系统。古地球的发展过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假如在太古代多数自然现象是海底发生的,而且假如岩浆的产生是与较大的热量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大洋中脊玄武岩的成因,还有争论。人们普遍承认,通常的大洋中脊玄武岩(MgO<8wt%)经过了低压下的化学分离。但关于大洋中脊镁质玄武岩(MgO>9wt%)的成因却存在相互矛盾的论据。一种观点是,大洋中脊镁质玄武岩代表了大约在10kbar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   

7.
厂坝铅锌矿床中钠长石岩的产状、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石为中泥盆统成矿流体在海底沉积和交代围岩形成的典型热液沉积岩——钠长石岩,其物质来自矿体的下状沉积地层柱和海水。该沉积岩在后期的强烈变质改造过程中,发生了重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 一、前言 洋中脊位于近深海深度,但是某些块段被抬高形成了广阔的海底高原或者大洋岛。就火山活动各个不同地区和类型而言,岩浆的产物从洋脊活动典型的拉斑玄武岩变化为高度不饱和岩浆和在许多洋岛上发现的它们的分异  相似文献   

9.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任主席U.G.Cordani在1992年日本京都召开的第29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对近年地质科学的新进展作了总结。为使国内同行了解地质科学的前沿和世界动态,现将U.G.Co,dam总结的关于地质科学进展的主要内容摘编如下:(1)矿床学和成矿作用研究的进展。主要进展表现在现代洋底热水成矿的研究方面。通过海底考察,先是发现海底热泉,进而发现,在世界大洋的扩张中心,有大量外泄的热水流体正在形成金属矿床。近年来的进一步调查发现,洋底热水喷流沉积矿床,不仅分布在大洋中脊,在其它构造背景下也可出现,其中包括俯…  相似文献   

10.
加利福尼亚州中生代弗朗西斯杂岩和中新世蒙特雷群77个样品的稀土元素(REE)、主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分析表明,这些样品中Ce异常(Ce/Ce~(++))的程度和总稀土丰度(ΣREE)主要受下述因素控制:1)含金属物质的量;2)陆源物质的直接输入量;3)总埋藏速率。这些独立过程的相对重要性是以这样的方式变化的,即在大洋盆地横剖面上是以REE相对分馏和ΣREE与大洋盆地沉积环境相对应的方式发生变化的。我们的推断已得到了对已发表的有关REE资料(即河流、滨海、开阔大洋和受洋中脊影响的水体,以及陆源、深海沉积物和含金属沉积物的REE资料)进行的广泛评述的支持。 燧石层中记录了扩张洋脊、开放洋盆和大陆边缘环境中的沉积过程。来自含金属物质和陆源物质的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及海水中清除作用所起的作用,可以根据采样点距扩张洋脊的推测沉积距离(km)以及主元素化学特征和地层关系来估计。Ce/Ce~*值在扩张洋脊的附近很低(~0.29),但随着含金属物质影响的减少和陆源物质影响的增加而趋于逐渐增高(~1)。其它稀土指标(ΣERE,Lu_n/La_n,Eu/Eu~*)也与含金属物质和陆源物质的影响相对应。在扩张洋脊的附近,燧石的ΣREE看来似乎取决于埋藏速率,而页岩的ΣREE则与含金属物质的丰度相对应。在开阔大洋和大陆边缘环境,ΣREE受沉积物暴?  相似文献   

11.
<正> 拉尔矿山位于秘鲁中部海岸附近,在利马(Lima)南约100公里处。该矿床为产在白垩纪海底火山-沉积岩中的层控黄铜矿床。拉尔地区最近的岩石学、矿物学和硫同位素研究表明,该矿床形成在海水-海底界面或其附近温度为70°—350℃的海底温泉处。特别是硫同位素资料证明,矿石的硫大部分来自海水硫酸盐。在火山岩中深部循环的海水  相似文献   

12.
<正> 洋中脊玄武岩(MORB)覆盖了约60%的地球表面。在大洋中脊喷出的这种次碱性玄武岩(拉斑玄武质)岩浆的庞大体积和上地幔中这些岩浆的生成都表明,洋中脊火山作用是地幔化学分异作用中最主要的事件之一。洋中脊环境产生的玄武岩不受大陆壳物质的污染。因而它们可能记录了下伏地幔的化学特征。因此,MORB的成因研究成了玄武岩岩石学的一个主要课题。对于了解洋中脊系统轴部层状洋壳的产生过程,这也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在南黄海沿岸岸滩采集海水样品,将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探讨海底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SGD)对沿岸海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南黄海沿岸水体微生物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细菌门、疣微菌门、厚壁菌门等.海水中较高浓度的镭同位素活度极有可能是由近岸海底地下水排放过程导致.沿岸海水中的224Ra活度与营养盐浓度、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丰富度具有相对同步的变化规律.溶解氧对海水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p<0.05),海底地下水排放输入的高浓度溶解无机氮、溶解硅酸盐可能是影响沿岸海水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表明,海底地下水排放对沿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比较俯冲学     
<正> 比较研究的合理性俯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过程。在板块构造框架中,为维持地球表面积不变,岩石圈必须以其在洋中脊产生的相同速率消亡。因此,俯冲的概念是作为海底扩张的一种结果而“被动”提出来的。不过,对于沟-弧-弧后系统已作过多年深入研究,远在板块构造理论问世之前,就有人推测海沟是地幔对流下插的地方。近年来,俯冲作用被认为是驱动板块的原动力,从而使海底扩张成为一种“被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前,研究世界大洋(包括洋、海、河口)化学污染的生态学后果和研究防止化学污染对地球生态学影响的措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科学技术问题。苏联的研究表明: ——石油和有机氯碳氢化合物等一系列污染物质对海洋的污染具有全球性; ——这些物质在大洋中改变了海洋表面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6.
<正> 引言在全球构造体系中,地壳增生线——洋中脊在不同地区以不同的速度扩张着。其中大西洋中脊为慢速扩张脊,扩张速度稍大于1cm/年;东太平洋洋隆为快速扩张脊,最高可达20cm/年;以印度洋中脊为代表的扩张速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沿着这些洋脊,来自地幔的岩浆上涌喷出,构成新生的大洋地壳。至于洋脊扩张与火成岩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这是近十  相似文献   

17.
自从“挑战者”号探险以来(Murray and Renard,1891),发现大洋底磷质结核的绝对年龄问题与其成因问题有密切联系。 由于大洋中缺乏现代磷钙土,因而为磷酸盐是在过去的地质时期自海水的化学沉淀假说提供了基础。但是,如果现代磷钙土被发现,那么就可以通过直接观测来评价影响其形成的化学和生物因素。 有关生物遗骸、绝对年龄和一般地质环境的大量有用资料表明。大洋底已固结的磷钙土的时代要比早更新世老。然而发现纳米比亚(西南非洲)和智利大陆架沉积物表层的软的磷质结核显然是年青的,当将其组成与周周沉积物和间隙水的组成一起考查时,  相似文献   

18.
早在1975年以前,苏联就对世界大洋海水的化学污染进行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世界大洋海水的石油烃类(包括石油、石油产品及其裂解产物等,简称为PHC)污染呈行星状分布;2.海洋环流对PHC的迁移和扩散起重要作用,3.海水的化学污染对海洋的初级生产力有一定的影响。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观测,测定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未能  相似文献   

19.
海底深部生物圈是科学大洋钻探的最大发现之一,已证明以厌氧、高压、贫营养、温度跨幅大为特点的海底深部生物圈中存在大量微生物类群,其中研究较多的是细菌和古菌,而对真菌的研究则很少。本文重点综述目前有关海底深部生物圈真菌的研究进展,为我国从事海底深部生物圈真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 A.Berehep根据对固体地球表面高程曲线的分析,曾预言过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间的根本差异,然而,一直过了四十年,它才被大洋的地震探测所直接证实。在现代,大规模的深海钻探和在大洋中脊裂谷带、海沟壁、转换断层崖壁所从事的大规模拖挖取样,以及对采集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包括同位素)分析,对于以下两点不再有更多的疑问了:一是大洋地壳显著不同于大陆地壳,二是大洋地壳并不带有大陆地壳被同化的任何微小痕迹。大洋壳和大陆壳之间的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