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为有效提高机场风险管控能力并保障航空器安全运行,建立科学的机场原因航空器受损事件防控风险评价方法。通过分析航空器过站机场保障作业识别风险因素,采用事故树分析法构建出共包括107个中间事件和207个基本事件的9个机场原因航空器受损事故树;根据机场原因航空器受损事件的千架次风险值确定出整体防控风险等级;应用事故树分析法(FTA)-优劣解距离法(TOPSIS)构建防控风险贴近度指标,对机场各业务风险防控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机坪引导工作的防控风险最大,机场原因航空器受损整体防控风险等级评价结果符合机场的整体防控风险状况,与FTA法相比,FTA-TOPSIS法能够更准确地对机场各业务的防控风险进行区分及排序。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数据稀缺情况下的浮式生产系统(FPSO)油气泄漏重大事故风险评价问题,引入新的层次贝叶斯风险分析(HBA)方法。首先,基于安全屏障和事件树分析,建立FPSO油气泄漏事件序列模型;其次,根据事故先兆数据和贝叶斯推断,对安全屏障的先验分布增加一层估计,得到FPSO油气泄漏连锁事故的发生概率;最后,通过实时更新屏障失效概率,实现对FPSO事故风险的动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HBA法可以充分利用稀缺数据,并从相关数据中添加先验信息,得到各参数的后验概率,并据此确定,初始的油气泄漏大多会演变为大范围泄漏和小范围火灾。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系统地辨识和分析水电工程建设项目风险,避免辨识重复、交叉、遗漏等问题,基于霍尔三维结构,构建以风险辨识三维模型为基础的水电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辨识体系。首先,将建设项目划分为若干个专业板块,以其为基础子系统;然后,依据"点-线-面-体"辨识模式,以作业环节为主线,针对设备设施、作业流程、人员岗位和环境氛围等4个管理对象,分别运用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法(FMEA)、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作业场所危险性分析法(LEC)和危险性预先分析法(PHA)进行风险辨识;其次,构建动态的风险因子基础数据库;最后,以某水电站重建工程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运用该体系能全面辨识出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中各类风险因素,指导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基于事故连锁风险的区域危险源辨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风险评价中的危险源辨识方法重大危险源辨识、设备选择数法以及基于事故连锁效应的定量风险评价装置初选技术进行了总结,针对区域性事故风险的特点,提出基于事故连锁风险的区域危险源辨识方法,并通过实例对其进行了研究.针对具体的危险源区域,通过危险源的事件树分析,事故后果模拟以及事故连锁效应破坏概率计算,获得区域内各个危险源的事故连锁风险值,根据风险值大小,在了解区域实际情况并采纳专家建议的同时,对危险源进行辨识.该法反映了区域性风险的特点,对于区域风险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预防建筑施工高危作业事故,将定量改进作业危害分析(JHA)法应用于建筑施工高危作业风险分析。首先,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识别建筑施工高危作业,并引入事故致因"2-4"模型建立危害辨识模型;然后,采用风险等级评价法确定作业步骤风险等级,结合各作业步骤权重,运用复合风险度确定关键步骤;最后,采用加权风险度确定高危作业等级,并以某建筑施工脚手架搭设作业为例,进行定量改进JHA分析。结果表明:作业步骤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和高处作业(脚手架搭设)为关键步骤;复合风险度确定的关键步骤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加权风险度确定的高危作业风险等级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降低海上压裂工艺过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建立将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事故树分析(FTA)和保护层分析(LOPA)集成的量化风险评估模型(HFL模型)。阐述HFL模型的集成机理和分析流程。以海上压裂工艺过程高压管线危险性分析为实例,开展该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在运用HAZOP方法对危险源初步辨识基础上,构建高压管线超压的蝴蝶结模型(BTM),确定导致事故发生的9种风险因素和5种事故后果,并估算高压管线断裂事故场景的初始事件概率和剩余事故风险。结果表明,现有的独立保护层(IPL)即超压电子保护装置无法使事故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需要通过增加新的IPL,即安装井口保护装置和泄压装置,提高压裂过程高压管线运行的可靠性,确保剩余事故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装配式住宅构件吊装事故发生率,构建基于云贝叶斯网络(Cloud-BN)的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动态评价构件吊装作业安全风险。首先,分析云模型与贝叶斯网络(BN)结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其次,结合工程实际确定构件吊装施工安全风险指标体系与BN结构,通过参数学习算法获取各节点间的条件概率分布;然后利用云模型转换,将获取的观测节点先验概率作为证据输入模型,得到构件吊装风险处于各风险状态的概率,并利用综合云生成算法确定最终的风险等级;最后,以某装配式住宅项目为例,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该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平均相对误差控制在5%以内;与传统BN模型相比,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8.
改进作业条件分析法在输气站场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气站场是天然气输送的关键环节,站内设备繁多,管道密集,输送介质易燃易爆,且输送量大,作业活动存在很大风险.在调研分析输气站场主要危险活动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后的作业条件分析方法(LEC)分析了作业活动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频率及后果,提出了改进措施.改进后的LEC法中的事故发生可能性(L)采用事故树(FTA)法进行定量分析,避免了取值的主观性.同时结合输气站场作业管理特点,在作业条件风险分析(LEC)基础上,增加了监控措施补偿系数M,包括危险事件监测措施补偿系数和危险事件控制措施两方面.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作业条件分析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合理地评定作业危险等级,还可有效运用于输气站场的持续改进评价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运用作业-风险结构分解法(WBS-RBS)对盾构吊装作业进行了风险辨识,采用事故统计和调查分析方法完善了作业风险清单,为系统性风险评估打下基础。采用BIM参数化建模构建了附加风险信息的地铁盾构三维模型,并以此搭建BIM 4D平台,借助链接技术实现了风险信息化控制。结果表明,搭建的BIM 4D平台能够模拟展示吊装作业全过程并实时生成作业中的风险信息以及对应的控制措施,便于管理人员预先查明潜在风险与不足,为现场吊装作业风险控制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电梯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通报数据为样本,基于人因分类与分析系统(HFACS)和层次分析法(AHP)开展电梯事故人因分析,构建改进型电梯设备人因风险监管体系,辨识出电梯设备使用与管理过程中4大人因风险类别及20项人因风险因素,并对风险监管内容进行细化;运用层次分析法求解20项人因风险因素权重,确定相应风险等级,并阐明各人因风险因素在使用与管理环节中的安全监管内容。结果表明:安全装置缺陷及日常的维护保养中人因风险等级最高,需重点监控,最后通过建立"三位一体"安全监管模式,以保障电梯使用和管理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为“挖掘”输油泵机组风险根源,降低设备预知性维护难度,结合输油泵多准则风险评价,提出1种基于等级全息建模的输油泵机组风险根源辨识方法,运用等级全息建模方法将输油泵系统分解为泵体结构、管理因素、环境因素、操作因素、技术因素、运行因素、设备安装7个子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事故树分析(FTA)等传统风险辨识方法,等级全息建模(HHM)对轴承等关键部件以及压力等运行参数的监测更为深入,能够有效辨识输油泵机组高风险情景,提升输油泵的风险辨识效率。  相似文献   

12.
黄艳萍  陈全  李晶 《安全》2018,39(10)
以某电力公司为例,基于风险管理的原理,通过风险识别从设备设施、操作程序、工艺流程、生产作业活动、检维修作业活动、场所环境方面辨识出企业生产中所有危险因素,然后从辨识结果中筛选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前端事件以及紧急情况,制定详细具体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处置措施,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浮式生产系统(FPSO)+原油转驳船(CTV)+普通油轮"外输作业新模式存在双重的碰撞和泄漏风险,为克服现有研究仅将事故视为单个事件的有序发生或潜在因素的层级叠加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功能共振事故模型(FRAM)的CTV卸油模式风险分析方法。首先,基于FRAM的一般性能条件,识别导致CTV卸油事故发生的人员、技术和组织因素;其次,评价功能性能变化,用以确定关键作业环节和事故演化过程;然后,制定性能波动的防控屏障来预防事故发生。研究结果表明:CTV卸油作业存在25类风险因素和2个关键作业环节,且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CTV的靠泊技术、CTV与FPSO间的沟通效果等是诱导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事故场景概念,并根据欧盟ARAMIS项目框架下提出的MIMAH(辨识重要事故危险方法),即从危险设备的角度来辨识与设备相关的关键事件,并利用事故树( FTA )、事件树( ETA),建立一个以关键事件为中心的蝴蝶结结构图来描述事故场景。通过运用这种方法,能够对事故场景的辨识更加具有系统性、针对性。最后,以液氨储罐装置作为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5.
结合事故树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山岭隧道施工中的风险因素集合与风险评判集合,并引入隶属度矩阵、熵权系数,建立了山岭隧道工程的动态风险管理模型.该模型以定量计算为特征,可实现对顶事件的风险概率计算、面向施工过程中的工况动态风险分析和控制.结合保阜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应用建立的动态风险管理模型,对洞口掘进施工阶段进行了风险分析,并依据得到的风险等级,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采用故障树分析法对液氨储罐泄漏事故进行分析。通过定性分析找到导致顶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处理含有模糊不确定因素的底事件时,采用模糊集理论与专家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将专家自然语言通过运用模糊数学的相关知识转化为模糊数,再利用左右模糊排序法转换为模糊失效概率。结合液氨储罐泄漏事故树的分析,给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谢润楠  刘辉 《安全》2011,(8):22-24
小型防盗网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基础设施差、整体生产技术不高以及员工安全意识弱等特点,作业过程事故时有发生。本文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该类企业的吊装作业过程进行危险辨识,及早发现在吊装过程中最可能导致坠落伤人的原因,并提出安全对策,以期提高作业过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评估隧道施工中塌方风险,以确定其可能性及严重程度作为2条主线。由文献调研并结合待评估隧道风险特征、施工现状、工程概况等建立塌方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与多层次模糊综合决策确定塌方风险事件可能性等级,定性指标由专家评判确定对各可能性等级的隶属度,定量指标的隶属度以正态分布作为隶属函数求出;综合考虑多种事故后果类型,选用当量估计法确定塌方风险事件严重程度;最后基于风险矩阵法确定隧道塌方风险等级。将本模型应用于兴隆隧道1号斜井,经评估该斜井塌方风险等级为Ⅲ级,即较大风险,后续施工中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减少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大型游乐设施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不仅涉及设备本身,而且与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针对这个特点,提出大型游乐设施风险矩阵(RMM)的风险分级方法。提出了将事故树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模糊事故树法(FFTA);采用3σ模糊表征法计算大型游乐设施各类风险事故的概率;再采用信息熵法来评价大型游乐设施的风险后果;最后利用风险矩阵法来确定大型游乐设施的风险等级,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分级模型有效。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尾矿库安全隐患及风险,应用基于证据(Evidence-based)方法和事故树分析模型,辨识并表征尾矿库事故影响因素、隐患及耦合状态,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潜在后果严重性和受体暴露程度相关独立参数,给出尾矿库事故风险表征方法,建立尾矿库事故多情景、多阶段(3段)、多层次和多等级(4级)风险防控框架。结果表明:对尾矿库5类事故(溃坝、漫顶、渗流、输送冒漏、库区扬尘)进行分析,得出基本事件或蛰伏隐患对尾矿库事故结构重要度或影响程度,给出尾矿库事故风险3维表征方法,并结合巴西布鲁马迪尼奥尾矿库进行实例应用,确定尾矿库风险等级(最高级4级),验证方法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尾矿库减灾防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