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丹平 《四川环境》2006,25(4):109-112
本文概述了影响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修复处理的多种因素,对石油污染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其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菌种的影响,菌种在不同的环境中和对不同碳链长度的碳氢化合物表现出不同的降解效率;石油物质本身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如石油物质在水体或土壤中的浓度以及石油的粘度、沸点、折射率等特性;生存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接种入高效率的降解菌或利用土著微生物进行降解时,降解率受到生存环境中各种条件的影响,如表面活性剂、光照条件、吸附剂的利用、营养盐、共代谢底物、氧气、温度、盐度等。  相似文献   

2.
石油在其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存在石油污染物的排放和溢出问题,污染土壤,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生物炭因其独特性质,能够以多种方式修复石油污染的土壤。概述了生物炭的特性、去除土壤石油污染物的机理、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方式等,对污泥生物炭修复油污土壤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及其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侯彬  朱琨  卢静  赵艳锋 《四川环境》2006,25(6):96-100
根据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高效、无二次污染和操作管理简便的优点,本文介绍谊类技术在石油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在概述石油的组成成分及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微生物和植物修复技术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应用条件,并就目前两种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即基因技术的应用作了介绍,同时指出了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石油污染的修复与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石油及其制品的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石油及其制品的泄漏,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危害,并最终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本文主要介绍了受石油污染环境的几种修复技术及处理方法,比较与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了石油污染治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小麦秸秆为原材料,在300℃下缺氧裂解3、6、8 h制备生物炭,比较了3种生物炭的产率、pH值、灰分以及C、H、N元素含量,表征了300℃、6 h生物炭的表面形态,并用其作为修复材料,对大港油田的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结果表明,随裂解时间的延长,生物炭产率下降,pH值升高,灰分含量增加,H/C值下降,但产率、pH值、灰分和H/C值都是从3h到6h差异显著,6h到8h差异不显著。C元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石油污染土壤经生物炭修复14 d和28 d后,总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45.48%和46.8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修复14 d后土壤中的萘、苊、苯并[a]蒽、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cd]芘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苯并[a]芘含量下降幅度达98.18%,其他几种PAH的降解率也都高于对照组,28 d后这些PAH的含量又有上升趋势。这说明小麦秸秆裂解时间对生物炭的性质有影响;300℃、6 h生物炭可以用来修复石油污染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这里介绍两则石油污染生物治理的现场实例。一则是关于水处理厂的生物治理,强调了即使在环境因素不十分有利的条件下,采用微生物生态法的生物强化措施,就能经济有效地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另一则展示地下水和土壤的生物治理,并详述了生物治理的原理、可行性、扩大试验法、监测项目的确定、试验前后总多环芳烃(PAH)及五氯苯酚(PCP)等的浓度变化等。两则微生物生态法的生物治理均表明:此法既省去了实验室研究,又不需事先查明所用的微生物属性,即可大大加快可行性研究速度,还明显地提高了防治效果。微生物生态法成功的运用进一步说明了:即使不用外加菌种,也能显著提高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速度,进而达到有效治理石油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修复技术由于其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在石油污染修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利用化学氧化技术可有效提高微生物修复效率。本研究以油泥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氧化—微生物联合技术开展修复研究,对比分析单一修复方法和联合修复法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化学氧化—微生物联合法去除石油烃的效率要优于化学氧化法和微生物法,最高去除率为48.82%,反应时间越长时,联合修复技术的优势越明显。研究结果可为联合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治理方面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日,由海军医学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合作,历时3年研制成功的"石油降解菌"通过专家鉴定,经多地海上试验,可对海上油污成功实施降解。他们从生物修复的角度入手,经过多次试验攻关,从被石油污染的海水中成功培养分离出25种石油降解菌株,从中筛选出4种高效石油降解菌株和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构建成高效的混合降解菌群。然后,采用具备膨化、悬浮、可降解等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污染及其生物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虹  曾光明 《青海环境》2003,13(4):177-180
文章介绍了重金属的存在,生物效应及其污染危害,系统归纳了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治理技术成果.阐明利用高等植物、天然水生态系统和微生物方面的相关技术在治理重金属污染上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目前国内外石油污染土壤常用的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综述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特别是生物修复技术的优越性,并针对国内外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研发污染土壤综合修复技术、完善修复工程设计、加大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力度、加强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4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石油类污染土壤的危害进行分析,指出生物修复技术是土壤石油类污染去除的重要手段。由于石油类污染物组成的复杂性及难降解性,高效降解微生物的富集、驯化,特别是基于多种生物协同共生的高效降解菌群的构建,是实现强化生物修复的重要途径。降解过程中污染物种类及理化性质、温度和pH值、电子受体、营养元素等都对污染物的降解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综合论述了微生物在高温、低温、高盐等极端条件下对石油烃的生物降解过程,研究了生物降解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同时,还介绍了对于强酸、强碱及高压条件下石油烃生物降解的研究状况,论述了研究石油烃生物降解对开发和丰富微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含汞气田汞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  蒋洪 《油气田环境保护》2013,23(1):17-19,60,61
痕量组分汞可能出现在大多数天然气气藏中。汞及其化合物均是剧毒物质,在含汞天然气处理过程中可能危害操作人员健康、腐蚀管线设备以及污染环境。针对某气田含汞天然气处理工艺,分析汞在天然气处理过程中分布情况,评价汞对天然气处理工艺及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含汞气田汞污染的控制技术以及防护措施,对降低含汞气田开发风险、保护人身健康及防止环境污染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全过程控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殷捷  陈玉成 《四川环境》2000,19(1):27-30
在介绍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特点及其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迁移转化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全过程控制措施,从源头到治理可分为:产前控制、产中控制和产生控制;同时阐述了各类措施的适用条件、范围、效果和费用,并对今后的治理研究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5.
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了大气、水体及生态系统。有机农药以直接施用、拌种、喷撒、随降水落入等方式进入土壤。农药在土壤中会以吸附、扩散稀释和降解等几种方式发生转化,并改变土壤结构、对土壤中生物的生存及酶的活性产生影响。生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动植物、微生物及根际环境对农药污染的降解来治理土壤中的农药,是治理农药污染的一种推荐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分子吸附器在光学相机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吸附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在轨污染控制手段,具有使用方便、重量轻、无功耗和成本低等特点,可以为航天器光学相机提供在轨污染控制。从在轨分子污染物和分子吸附器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描述了光学相机在轨污染物来源及特点,分析了污染物成分及对光学相机的危害,阐述了分子吸附器(包括吸附剂和基底)的组成及吸附特点。结合相机结构,提出了分子吸附器在光学相机污染控制中的应用方案,并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受石油烃类污染以其污染普遍、危害性巨大、去除困难以及治理费用昂贵而受到各国环境学者和水文地质学者的关注。概述了石油烃污染地下水处理技术的进展,并对今后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环境保护标准的日益严格、公众环境权益要求的不断提高,石油企业实施绿色采购已成为实施节能减排、提高竞争能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重要内容。石油企业应从推行物资供应各环节监管、实施物资生命周期全过程评估、加强物资产品供应商管理、强化物资流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建立完善的企业绿色采购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谭婷  傅尧信 《四川环境》2010,29(3):55-56,81
本文针对土壤酞酸酯测定过程中不同阶段(如采样、分析样品制备、仪器分析、空白样检测)的污染干扰,提出了对应的污染控制措施,以降低测定过程中的污染风险,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