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开启了首都圈一体化发展的崭新篇章.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发展机遇,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给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由理论性研究到实践性构建注入了跨越发展的催化剂.首都圈是以国家首都城市为核心形成的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保定、廊坊、唐山、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秦皇岛、沧州、承德、张家口共13个城市,国土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1亿左右.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与福建省省长唐登杰分别代表中国地震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推进新时代福建防震减灾能力现代化建设协议。协议签署将进一步提升福建省防震减灾能力,加快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在福建的实施,增强防震减灾在公共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基本实现新时代福建省防震减灾事业的科技现代化、业  相似文献   

3.
和普通列车相比,高速列车作为一种更快速的交通工具,其受到地震的威胁也更大。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能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发出报警,是防止其发生重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有效措施。我国新建的京津、京石等高速铁路中都要求建设地震预警系统。一个好的地震预警系统不仅要有科学先进的算法来确定地震三要素和影响范围等,系统的构架也尤为重要。系统构架影响甚至决定了系统的鲁棒性、可维护性、运行效率、安全性等。因此有必要对预警系统的系统构架进行研究,确保预警系统构架合理。讨论了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中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模块及其相互关系,为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的社会影响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是降低地震灾害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地震预警系统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应用中存在一定风险。设计了若干个关于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的社会调查问卷,以通过调查结果定性地评估地震预警系统产生的社会影响,统计公众对预警系统的认识和需求,分析预警信息发布对公众的影响和公众对地震漏报、误报等风险的接受程度,以及地震预警系统相关的法律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对地震预警系统的期望程度及有效性评价均很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地震预警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对紧急事件应变能力较差,对预警盲区和漏报等风险接受程度较低等。最后,结合国外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及应对措施,希望能对我国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体系初探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是防震减灾建设的核心内容。”十五”期间,将建设中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体系结构,关键构成、设计和实现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根据所从事的项目建设过程,对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在此基础上开展的首都圈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工作,并就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简要回顾了地震预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和地震位置、预警震级及预测烈度等关键参数的主要测定方法。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手段,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始建设各自的地震预警系统,以系统建设与应用实效为切入点,介绍了世界主要地震预警系统和我国的相关进展情况;并基于目前地震预警面临的主要挑战,从传感器、信号处理算法及组网模式等方面,展望了未来地震预警系统新的、有潜在变革性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社区地震安全水平是当前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系统介绍了我国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创建理念、历史沿革及评价体系和部分案例,结合其区域经济水平、历史地震、潜在震源,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创建现状,提出了采用多级天际线选择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对示范社区发展分布、辐射影响进行评估的方法,给出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第三方评审机制、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等针对性建议,为我国城市以社区为单位进一步推进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实施,是以城市群建设为载体。随着京津冀城镇化率逐步提高,人口不断迁移和聚集、建筑物密度增高,京津冀城市群将面临更多、更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影响,洪涝灾害是区域内平原城市普遍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研究京津冀平原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随着建设规模扩大、气候变化加剧、生态环境破坏等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对城市带来的洪涝灾害影响,探索在合理的建设标准下,通过流域协同治理、城市精细管理、设施韧性运行,实现对城市洪涝风险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中国地震灾害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依据地震工作三大体系的要求和建设首都圈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经验,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地震灾害系统工程的设想,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和论证。分析研究表明,地震灾害系统工程可以涵盖地震工作的各个方面,并且具有系统化、法制化及高科技等特点,对我国实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7月9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应邀访问日本气象厅,与气象厅厅长桥田俊彦举行会谈,就全面推进中日地震减灾务实合作进行磋商。双方商定将在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地震烈度速报及信息发布、联合开展科学研  相似文献   

11.
《防灾博览》2003,(6):13-13
2003年10月16日,中国地震局宋瑞祥局长视察了元大都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并给予高度评价。 为进一步提高首都圈各城市的地震应急能力,促进城市建设与减灾应急能力的协调发展,尤其是推广北京市朝阳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经验,中国地震局于2003年11月4日在北京召开了为期半天的首都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观摩会议。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陈建民、刘玉辰及震灾应急救援司徐德诗司长、北京市地震局修济刚局长等同志出席了会议。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京市各区(县)、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及各地地震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共80  相似文献   

12.
地震预警是防震减灾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基于微机电(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的地震预警系统发展迅猛。该系统中运用的MEMS加速度计是一种与价格昂贵的力反馈传感器相当性能的低分辨率、高噪声设备,但是成本相对低廉。本文介绍了两种基于PC(personal computer)端MEMS传感器的地震预警项目:QCN(The Quake-Catcher Network project)和CSN(The Community Seismic Network project),详细描述了项目的台站观测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存储与保障系统以及示范应用情况,旨在为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12月14日,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和平会见来访的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成,双方就加强地震科技协同创新进行会谈,并在建立联合工作小组,协同推动创新平台和机制建设方面达成共识。赵和平对李成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对南京大学长期以来对地震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党的十八大将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地震科技创新是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高校是地震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震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我国正在大规模推进地震预警(日本称为"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建设。公众对建成地震预警系统充满期待。许多媒体高度关注并大力宣传地震预警知识和地震预警成效,引导公众科学认知地震预警的原理、作用和局限性。但也有一些媒体未能讲好地震预警故事,造成部分公众难以全面、科学、正确、真实地理解地震预警的作用和意义。地震预警重在实效,为此,应当理清地震预警的一些基本知识,避免社会公众"误读"。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方,是国家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同时,城市是现今各种自然灾害的承载体。随着近些年自然灾害不断地增多,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成为减少民众生命财产损失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我国的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已经初具雏形,在城市的防灾减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近些年我国城市灾害的特点,以及世界上一些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先行国家的经验,阐述城市灾害预警系统的概念、重要性及基本构成;同时针对我国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现状、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城市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实施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网格技术支持下的我国地震工程远程协同试验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龚强 《自然灾害学报》2006,15(6):188-192
建设我国地震工程远程协同试验系统(NEESGrid CN)的目的是促进国内地震工程研究领域的资源共享和同行间的交流、联合,为防震减灾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交互平台。从NEESGrid CN建设的框架出发,明确了系统建设的原则,分析了地震工程远程协同中专业计算机的作用,阐明了LOOKING信息收集的功能,同时指出了NEESGrid CN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即异构数据和数据流服务。最后,分析了几种NEESGrid CN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学城建设的蓬勃开展,大学城公共安全已成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又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阐述了公共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同时,参照当前国际上成熟的公共安全评价框架,基于脆弱性(风险)与(减灾)能力两个维度,初步建立了大学城公共安全评价指标的内容体系。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对公共安全评价流程和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论证。结合具体的评价结果,针对大学城脆弱性风险防范和减灾能力建设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以供大学城公共安全规划建设和发展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期间中国重大地震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地震灾害曾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地震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提高地震灾害预测预警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房屋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应急能力、强化救灾物资储备基本建设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9.
《防灾博览》2013,(4):12
2013年6月20日,北京市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刚在市政府会见了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就首都防震减灾工作发展进行了座谈交流。陈建民局长结合汶川、芦山地震成因、灾害损失及恢复重建情况介绍了首都圈地区特别是北京地区历史地震情况,同时,简要介绍了我国地震预警工作的进展情况。陈局长指出,提升北京这样特大城市的灾害应对能力,需要建立综合防范体系,提高抗震设防标准,推广抗震节能技术,普及社会宣传教育,加强地  相似文献   

20.
海啸预警系统及我国海啸减灾任务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引发了新一轮海啸预警系统的研究。简述了地震海啸预警的原理,分析了海啸数值模拟的一些基本方法,综述了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海啸预警系统的建设情况,通过对我国海啸灾害研究现状的分析,明确了我国当前海啸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