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绿叶》2006,(9)
本刊讯(记者翟建伟)8月30日,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北京海洋馆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五届“蓝色空间——环境文化与人文奥运主题雕塑展”在北京海洋馆揭幕。本次展览以完全免费的形式向公众开放。本届雕塑展吸引了众多专业单位的参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修班、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北京人文空间雕塑研究所等艺术院校、机构纷纷拿出了自己的优秀作品。集体创作、  相似文献   

2.
《绿色视野》2008,(3):15-15
什么是环境文化?这一点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有独到的见解。潘岳认为,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  相似文献   

3.
潘岳与环保NGO共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保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民民主权利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着依法治国的本质。于环境文化而言,公众参与与否及其参与程度,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环境意识的发育程度,也体现这个民族的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状况。2005年12月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召开的"环境文化与公众参与"座谈会上,提出了一整套公众参与环保的工作思路。为飨读者,我们摘选了潘岳同志训话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会的环保非政府组织和高校环保社团负责人的发言,并同题配发了中国著名学者的环保思考,以及美国、菲律宾等国公众参与环保的方法途径,以期为公众参与我国的环保事业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是人如何对待自然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经济社会协调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也是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标志。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而人与自然和谐均与之有关。因此,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无疑是环境保护永匣主题和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记者赵柱仁)10月27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文化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的,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承办的2005中国环境文化节全面启动。据本次环境文化节组委会负责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介绍,2005中国环境文化节的举办,旨在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教化作用,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呼唤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促进环境文化交流,扩大环保公众参与。据悉,2005中国环境文化节的重点项目共有…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美术书法委员会换届会议8月30日在北京召开。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专门向大会发来贺信,鼓励艺术家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为繁荣我国环境艺术及促进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与会书画艺术家还联名发出了书画绿色中国”倡议书,号召美术书法艺术家主动承担责任,以笔墨丹青为工具,以书画艺术为载体,在创作中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在作品中体现以生态文明为特点的环境文化理念,为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及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建设“绿色中国”而努力创作。据介绍,“书画绿色中国”一直是中国环境文…  相似文献   

7.
《绿叶》2006,(3)
本刊讯3月26日,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共同发起的全国青少年“传承银杏文化,倡导绿色文明”主题实践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出席了启动仪式并发表了讲话,号召青少年接受环境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潘岳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在提出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时,特别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举办此次活动,目的就在于通过这种形式让广大青少年接受环境教育,提高科学素养,培育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奠基工程。启动仪式在极具老北…  相似文献   

8.
徐祥民 《绿叶》2013,(3):75-79
现代化进程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快捷和富足,同时也制造了人与环境不和谐的负历史。当前,应对负历史的环境保护制度总体上都是作为发展主题的补充性、救济性措施而存在,包含了对人与环境不和谐问题的严重轻视。若想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必须先克服这种轻视,实施"双轨制生活",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社会发展基本政务。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9月21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环境文学委员会第三届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出席了会议并发表讲话,呼吁文学家关注生态环境。潘岳说,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转型时期。从历史的经验来看,社会的转变,无不以思想为先导;思想的广泛传播,则多以文学为武器。转变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文学的宣传。弘扬环境文化,发展环境文学,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潘岳指出,环境文学是古老的文学,也是年轻的文学,更是富有挑战性的文学。环境文学作家们手…  相似文献   

10.
<正>环境教育的公众参与有助于纾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失衡难题,推动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的有效融合,构建科学的环境教育公众参与路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取得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央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宏观战略布局,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框架,努力形成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完善、发展,与真善美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向来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它作为人们掌握世界的三种不同方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它不仅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而且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的现代,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成为当代世界最普遍的困惑,遂已成为当前的一大主题。人与自然怎样才能达到和谐发展,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人对待自然应以真善美为尺度,以实践为中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一、真…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人类正经历着一场严峻的环境危机,面临着毁灭与生存抉择。为了挽救这场危机,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运动正在全球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环境文化也成了当代文化发展的热点.什么是环境文化环境文化是人类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存环境过程中,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这一主题在思想、观念、艺术、科学、技术和传统习俗等文化形态中的积淀成果,当然也包括这些成果的表现形式,如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以及各种艺术形式。广义上,环境文化还包括了上述成果的具体物化,即环境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环境署确定 2 0 0 5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营造绿色城市 ,呵护地球家园”。为呼应这一主题 ,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创建绿色家园、营造和谐社会的决心与行动 ,鼓励公众参与 ,弘扬生态文明 ,繁荣环境文化 ,国家环保总局近日发布 2 0 0 5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人人参与 ,创建绿色家园”。该主题旨在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 ,积极投身建设生态省、环保模范城、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社区等环保实践活动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国家环保总局发布2005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人人参与 创建绿色家园…  相似文献   

14.
《环境教育》2005,(9):65-65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8月22日在北京宣布,2005中国环境文化节将首次颁发“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主办单位即日起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候选人。潘岳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是我国首个由政府颁发的环保人物大奖,得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特别支持。该奖将评选出十位本年度为环保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公务员、企业家、学者、新闻从业者、非政府组织负责人、学生、市民、工人、农民等各界人士,以鼓励公众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中国而继续奋斗。潘岳介绍,“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是一个真正具有“公众精神”的奖。它的候选人名单向全社会公…  相似文献   

15.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4,14(2):15-15
什么是文明转型?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什么是新文明?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工业文明,即是新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摘自《环境经济》  相似文献   

16.
《绿叶》2006,(6)
(记者成丽)6月 5日,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编制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2005)》正式对外发行。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认为,“环保民生指数”是一项创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浙江省环境教育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群众对美好环境需求为导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不断创设教育载体,强化信息公开,引领公众参与,为推动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与舆论支持。通过打造正能量、接地气、通俗易懂的环境主题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8.
城市雕塑是公众环境艺术的一种。创作出能够体现一座城市精神风貌、高文化品味、高美学价值、高工程学价值和个性鲜明的城市雕塑作品,就必须很好地与公众的心境合拍。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加强环保工作与构建和谐青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5,15(2):47-49,56
构建和谐社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谋求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理念。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和严重破坏,都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从而引发人与社会的矛盾。良好的环境和生态秩序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与环境优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因此,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浅谈雕塑与人文环境的和谐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雕塑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雕塑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环境而生.一件完美的雕塑品不仅仅是其自身造型的精美,更重要的是它能和所处环境完美结合起来,彼此衬托,交相辉映.雕塑以各种形式在各种条件的影响下融入到环境中去,追求整体的和谐,达到整合环境、美化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