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H2S和COS排放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新华  刘景双  杨继松 《环境科学》2006,27(11):2145-2149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生长季(5~9月)三江平原小叶章沼泽化草甸H2S和COS的释放动态,结果表明,H2S、COS的排放通量具有季节和日变化规律,小叶章沼泽化草甸H2S的平均释放通量为0.34μg·(m2·h)-1,COS的平均释放通量为-0.29μg·(m2·h)-1;在生长季,小叶章沼泽化草甸表现为H2S的源,COS的汇.小叶章的生长过程对H2S、COS的排放影响显著,在小叶章生长旺盛期,H2S出现排放峰值,COS出现吸收高峰,H2S和COS的释放通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李新华  刘景双  杨继松 《环境科学》2006,27(11):2145-2149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生长季(5~9月)三江平原小叶章沼泽化草甸H2S和COS的释放动态,结果表明,H2S、COS的排放通量具有季节和日变化规律,小叶章沼泽化草甸H2S的平均释放通量为0.34 μg·(m2·h)-1,COS的平均释放通量为-0.29μg·(m2·h)-1;在生长季,小叶章沼泽化草甸表现为H2S的源,COS的汇。小叶章的生长过程对H2S、COS的排放影响显著,在小叶章生长旺盛期,H2S出现排放峰值,COS出现吸收高峰,H2S和COS的释放通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翅碱篷湿地硫化氢和羰基硫排放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生长季(5~10月)黄河三角洲翅碱篷湿地H2S和COS的释放动态.结果表明,H2S、COS的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在生长季,黄河三角洲翅碱篷湿地是H2S和COS的释放源,其中H2S的平均释放通量为4.97μg·(m2·h)-1,COS的平均释放通量为0.92μg·(m2·h)-1.在探讨的环境因子中,不同环境因子对翅碱篷湿地H2S和COS释放通量的影响不同,其中土壤SO2-4含量是影响H2S释放通量的主要因素,土壤含水量是影响COS释放通量的主要因素.含硫气体的排放可能还受到其它因素如植物、潮汐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沼泽湿地草甸N_2O排放通量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妍  宋长春  徐洪文 《上海环境科学》2009,28(4):139-142,148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草甸进行N2O排放通量的日变化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小叶章草甸土壤-植物系统和土壤的N2O通量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小叶章草甸土壤-植物系统和土壤的N2O通量最大值均出现在16:00,最小值均出现在6:00,其变化趋势与气温.地表温度和5、10.15,20 cm地温均呈正相关关系.小叶章植株的存在,促进了土壤一植物系统N2O的排放,土壤-植物系统N2O日平均通量是土壤的1.81倍.小叶章草甸土壤-植物系统N2O通量日变化的变异系数大于土壤.  相似文献   

5.
三江平原泥炭沼泽湿地N2O排放通量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三江平原毛苔草泥炭沼泽湿地植物生长季N2O排放通量,并分析了其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生长季N2O排放通量季节变化动态明显,最大值出现在7月上旬;平均排放通量为76.77μg/(m2·h),高于潜育沼泽湿地[20~60μg/(m2·h), 2002~2005].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存在极显著指数关系(P<0.01),且随土壤深度(土壤10cm以下)的增加相关关系逐渐减弱;与水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另外,植被是影响N2O排放的主要生物因子,有植被参与的N2O排放是无植被的1.7倍.总之,水位和土壤温度是控制泥炭沼泽N2O排放呈明显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土壤水文物理特性的差异是引起泥炭沼泽N2O排放高于潜育沼泽的主要原因.经初步估算,三江平原泥炭沼泽每年植物生长季N2O排放总量约为72.9Mg,表明泥炭沼泽湿地在生长季是重要的N2O潜在排放源.  相似文献   

6.
模拟湿地水分变化对小叶章枯落物分解及氮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2005年5月-2006年9月,利用三江平原典型碟形洼地的自然水分梯度作为水分变化研究的替代系统,结合分解袋法,模拟研究了湿地水分变化对典型草甸小叶章(TMC)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MMC)枯落物分解及氮动态的可能影响.试验沿水分梯度设漂筏苔草群落(PF)、毛果苔草群落(MG)、乌拉苔草群落(WL)、沼泽化草甸小叶章群落(XII)、典型草甸小叶章群落(XI)和岛状林群落(DZL)6个分解小区.研究表明.水分条件对枯落物分解有重要影响,当未来降水格局变化导致小叶章湿地形成积水环境后,TMC和MMC枯落物的失重率分别将增加4.33%-16.76%和24.84%-53.97%.分解速率将增加10.51%-32.73%和77.85%-93.92%,95%分解时间将减少0.72-1.85 a和3.67-4.05 a;TMC和MMC枯落物的氮含量及氮积累指数的变化较为一致.但不同小区间的变化模式差异较大.二者枯落物的氮在DZL、XI、WL、MG和PF小区整体上均表现处出释放累积的交替变化特征.但仍以释放过程为主.在XII小区,氮在整个时期一直表现为释放.C/N分解过程中氮养分的调控作用更为重要;TMC和MMC枯落物的氮现存量分别为12.75 g·m-2和8.29 g·m-2.氮年归还量分别大于1.95 g·(m2·a)-1和2.25g·(m2·a)-1;温度对枯落物相对分解速率具有促进作用,水分条件对其具有抑制作用.当分解环境的养分状况不发生较大变化时,相对分解速率取决于枯落物基质质量,当养分状况发生较大改变时,相对分解速率取决于环境养分供给状况.  相似文献   

7.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浮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对闽江河口潮间带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var. brevifolius)湿地、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入侵斑块湿地、输入养分的短叶茳芏湿地和踩踏形成的裸露湿地N2O通量进行测定,以研究不同的人为干扰方式对短叶茳芏湿地N2O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斑块N2O通量[15.37μg/(m2·h)]低于短叶茳芏湿地[18.77μg/(m2·h)],互花米草入侵降低了短叶茳芏湿地的N2O排放,互花米草入侵的减排作用与潮汐关系密切,而与植物生长季节关系不明显;养分输入显著增加了短叶茳芏湿地N2O排放.秋季,养分输入后,短叶茳芏湿地N2O排放平均值为163.72μg/(m2·h),春季,养分输入后,高潮淹水时和高潮无淹水时,短叶茳芏湿地N2O排放平均值分别为227.62μg/(m2·h)和1178.64μg/(m2·h),极显著高于对照,高潮淹水时N2O排放峰值出现较高潮无淹水时早,N2O通量远低于高潮无淹水时;踩踏形成的裸露湿地N2O平均通量为-0.76μg/(m2·h),表明踩踏降低了短叶茳芏湿地N2O通量,但降低程度因植物的生长季节和潮汐环境的差异而不同.  相似文献   

8.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N2O浓度与排放特征初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1年8月到9月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进行N2O的原位静态箱观测.结果发现近地气层N2O平均浓度为281.7×10-9m3/m3,低于大气背景浓度,说明沼泽湿地可能是人类目前了解较少但很重要的N2O汇.选取积水状况和地表植被不同的毛果苔草沼泽、小叶章湿草甸(Ⅰ,Ⅱ)以及作为对照的小麦休耕地进行观测,发现4个地点的N2O排放日变化形式不完全相同,除小麦田全天持续排放N2O外,其余各点一天当中均出现排放与吸收交替出现的情况.温度是影响排放模式的主要因素.观测期内毛果苔草沼泽、小叶章湿草甸(Ⅰ,Ⅱ)和小麦休耕地N2O的平均排放强度分别为0.22μg/(m2@h),1.75μg/(m2@h),1.31μg/(m2@h)和4.86μg/(m2@h).氧化还原电位是决定沼泽湿地N2O排放特征的关键因子,地表积水情况和土壤水分状况则是影响N2O排放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氧化亚氮的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娟  张建  贾文林  谢慧君  Roy R Gu 《环境科学》2009,30(11):3146-3151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潜流和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中N2O的释放规律和相关的氨氧化细菌.结果表明,潜流和表面流人工湿地的N2O平均通量分别为296.5μg.(m2.h)-1和28.2μg.(m2.h)-1,总体上均表现为大气N2O的排放源,前者的N2O平均释放通量高于农田、森林、草原和沼泽湿地等生态系统,潜流方式促进了N2O的释放.潜流和表面流人工湿地N2O通量有较大的月份差异和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最高值出现在7月,分别为(762.9±239.3)μg.(m2.h)-1和(91.9±20.3)μg.(m2.h)-1,一天中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分别出现在中午和凌晨.温度和芦苇的生长情况对N2O通量有一定的影响.人工湿地系统进水端,较高浓度的污水和充足的碳、氮源,促进了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使得N2O通量均高于出水端.克隆结果表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与N2O产生相关的氨氧化细菌主要为Nitrosomonas和Nitrosospira.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黄河三角洲潮滩湿地系统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DMS)排放的时空变化和主要影响因子,利用静态箱法监测了黄河三角洲高潮滩、中潮滩和低潮滩DMS通量和环境因子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从全年来看,黄河三角洲潮滩湿地系统是DMS的释放源,高潮滩、中潮滩和低潮滩释放DMS的通量范围依次为0.043~0.59μg·m~(-2)·h~(-1)、0.18~1.90μg·m~(-2)·h~(-1)和0.88~5.80μg·m~(-2)·h~(-1),均值依次为0.33μg·m~(-2)·h~(-1)、0.95μg·m~(-2)·h~(-1)和2.18μg·m~(-2)·h~(-1).黄河三角洲潮滩湿地DMS的释放通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其排放主要集中在植物生长季.潮滩湿地间DMS的排放通量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低潮滩中潮滩高潮滩,这种时空变化可能与季节、植被、环境因子、土壤基质等的空间变化有关.DMS的排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高潮滩,0 cm地温对DMS排放通量影响显著;在低潮滩,0~5 cm土壤体积含水量对DMS排放通量影响显著,而在中潮滩则没有发现显著的影响因子.该研究成果可以为进一步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硫循环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