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国宝 《福建环境》1995,12(2):31-32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自身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或因素。由于事物内在的否定性或内部的矛盾性,促使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这一规律指明了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运动。 辩论唯物主义者认为,事物的质变即矛盾的转化,也就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由矛盾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内容与形式     
曾新 《福建环境》2000,17(4):34-34
内容与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它的结构,表现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份、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则是形式。就国家来说,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沈力 《福建环境》2001,18(3):37-38
唯物辩证法认为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事物的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事物的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 ,促使它转向为其它事物的方面。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 ,而后又以否定阶段到否定之否定 ,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从形式上看 ,否定之否定阶段总是要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 ,好象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用列宁的话说 ,这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但是 ,这仅是形式上的回复 ,而在内容上却是发展了、丰富了、前进了。这是内容的前进 ,形式的复…  相似文献   

4.
原因与结果     
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除了基本规律之外,还包括了一系列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人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最普遍的矛盾关系的反映。在每对范畴内部,各对范畴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有着内在的逻辑结构。人类获得真正的知识,都要从正确地提出和解决“为什么”而开始的。 原因与结果,是人类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一对范畴。原因与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  相似文献   

5.
分析和综合     
于华生 《福建环境》2001,18(5):41-42
分析和综合是辩证思维的一个基本方法。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的 ,它由各个部分、侧面和属性组成 ,但各个部分、侧面和属性又互相联系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 ,我们在思维中有必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所谓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成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和特点 ,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分析的任务是从事物或现象的总体中 ,分出构成该事物或现象的部分、要素和属性。客观现象是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 ,人们为了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 ,必须首先把整体的各个部分和要素暂时分离开来 ,然后对它们分别进行考察和研…  相似文献   

6.
赵明明 《福建环境》2002,19(4):39-40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之一。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危害性 ,已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更激发了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重新加以认识 ,对自己的生产方式重新加以审视。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 ,在事物的发展和运动过程中 ,存在着共性方面即普遍性方面 ,如在自然和社会的所有部门中 ,都存在着时间空间性质、矛盾性质 ;这些部门与人存在发展的一般规律相关的内容。如这些部门与人的本质关系 ,它们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包含的人发展的一般必然性等 ,这在别的学科无法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只有哲学才能进行全面深…  相似文献   

7.
<正>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是一种信息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这种存在于社会中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之为外部语言。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即语言能力的形式就是把外部语言吸收进来,"内化"为储存在大脑中的内部语言。它与外部语言一样,是一套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在内的完整体系,是在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积累与运用。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  相似文献   

8.
知足常乐     
环境范围有大有小,大到整个地球,小到人体内部。地球大环境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人体内部微环境也有心理环境和生理环境之别。心理环境是由思想、情绪、精神、意识等构成的;生理环境则是由五脏六腑等各种器官组成的。心理环境表现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即中医所说的“七情。”,而快乐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环境的反应。促  相似文献   

9.
可操作性研究也是一种定性危险分析方法.它是一种以系统工程为基础,针对化工装置而开发的一种危险性评价方法。它的基本过程是以关键词为引导,找出过程中工艺状态的变化(即偏差),然后再继续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后果及可以采取的对策。可操作性研究近年来常称作危险及可操作性研究(HAZOP)。  相似文献   

10.
伤亡事故的发生是有偶然性和随机性的。大量的事故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操作行为的失误,由于人进行了不符合操作规程的动作,且这种操作行为失误的可能随个人操作熟练程度小同,对事故的影响大小也有所不同。我们认为:“加强技术教育训练,尤其是安全技能的教育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它对抑制伤亡事故发生是有效可行的。卜面的两个典型事故案例,我们从中可以e出端倪。案例1:1987年10月5日,第四地质大队司机程某将车交与杜某,由于杜对路况不熟,操作技术不熟练,在遇突发的障碍物前,临阵慌了手脚,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1.
欣帆 《福建环境》1997,14(1):22-23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着。所谓过程,就是指事物、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且是过程的集合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唯物辩证法关于过程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必须如实地把事物看作是过程的集合体。看到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在承认事  相似文献   

12.
质量保证与质量拉制是水质自动监测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包括人员素质、运行与管理机制、试剂与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文件记录等。在实际工作中,监测人员可根据仪器的运行状况,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标准溶液的棱查、比对实验验证及试剂有效性检查,用以检查仪器的基线飘移情况。如果分析中出现一个异常值,它的前后均为正常值,这种数值大多是由仪器的进样、仪器内部试剂传输等原因所致,如果发生原因不明的数据异常,就要及时检查系统的各个环节并采集实际水样进行人工分析,直至查清原因,剔除异常值,并在周报中加以说明,以确保上报数据的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13.
太阳光照到地球表面,使地球变热,同时地球也向空间散发热量,大气中存在的水气、,二氧化碳、甲烷及其它一些气体即温室气体,它们不会阻挡太阳能传给地球,但能储存一部分地球向外散发的热量,使地球表面具有较高的温度,这是地球上能够出现生命和维持生命存在的原因之一,这种吸热散热在现代工业出现以前是相对平衡的,那时地球的平均温度一直维持在13℃左右。近几十年来,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以及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大气组成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大量温室气体正在大气下层集聚,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很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现象叫做温室…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糖、蛋白和脂类代谢异常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其发生与发展与生物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不同地区的糖尿病发病率差异原因以及不同地球化学元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生物地质环境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根据相同遗传背景的人在不同生物地质环境条件下发病率的差异,提出目前人类糖尿病发病率增加的原因是:片面追求农作物产量,使得谷物、蔬菜和水果中地球化学元素含量降低,进一步引发人类通过食物链从生物地质环境获取地球化学元素绝对量减少以及少量地球化学元素污染生物地质环境引起人体过载。因此,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社会与生物地质环境和谐发展,是控制人类糖尿病发病率的关键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5.
试论江河泥沙灾的生态环境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描述了江河泥沙灾害的过程,特征及成因,认为江河泥沙灾害尾于非突发性的灾害,亦即生态环境这害。它具有孕育,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分析了江河泥潲灾害不同于传统灾害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近43年来“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突变研究   总被引:65,自引:9,他引:56  
利用“三江源”地区14个气象台站1962-2004年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突变情况。研究表明:近43年来,“三江源”地区气温普遍升高,年及夏、秋季降水量的变化呈微弱减少趋势,而冬、春季降水量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气候暖湿变化表现出不同季性,四季及年蒸发量变化呈逐年增大趋势;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年平均气温在1987年出现了由冷到暖的突变,冬、春季降水量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出现了由少向多的突变,年蒸发量在1986-1988年间发生由少到多突变。全球升温并由此引起的海洋蒸发和陆地上的蒸散加强,地气水分循环加快,是“三江源”地区气候出现暖湿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陈锋 《福建环境》2002,19(1):39-40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一般说来仅仅经过在实践基础上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循环 ,是不能达到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和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受到人的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等限制。只有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也就是说 ,认识过程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无限发展 ,有必要对客观事物和我们的工作进行“再认识”。所谓“再认识”,就是认识的连续的不断更新的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人们为要…  相似文献   

18.
安全心理学理论在HSE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了解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发生事故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复杂心理现象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的心理过程包括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和对待以及改造客观现实的意向过程.认识过程主要包括人的感知和思维过程,感知和思维过程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的心理活动.意向过程包括人们的情感、意识和注意等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9.
赤潮是由于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自然现象,江河、湖泊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通常称为“水花”或“水华”。赤潮并非都呈红色,由夜光藻、无纹多沟藻等形成的赤潮呈红色,赤潮也是由此得名;而由绿色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由淡红束毛藻引起的赤潮呈黄褐色,某些硅藻引起的赤潮则呈红褐色。  相似文献   

20.
赤潮与海洋微生物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要的氮、磷等营养物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变色,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这就是赤潮。近年来随着海洋污染日趋严重,赤潮发生的次数随之增多。它的发生和发展不仅破坏海洋生态平衡,而且严重损害海洋水产资源。由于赤潮不仅是渔业的大患,而且与人类的公共卫生密切相关,因此受到世界各沿海国家的普遍关注,各国学者进行过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近年来,富营养化已在我国某些海区出现,赤潮也屡有发生并有发展的趋势,因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及早采取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