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脉冲涡流检测技术对带包覆层压力管道焊缝进行了定位研究。自行搭建了一套脉冲涡流检测系统,包含控制单元、信号发射单元、功率放大单元、检测探头等组成部分。利用该装置实现了壁厚10mm Q235钢管,在50mm厚岩棉绝热层和0.75mm厚铝皮保护层下焊缝的定位检测。研究结果对脉冲涡流检测技术在承压设备壁厚腐蚀减薄、埋地管道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氨制冷系统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等承压设备在线检验的技术问题,在不拆除保温层状态下完成腐蚀检测。采用脉冲涡流壁厚扫查技术并结合超声波测厚技术验证,可以检测出低压侧承压设备的壁厚减薄状态。通过提高仪器的发射功率、采用聚焦型小探头等方法,检测具有100 mm厚保温层及0.6 mm厚外防护层的设备,并与超声测厚数据比对可知,其相对误差未超过6%。结果表明,脉冲涡流壁厚扫查技术能够实现对低压侧保温设备的腐蚀检测,为氨制冷系统的在线检验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将电磁超声技术应用于管道壁厚检测现场时,由于探头换能效率低而导致底面反射信号弱、测量结果精度低、数据稳定性差等问题出现。本研究采用试验验证的方法对电磁超声探头中,检测线圈的缠绕圈数和永磁铁的磁场强度进行了优化,并在外径100mm和300mm的碳钢管道上进行了壁厚检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检测线圈圈数和磁场强度的增大,底面反射信号的波形更加清晰、幅度更高,整个声程范围内的噪声干扰明显降低。优化后的电磁超声检测系统能够满足管道壁厚检测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改线受制土地财政审批难,离居民楼近被占压解决难,城市已成型系统改造难,技术高、成本大检测难。"11·22"中石化黄岛爆燃事故后,关于油气管网运营和维护的争议仍在继续。据华东地区一家燃气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内在管道检测领域较为权威的是中国特检院,他们会提供各项"菜单":防腐层有没有漏点、找固定点抽查看壁厚情况、标志桩有没有偏离管道位置、应急保护的电位是否正常。"但每个公司的选择都不一样。就像体检一样,可以选择不同的套餐,一般企业就只会做一些基础的体检,不可能去做核磁共振,拍个X光就可以。"  相似文献   

5.
为预防保温层下管道腐蚀带来的严重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腐蚀在线监测,以了解管道的剩余壁厚情况。在分析现有的腐蚀监测技术不足的前提下,基于γ射线数字扫描检测技术(GSDT),研发了1套保温层下管道腐蚀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对保温层下腐蚀管道剩余壁厚在线监测,并通过带保温层管道的检测试验和t-分布分析方法检验腐蚀监测系统的检测精度,最后以某化工企业为例,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腐蚀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保温层管道剩余壁厚的监测,保温层和高密度介质不影响管壁厚度的测量结果,且使用所研发的腐蚀监测系统监测到的管道腐蚀速率与现场实际腐蚀速率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正>由山东省特检院鲁特科技开发公司与上海鼎声联合幵发的地下储气井井壁自动化综合检测系统为专门用于野外地下储气井定检应用的综合测量系统,可定量检测出壁厚腐蚀及管壁内的周向裂纹。该设备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工作稳定,操作方便,数据分析准确。原理与特点:1、该设备采用阵列式探头,将壁厚腐蚀检测和裂纹检测综合在一起,使储气井检测更加全面。2、检测器整合了探头激励、信号接收放大、信号处理与传输功能,提高了信号保  相似文献   

7.
在油气生产过程中,井下套管损伤会造成井况恶化,致使正常井转变为套损井。为了防止套损井的出现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必要对套管进行早期损伤检测。采用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中,通过对套管内壁环切,将套管壁厚设计为等值递增和不等值递增两种形式;根据实验数据,对磁记忆检测信号梯度值、信号梯度波峰值及信号梯度峰宽值等特征参量与壁厚、壁厚变化量的定量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磁记忆检测信号梯度值、信号梯度波峰值及信号梯度峰宽值等特征参量,可以很好的表征套管壁厚的变化情况;信号梯度值与套管壁厚呈线性递增关系;信号梯度波峰值和信号梯度峰宽值均与套管壁厚变化量呈线性递增关系。该试验结果有助于完善磁记忆检测技术的定量化研究和利用磁记忆原理检测套管损伤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对1台反应釜筒体下部出现大面积过热变形、壁厚大量减薄现象进行了宏观检查、内表面金相检测、硬度检测等技术检测,对其失效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处理措施及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9.
连续油管作业期间,除受到循环弯曲载荷作用外,管内还常受内压作用,从而产生严重的塑性变形,会出现壁厚减薄和截面椭圆化,而大多数情况的疲劳裂纹都是源于壁厚减薄处。采用自制的连续油管疲劳试验机进行室内试验,模拟全尺寸连续油管在实际工况中受到的循环弯曲和内压作用,利用超声波测厚仪检测不同循环次数下的油管壁厚值。在300mm最大弯曲行程、20MPa内压下,连续油管壁厚变化率成抛物线下降趋势,得到壁厚变化率与循环次数拟合关系,可为预判连油管工作寿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1台反应釜筒体下部出现大面积过热变形、壁厚大量减薄现象进行了宏观检查、内表面金相检测、硬度检测等技术检测,对其失效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处理措施及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应对湿天然气管道存在的明显积液,导致管材腐蚀,目前经验性的检测点选择方式导致检测成本和工作量过大问题。基于某单井站场工况条件和现场壁厚检测数据,针对站场主管线,采用Fluent软件建模分析管线内液相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含液率大小随原料气含水量、流量、压力的变化而呈正相关变化,运用Correl函数对现场壁厚检测数据和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发现两者的相关度达到0.61以上,这为现场合理选择腐蚀检测点提供依据,降低了现场检测工作量和检测成本。  相似文献   

12.
使用中的压力容器(下简称在用容器)壁厚的减薄在所难免,有的还比较严重。因此,对壁厚减薄较多的在用容器,为确定其能否继续运行,检验时就须对它进行强度校核(下简称强校)。而强校时强校壁厚的选取,有关规程和标准中作了明确的选取规定。1990年劳动部《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下简称《检规》第24条2.6点规定,“强校的剩余壁厚按实测最小值减去到下一个使用周期的两倍腐蚀量,作为强校的壁厚”。这一强校壁厚的选取规定,并未要求应对在用容器的母材部分(下简称母材)和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焊缝的热影响区认为距焊缝边缘母材制造…  相似文献   

13.
点状腐蚀是石油天然气场站内极为危险的腐蚀类型,目前的全面检验过程中对于点蚀的检测普遍采用超声波壁厚的方法,检测有效性低,而且单点检测方式无法对一定距离内的管道开展全覆盖检测。本文对比分析目前常用的检测技术,提出低频导波、漏磁和超声波测厚组合检测的方法。经过现场应用,组合检测方法可以发挥各检测技术的优势,提高点蚀缺陷的检测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壁厚是承压类特种设备结构的主要参数.针对几例因受压元件壁厚未测定所留下的安全隐患,本文对承压类特种设备壁厚测定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并分别就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在相应法规标准中对壁厚测定的要求和对监检机构的要求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蒸汽管道长期在高温及应力的条件下运行,不可避免地造成高温腐蚀减薄。因此,蒸汽管道的管壁减薄的检测尤为重要。目前检测高温管道腐蚀的手段主要是采用测厚仪来测量壁厚值。弊端在于要停炉停产,拆除管道保温并打磨,只能进行局部厚度测量,无法保证检测高温蒸汽管道整体的腐蚀减薄情况;在较高的表面温度下,测厚仪的精度亦难以保证。本文基于超声导波技术的在线高温蒸汽管道的在线检测方法,采用高温导波探头,实现了在较高壁温的条件下对高温蒸汽管道的全局壁厚减薄测量缺陷检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超声波导波对钢板下表面腐蚀区域快速定位及连续测厚法准确测定其最小壁厚的检测方法,并通过试验测试验证了上述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为不能进入内部的压力容器、内表面被覆盖层或构件覆盖的压力容器及大型原油储罐底板下表面的腐蚀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预测炉管的剩余寿命,研究高温炉管炉管壁和结焦厚度的在线检测技术,在单探头γ射线数字化扫描自动检测技术(GSDM-S)的基础上,开发基于GSDM-S的检测系统,并进行检测系统测试试验,以测试GSDM-S检测系统的精度。结果表明:用GSDM-S检测系统可在线检测炉管管壁和结焦厚度,检测误差好于±0.5 mm,满足GSDM-S检测系统装置设计要求;用基于GSDM-S的技术测得的壁厚结果与用超声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灰铸铁烘缸具有特殊的铸造结构特征与灰铸铁材质特点,其定期检验要求不同于常规焊制金属压力容器。本文结合定期检验项目要求及现场检验经验,对造纸机械用灰铸铁烘缸的宏观检验、壁厚测定、无损检测、硬度检测、安全附件及仪表、耐压试验等定期检验项目进行了检验检测要点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资料查阅、宏观检查,辅以壁厚测量、无损检测、硬度检测、化学成分分析、显微组织分析等检测方法,对事故锅炉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锅内长期结垢;锅炉启、停频繁;烟管与管板的连接部位较大集中应力;多次交变热应力的共同作用产生了疲劳裂纹。  相似文献   

20.
对氨制冷压力管道进行了风险分析,并按合乎使用原则进行了安全评定。结果显示:未焊透处壁厚1.5mm以上77.8%管道通过安全评定,而壁厚提高至2mm均能通过安全评定;氨含水量对管道安全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