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降解与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引发各种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文章主要综述了该农药的生物降解、光降解和生物代谢三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生物降解是其分解代谢的重要环境过程之一,微生物、哺乳动物、水生生物、昆虫及植物等对拟除虫菊酯的代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微生物降解菌的分离、微生物的酶促降解及其衍生的基因工程菌技术迅速发展,为通过基因克隆高效表达拟除虫菊酯降解酶提供依据。合理利用光能可有效去除拟除虫菊酯,光敏化降解与光猝灭降解研究可有助于农药混配的效果分析。通过拟除虫菊酯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分析可为治疗人体农药中毒提供有效方法。文章还讨论了吸附作用、氧化作用对拟除虫菊酯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2.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非对映和对映异构体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己烷/异丙醇为流动相的正相体系中,使用SupelcosilLC-CN氰基柱完全分离了氯氰等多种拟除虫菊酯农药的非对映异构体;使用SupelcosilLC-CN保护柱串联ChiralcelOD-H手性柱以及使用SupelcosilLC-CN氰基柱串联ChiralcelOD-H手性柱实现了氯氰等多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对映异构体分离.流动相中异丙醇的比例对保留时间和分离度的影响较大,随着异丙醇比例的减少,保留时间和分离度逐渐增加;在0~30℃之间,柱温对手性识别能力无明显的影响;但对保留时间影响明显,随着柱温的增加,保留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3.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危害是当前农业环境的一大问题。作者进行了七项试验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为合理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四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环境雌激素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金鱼(Carassius auratus)分别暴露于0.1mg/L甲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和0.5mg/L氯氰菊酯21d后,尾静脉取血,离心分离获得血浆,利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金鱼血浆中是否有卵黄原蛋白产生,同时测定金鱼生殖腺指数、γ-谷氨酰转移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结果表明,对照组雄性金鱼血浆中未检测到卵黄原蛋白,4种拟除虫菊酯农药均能诱导雄性金鱼分泌卵黄原蛋白,而且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明显降低了雄鱼生殖腺指数,4种农药均能够明显抑制精巢γ-谷氨酰转移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由此可见,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具有潜在的环境雌激素活性和生殖毒性.  相似文献   

5.
地面水中多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面水中多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气相色谱分析山东省环境卫生监测站孟祥萍,丁英昌目前,国内外关于环境及水源水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分析方法报导甚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但由于仪器不易普及,基层实验室很难进行测定。本文参考...  相似文献   

6.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氯氰菊酯在鱼(Golden Orfe)体中的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条件下,鱼体中氯氰菊酯的积累量在第二天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同时,积累量随水中农药浓度线性增加。从鱼体中释放到水中的速度,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公式。70%左右的放射性物质,在两周之内释放到水中。鱼体中主要降解途径是酯键的水解。对于氯氰菊酯醇的一侧,从鱼体释放到水中的主要代谢产物是3-(4-羟基)苯氧基苯甲酸,3-苯氧基苯甲酸和未证实的具有更大极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水中6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液相色谱和质谱两方面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分析,各组分在0.005~0.1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6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最低检出限为0.000 5 ~0.002 mg/L,其中,溴氰菊酯的方法检出限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要求;各组分的加标回收率在92.8%~103%;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n=6).该方法简单、快捷,可用于实际水样的直接测定.  相似文献   

8.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酶促降解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测定了降解菌Alcaligenes sp.YF 11粗酶液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降解性能,粗酶液降解杀灭菊酯、甲氰菊酯、氯氯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的最适pH分别为8.0、8.5、8.0、8.0、9.0、7.5;米氏常数分别为41.4、136.8、65.4、222.8、5.2、8.67nmol/ml;最适温度为32.5℃,该粗酶液在pH5.0-10.5均具有降解活性。  相似文献   

9.
杀螟松在稻田鱼体中的积累和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杀螟松(fenitrothion)又名杀螟硫磷,化学名称为0,0-二甲基-0-(3-甲基-4硝基苯基)硫代磷酸酯,是一种高效、低残留的广谱性杀虫剂。是自六六六停止生产和使用后,国家首批计划大批量生产或组织重点研制的十二种农药之一。在养鱼稻田防治水稻  相似文献   

10.
廖敏  张海军  谢晓梅 《环境科学》2009,30(8):2445-2451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生产车间下水道驯化污泥中分离、筛选出1株可同时降解对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高效菌株M6R9,经鉴定为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并对其生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好氧型杆菌,大小约为长(0.8~1.9)μm、宽(0.5~1.0)μm,能够以3种菊酯农药为碳源生长.在通气、pH 7.0、温度(25~30)℃、接菌量D415 nm=0.2、农药浓度100 mg.L-1和转速180 r.min-1的环境条件下,对含有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各100 mg.L-1的混合培养基培养3 d,发现该菌对3种菊酯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分别为55.74%、55.11%和56.96%,且降解过程满足一级动力学方程模型,降解半衰期(t1/2)分别为65.4、70.7和68.6 h.3种菊酯农药降解率与接菌量、通气量和振荡速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在10±1℃、不喂食条件下测定鲤鱼在30天受汞毒期间鳃、脑和肝胰脏蓄积汞和尾鳍微血管血流速度及30天解毒期间排出汞和血流速度的变化。试验结果:受毒期间鳃中汞的蓄积量最多,解毒期间鳃中汞的排出速度最快;受毒期间血流速度随受毒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又随试验浓度的增高而减慢,解毒期间血流速度随解毒时间的延长而加快;受毒期间高浓度试验组鱼鳃、脑和肝胰脏中汞的蓄积量与血流速度呈负相关,解毒期间鱼鳃中汞的排出量与血流速度呈正相关,汞的浓度与血流速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哒嗪硫磷、西维因、克百威、除草醚和丁草胺对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在水中光解的光敏化或光猝灭效应.除草醚对三种拟菊酯杀虫剂在水中的光解有极强的光敏效应,在0.1:1—10:1的剂量比范围内,光敏效率与剂量比显著正相关;哒嗪硫磷和西维因对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以及高剂量比(10:1)时对氰戊菊酯在水中均表现显著的光敏效应.在过滤灭菌的塘水和田水中,丁草胺对3种拟菊酯杀虫剂的光猝灭效应和哒嗪硫磷的光敏效应比在重蒸馏水中显著增强;在pH缓冲液中,克百威光猝灭效应明显,而在重蒸馏水中这种效应消失,其它4种混合农药的光敏或光猝灭效应比在重蒸馏水中不同程度地增强;除草醚的光敏效应随pH增大而稍有减弱,西维因则随pH增大而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3.
在20±2℃测定鲤鱼在28天受甲基汞、硒接触期间,肌肉、脑和肝胰脏中蓄积的汞,肌肉中蓄积的硒。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测定肝胰脏中Na,P,K,S,Cl,Ca等元素的含量与汞吸收量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说明汞与硒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渔塘坝微景观中硒的高硒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渔塘坝北部山区地势较高的富硒碳质岩层,相对封闭地势较低的山间盆地,以及二者之间的两条山沟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高硒微域地球化学景观。其北部茅口组富硒碳质岩石的平均硒含量为1251.1±1218.8μg.g-1,是渔塘坝出露地层中最为富硒的。这些富硒岩石为渔塘坝中的土壤和植物提供了硒的间接来源,而导致渔塘坝高硒景观的形成,除了地形、气候因素之外,主要是当地居民活动直接干预的结果,特别是田地以火土(石煤熏土)施肥改良土壤。因此,如果说渔塘坝北部富硒碳质岩层的存在是高硒区形成的必然条件,那么人为的开挖"石煤"和不当的耕种方式则为硒的迁移和转化提供了充分条件。无论是自然或后生形成的高硒区,当硒的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并突然释放时,硒中毒仍然可以发生。所以,恩施的高硒地区依然是硒中毒可能发生的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15.
镉、铅在玉米幼苗中的积累和迁移--X射线显微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经不同浓度镉、铅处理的玉米根、叶中镉、铅的积累。结果表明,铅的积累为皮层>中柱;木质部薄壁组织>导管。镉则相反。铅主要以非共质体途径在根内横向迁移,镉主要以共质体途径在根内横向迁移。原于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表明,镉、铅主要在玉米根内沉积,镉铅复合作用促进了玉米根叶对镉、铅的吸收,镉比铅更易为玉米吸收且更易从根向叶迁移。  相似文献   

16.
温度、氨对鲢、鳙、草、鲤鱼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制定热排放标准的需要,用动态实验和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热冲击与氨对鲢、鳙、草、鲤鱼的急性和亚急性效应。结果表明:选择温度与起始致死温度(TL50)值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鳙鱼对热冲击的反应较敏感。氨对鲢、鳙、鲤鱼的急性毒性(96h)LC50值分别为0.38、0.30、0.66mgNH3/L(非离解氨)。水温升高5℃,鲤鱼的(96h)LC50。值从0.66mgNH3/L下降到0.44mgNH3/L,热冲击明显提高了氨对鲤鱼的毒性。氨对鲤鱼的亚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鳃、肝组织出现了病理改变。以上室内实验结果可作为评价监测热污染水质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三种有机磷杀虫剂(杀螟松、甲基1605、乐果)废水生物处理模拟试验和微生物呼吸耗氧特性试验,表明三者均可被微生物降解;三者对未驯化活性污泥微生物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驯化培养后的微生物菌群的生长、代谢有促进作用。有机磷杀虫剂的浓度,pH值,菌种培养条件等因素对微生物菌群的生态演替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都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测定了鲤鱼、脑、肝胰脏等器官中元素Na、P、K的含量比与其对汞吸收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高浓度汞(0.1mg/L)处理的鱼体组织中含汞量与Na呈正相关,与P、K呈负相关;经低浓度处理(0.01mg/L),其相关性不明显,但其净效应差值(ΔHg)与各元素含量比有密切关系,即ΔHg=0时比值最高。  相似文献   

19.
冯鑫  赵剑强  代伟  赵倩 《环境工程》2019,37(12):1-5
实验采用厌氧/缺氧/好氧(An/A/O)序批式反应器(SBR),研究亚硝酸盐反硝化聚磷过程中NO和N_2O的积累和释放特征,以及不同pH值(6. 61和7. 37)对NO和N_2O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亚硝酸盐反硝化聚磷过程存在高浓度NO和N_2O的积累,积累的NO对亚硝酸盐还原过程和NO还原过程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液相积累的NO导致溶解氧(DO)的升高,且NO和DO存在显著相关,推测一部分NO在反硝化过程中通过歧化反应生成N_2和O_2。pH值为6. 61和7. 37下,反硝化过程NO的释放因子分别为0. 86%和0. 58%,N_2O总产生量分别为30. 65,21. 24 mg/L。NO积累可能与厌氧期电子积累有关,N_2O积累主要与游离亚硝酸(FNA)抑制N_2O还原酶Nos活性有关。高pH值可有效减少NO和N_2O的产生和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